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维天之命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维天之命 维天之命《诗经·周颂》篇名。《毛诗序》云:“《维天之命》,大平告文王也。”三家《诗》无异义。这是周公旦摄政,辅佐成王时,祭告文王的乐歌。周武王卒,其子成王尚幼,其弟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七年,归政于成王。郑玄以为此作于周公摄政五年之末,陈奂以为作于摄政六年(前1110年)制礼作乐之后,以陈说较有据。全诗一章,八句。前四句盛赞文王之德,下四句写祭祀者诚敬遵循文王之道。条理清楚,语言古朴,不用比兴、夸饰,只是反复咏叹,以见祭时心情之虔诚及场面之肃穆。 ☚ 清庙 维清 ☛ 维天之命维天之命,於穆不已。①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② 假以溢我?我其收之。③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④ 【注释】 ①维:借为“惟”,想。天之命:即天命。於:叹词。穆:肃敬。不已:不止,无穷无尽。②於乎:即呜呼,赞叹词。不:通“丕”,大也。显:显耀,显明。纯:纯粹不杂。一说,大。③假以:何以。溢:当作“恤”,可怜。收:受,接受。④骏:大。惠:顺。曾孙:《郑笺》云:“自孙之子而下,事先祖皆称曾孙。”此指后代的帝王。笃:厚。 【译文】 想到那至高无上的天命,它是多么庄严啊,无穷无尽。它是多么显耀啊,大放光明。文王品德真纯正。无论拿什么来安慰我,我们都要承受他的德行。遵顺我文王的教化,子孙后代都要忠诚地奉行。 【集评】 《毛诗序》:“《维天之命》,太平告文王也。”(《毛诗正义》卷十九) 汉·郑玄:“‘告太平’者,居摄五年之末也。文王受命,不卒而崩。今天下太平,故承其义而告之。”(《毛诗传笺》卷十九) 宋·朱熹:“此亦祭文王之诗。言天道无穷,而文王之德纯一不杂,与天无间,以赞文王之德之盛也。”(《诗集传》卷十九) 清·陈奂:“《书·雒诰大传》云:‘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维天之命》,制礼也。《维清》,作乐也。《烈文》,致政也。三诗类列正与《大传》节次合,然则《维天之命》当作于六年之末矣。”(《诗毛氏传疏》卷二十六) 清·方玉润:“首二句从天命总起,下乃接入文王,一气直下,如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之意。”(《诗经原始》卷十六) 近·吴闿生:“此告祭文王之诗,而其意则周公颂美文王之德以勖勉成王,且以戒后王也。”(《诗义会通》卷四) 【总案】 在周人看来:只有敬畏苍天、笃信鬼神、尊崇先祖、勤于祈祷,方能得苍天之恩泽,沐先王之盛德,以达到安邦治世、富国裕民的目的。故《周颂》三十一篇大多是宗庙祭祀的赞美诗,记述周王于天下昌盛时,制礼作乐,弘扬先祖盛德,并把成功的事礼,秉告天上的神明。《维天之命》即是周公摄政六年祭祀文王的乐歌。全诗以简洁的文笔反复颂美文王之德光明纯正、彪炳后世,以此劝慰成王,告戒后王。前四句颂扬文王德配天命,体现出周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的天道观。后四句礼赞文王德被子孙,象征文王未竟之大业后继有人。此诗语言枯燥、古朴,既不作夸饰,也不用比兴,体现出宗庙祭歌严肃古板的一般特色。 维天之命这首诗已是祭祀文王的乐歌。《小序》说“太平告文王也”。从内容来看,这大体可信。此诗写作年代无明确记载。陈奂据《书雒浩大传》定此诗作于成王六年 (公元前一一一○年)之后,另外,在古代还有人将此诗分《清庙》《维清》当作组诗的说法(如李光地等)。