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在治疗方面的指导作用
经络学说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的治疗,不论是药物、针灸、推拿、气功等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若没有经络学说作指导,便会脱离整体观念,而影响辨证论治的准确性。如在用药方面,前人根据药物对某脏腑、经络起主要作用,而总结出药物归经的理论。如麻黄入肺、膀胱二经,可发汗、平喘、利尿; 柴胡入肝、胆二经,可开郁解热,疏行结气,以治胁痛,胸闷,往来寒热等; 香附行十二经之气;附子助十二经之阳等等。金元时期的医家张元素、李东垣,很重视分经用药,他们对肩臂痛也分辨六经。痛在前面的属阳明,加用升麻、白芷、葛根;痛在后面的属太阳,可加用藁本、羌活;痛在外侧、内侧的属少阳、厥阴,加用柴胡、青皮; 痛在内侧前属太阴,加用升麻、白芷、葱白; 痛在内侧后属少阴,加用细辛、独活。这种按十二经引经用药的方法,对提高疗效,是有帮助的。在针灸治疗方面,常用循经取穴的方法,如: 治胃痛,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治肝病,刺肝经的“期门”穴等。当前被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的针刺麻醉,也是在经络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通过针刺一定的穴位,可以达到麻醉、镇痛的作用。再如推拿疗法,治疗寒邪留滞而致的胃脘痛时,用推拿法按其上腹部中脘穴,则热气随手而至,热气至则心气外发,寒邪即散,经络疏通,痛即消失。如按背部胃俞穴亦有同样功效。所以说经络学说在对疾病治疗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