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运动中的教育weixin yundong zhong de jiaoyu
从1895年到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并领导了旨在变法图强的维新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极其重视教育在改造社会和培养人才方面的重大作用,因此,维新教育在整个维新运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资产阶级改良派在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活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❶设报馆,办报纸。改良派认为,“中国受侮数十年”的原因就在于民智未开,内外隔绝,而“去塞求通”的最好办法莫过于设报馆办报纸,“阅报者愈多,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通过报纸的宣传,就能够使“风气渐开,百废渐举,国体渐立,人才渐出”。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改良派相继创办了《中外纪闻报》、《时务报》、《蒙学报》、《国闻报》、《湘学报》、《知新报》、《求是报》等多种报纸。这些报纸经常刊登论文、谕旨、奏折、欧美政法、世界大事等,在传播新思想,介绍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文化、教育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为后来的“百日维新”做好了舆论准备。
❷建学会。改良派认为,中国之所以难以富强,就在于人心涣散,欧美之所以称雄于世,就在于“群心”。中国要富强,“莫善于群”,莫善于通过兴学会凝聚人心形成“群心”。1895年8月,改良派成立了维新运动中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之后,北京、上海等地又相继成立了“上海强学会”、北京“保国会”等组织。随着维新运动的发展,全国各地也相继成立了名目繁多的学会。这些学会的成员成为维新运动的主要干部力量,对维新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❸办学堂。改良派认为“国势之强弱,系乎人才;人才之消长,存乎学校”。从此出发,改良派在维新运动中创办了一些学校,其中最有名的是“万木草堂”和“时务学堂”。“万木草堂”是1891年由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创建的,它以“激励气节,发扬精神,广求智慧”为办学宗旨,培养出了一些维新变法人才,如梁启超、陈千秋等。“时务学堂”是1897年由黄遵宪、谭嗣同、梁启超等人在湖南长沙创建的。“时务学堂”分经学、子学、史学和西学几类,中西学并重,本着经世致用的精神进行教学。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年后的两三年间,各省设立的报馆、学会、学堂有51处,其中报馆8所,学会24处,学堂19所。改良派的这些教育活动对于解放思想,传播维新变法思想起了重要作用,出现了“家家言时务,人人读西学”的新气象。“百日维新”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变法教育的高潮。在1898年6月21日至9月21日的“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采纳了改良派的建议,变法维新。在教育方面,实行了广设学堂,建立译书局,派人出国游学,奖励开设报馆和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