假若此说得以成立的话,则此诗创作当与《清庙》同时。 这首诗同样是歌颂文王的德行与对子孙的恩惠。但与《清庙》不同的是,它是直接对文王进行颂美。而没有采用《清庙》那种先从侧面着笔,然后切近主旨的写法。尽管如此,作者的视野依然是开阔而广大的。 诗歌开头二句泛起。乍看起来,它们与文王的德行似乎并没有什么联系。其实这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周人心目中的天大约相当于商朝所敬仰的上帝。它是宇宙万物的主宰,英明神圣,深不可测。因此,天道(即天之命) 是深远 (穆) 而没有穷尽 (不已) 的。下面二句紧承此而来,周代统治者宣称国王是上天的儿子。他的德行直接从上天禀承而来,因此他的地位也是上天所命,神圣而不可侵犯。所以,正如“天命不已”一样,文王的德行也是纯粹(纯) 而永恒的了。有了这样一种连接比述,那么,对文王之德行的其余赞词自然是多余的了。有什么人间的东西能比天命更完美呢? 真可谓是收到一以当十的艺术效果。”此处“不已”和“不显”相当于互文见义的手法。意思是天命和文王的德行都是光明和没有穷尽。只是为了诗歌语言的简炼,作者才分开来说。到此,对文王的德行的赞美已经是无以复加了。诗歌便转到了文王对祭祀者所施的恩惠上。“假以溢我”《左传》引诗作“何以恤我”,今从《左传》。这句话连下一句“我其收之”,意思是说:“文王有如此深远光明而纯粹的德行,他的在天之灵用什么来顾恤我们呢?我们一定要好好地接受 (收)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祖先崇拜的最终目的: 希望祖先降福子孙。这无疑也是祭祀诗歌里面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但作者这里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却是相当委婉和含蓄的。他不说祭祀者本人怀抱什么希望,因为提出哪怕是十分微小的要求,似乎也会显示出对文王的不恭。那么英明的文王之灵怎么会不理会子孙们的心愿,怎么会不保佑他们呢?这种怀疑实在是太不应该了。所以作者只说祭祀者会从文王那里得到什么。祭祀者们就象圣诞之夜的天真的孩子。他们在心底揣摩: 我那慈祥的老祖父今晚会给我一件什么礼物呢?真是温顺的孩子。最后二句紧承此而来。诗歌告诫受了福的子孙要尽力顺承文王的德行,后代国王也要笃厚对文王的崇敬之心 (骏,大; 顺; 笃,厚)。切后光前,意味深长。 此诗的结构是十分严谨的,感情的链条环环相扣,过渡十分自然,因此,尽管在今天看来,这种诗歌反映的内容已经成了我们批判的对象,但是,从当时历史的角度来说,它的作者实在不愧为祭祀文学的大手笔。 《维天之命》於穆不巳②。啊,美得无穷无尽。 於乎不显③,啊! 多光明, 文王之德之纯④! 文王道德的纯净! 假以溢我,大呀漫及我, 我其收之⑤。我这儿接受它。 骏惠我文王⑥,遵循着文王的大道, 曾孙笃之⑦。子子孙孙把它保。 (采用金启华译诗) [注释] ①维:同“惟”,思。②於(wu):叹词。穆:肃敬。③於乎:呜呼,赞叹声。不:通“丕”,大。④纯:不杂。⑤收:受。⑥骏惠:骏,大。惠,顺。⑦曾孙:曾,重。《郑笺》:“自孙之子而下,事先祖皆称曾孙。” 笃:厚。 [赏析] 《诗经》中的颂诗,是用于宗庙祭祀的赞美诗。所谓“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之于神明者也”(《诗序》)。《周颂》三十一篇,产生于西周初期,大都是歌颂周王朝的功德。周文王是周王朝的奠基人,是周人最崇拜的祖先,故《周颂》中有很多篇是歌颂文王的。这首《维天之命》即是在宗庙祭祀时赞美文王的乐章。《诗序》曰:“《维天之命》,太平告文王也。”郑玄以为作于周公摄政五年冬:“居摄五年之末也。