字词 | 羊胡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羊胡疮病名。生于下颏部的一种疮疡。出《外科启玄》卷七。又名羊须疮。为脾胃湿热郁于肌肤,复感风邪而成。初起在下颏部出现小如粟米,大如黄豆的红色丘疹,焮热痒痛,破流黄水,浸淫成片。治宜祛风胜湿,凉血清热。初服升麻消毒饮加苍术、黄连;抓破渗血者宜服消风散;湿热重者内服芩连平胃汤。外用三石散或三黄丹麻油调敷。即须疮(包括湿疹)。 羊胡疮病名。出《外科启玄》。又名羊须疮。指生于下颏部,小如粟米,大如黄豆的红色丘疹,热痒微痛,破流黄水,浸淫成片。多由脾胃湿热郁于肌肤,复感外邪而致。 羊胡疮yánghúchuāng病名。出《外科启玄》。又名羊须疮。脾胃湿热郁于肌肤, 复感风邪而成。初起在下颏部出现小如粟米、大如黄豆的红色丘疹, 热痒微痛, 破流黄水, 浸淫成片。即须疮。治宜祛风胜湿, 凉血清热。初服升麻消毒饮加苍术、黄连; 抓破渗血者, 宜服消风散; 湿热重者, 内服芩连平胃汤。外用三黄丹(大黄、黄柏、黄连、煅石膏), 麻油调搽。 羊胡疮 羊胡疮发生于下颏须髯部的化脓性皮肤病,称为羊胡疮。见于《医宗金鉴》,谓:“此证生于下颏,俗名羊胡子疮。初生小者如粟,大者如豆,色红热痒微痛,破津黄水,形类黄水疮,浸淫成片,但疙瘩如攒,由脾胃湿热而成。”本病由脾胃湿热,循经上攻,郁结不散而致。初起为毛囊性丘疹,顶端有小脓疱,中央有须毛穿出。丘疹间皮肤潮红肿胀,表面可附有黄痂和鳞屑。须毛周围化脓,毛根松动,易于拔出。常伴有痒感或刺痛。初起治宜清热利湿解毒,选用黄连上清丸、牛黄解毒丸或芩连平胃汤等加减。迁延日久,郁而化瘀者宜活血化瘀,用仙方活命饮等。外治,选用金黄散、化毒散或双柏散,水蜜调敷或醋水调敷。 ☚ 发际疮 丹毒 ☛ 羊胡疮yáng hú chuāngsycosis; mentagra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