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伦兹
罗伦兹(Lorenz,K.Z.1903~),奥地利自然科学家(指直接观察动物者)、动物心理学家和习性学的奠基人。由于他对动物行为的研究所作的贡献,成为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三位获奖者之一。
罗伦兹生于维也纳一个饲养许多动物和鸟的家庭。他早年就对养育野生动物和家畜发生了兴趣,并经常观察和记录动物的行为。1928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后,又于1933年在慕尼黑大学获得动物学博士学位。1937年起在维也纳大学教比较解剖学和动物心理学,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战后他回到维也纳大学,在一个动物研究所工作。1950年被邀至马克思·普朗克(Max.Planck)科学发展协会工作,并建立了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1961年,这个所在塞维森(Seewiesen)改为马克思·普朗克行为生理学研究所,罗伦兹任所长。
罗伦兹以在自然环境下进行动物行为的科学研究而著名。他经过长期观察研究动物,了解到个体发生中染色体和经验之间的关系,或遗传和环境作用之间的关系。他发现动物的先天行为和习得行为都精巧地适应于由种系发生所决定的生活方式。他的重要发现是印迹(imprin-ting),这是动物早年生活的关键时刻所发生的特别迅速的、不依赖强化、其效果是不可逆的一种学习过程。他认为,虽然动物遗传得到某些本能的行为,但其他行为都是学习得来的,或被印刻下来的。例如,刚孵出来的小鸭就已印刻着能跟随它见到的第一个运动物体的这种行为,不管这个客体是它的母亲或人,还是一个气球或卡纸匣。补充说明印迹内容的另一个概念是“天生释放机制”(innate release mechanism),这是一组由遗传决定的感觉机制,它使有机体趋于对从环境或其他有机体来的刺激作出特种反应。.这种感觉机制在动物适应生存和繁殖的行为演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他的另一些概念,如“动作专用能量”(action-specificenergy)、行为同源说、特殊功能的行为模式的仪式化、二种或多种基本内驱力的同时相互作用以及同样行动顺序中不同行为过程的插入等等,对习性学的研究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罗伦兹的主要观点反映在以下著作中:《所罗门皇帝的戒指》(King Soloman's Ring,1952)、《行为的进化和变异》(Evolution and Modification of Behavior,1965)、《人与动物》(197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