文王受命,不卒而崩,今天下太平,故承其意而告之。”陈奂则以为作于六年末。“《书·雒诰大传》云:‘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维天之命》,制礼也。《维清》,作乐也。《烈文》,致政也。’三诗类列正与《大传》节次合,然则《维天之命》当作于六年之末矣。”(《诗毛氏传疏》)总之,这是周公摄政、辅成王致太平,祭告文王之乐歌。 本诗一章八句,上四句盛赞文王之德,下四句叙写祭者忠诚奉行文王旨意。条理清楚,语言简洁。 开头两句“维天之命,於穆不已”,孔颖达疏:“言天道转运,无极止时也。”以天命总起,赞扬天命盛美广大,意在咏叹文王受命于天,顺从天意。周文王为商末周族领袖,姓姬名昌,商纣时为西方诸侯之长,称西伯。他吸取商纣暴政残民的教训,推行仁政、裕民政策(《康诰》:“惟文王之敬忌,乃裕民。”),国势渐强。战败西戎混夷,又灭附近几个敌国,拓境西到密(今甘肃灵台县),东北到黎(今山西黎城),东到邘(今河南沁阳),对纣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取进逼形势,又扩充势力到长江、汉水、汝水三个流域,教化那里的人民,使之成为周基本力量的一部分。经过这样的悉心经营,文王晚年已取得了当时所谓天下的三分之二,灭商的条件已成熟了。故文王死后四年,武王一举就攻陷朝歌,建立了周王朝。文王一手造成了灭殷的事业,奠定了周朝统治的基础,周人以为这都是受命于天,顺应天的旨意的缘故。这里的“维天之命”和“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大雅·文王》)、“天监在下,有命既集”(《大雅·大明》)、“有命自天,命此文王”(同上)的意思一样,都是赞颂文王德配天命,他的振兴周族,正是上天的安排。文王虽未及最后灭纣,即郑玄所谓“文王受命,不卒而崩”,但子孙续承文王之德,继兴周之大业。“於穆不已”,以天命之盛美无穷无已,象征文王之事业为后世所继承发扬。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早在西周初期,人们就用天命论的观点来解释君王对天下的统治了。诗于第三句“於乎不显”,继续咏叹天命之光明显耀,并在第四句明白点出文王,正面赞美文王之德光明纯正,彪炳后世。祭者的虔诚肃敬之态,宛然可见。 “假以溢我”一句,解释不一。陈奂引韩诗说:“假”作“誐”,溢作“谧”。誐,即嘉、善。则此为仁政使我得安宁之意。朱熹《诗集传》以为“何之为假,声之转也,恤之为溢,字之讹也。”高亨也训“假”为“胡,何也”,溢借为“恤”,与《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引诗“何以恤我,我其收之”正相吻合。方玉润则以为:“假,使也,溢,即欧阳氏所谓‘及也,如水溢而旁及也’。”全句意为文王之德泽如水盈溢而流被后世。此说较之以上二解,似更顺理成章。以下三句叙写祭者对文王在天之灵的殷切告慰,表示子子孙孙顺从文王之意,忠诚继承发扬文王之德,笃行不悖。既表现了对文王的无比推崇敬仰之情,也表现出周人对自己的国家充满自信和自豪。 本诗篇幅简短,仅有八句,不仅与大、小雅中的《文王》、《鹿鸣》等长短迥异,就是与风诗中的《关雎》、《鹊巢》相比,亦显得特别简短,而且全篇并不押韵。王国维以为这都是由于配合舞步而音乐舒缓的缘故。“颂之所以无韵者,其声缓”,“颂之不分章,不叠句者当以此。”(《乐诗考略·说周颂》)诗的语言较为古朴,不作夸饰,不用比兴,只是反复叹美文王之德,着力表达对祖先的歌颂,故不避古拙,直截了当,表现出宗庙祭歌严肃古板的一般特色,也使人想见当时人虔诚的心情和严肃庄敬的场面。 维天之命 维天之命〔原文〕 ☚ 清庙 维清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