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曲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曲/曲学/戏曲/散曲/曲艺/小曲/北曲/南曲/南北曲/南戏/杂剧/传奇/花部 雅部/套数/小令/剧场/优伶/曲律/曲话/戏曲评点/咏剧诗/乐府/词馀/剧曲/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词/书会/话文/元曲/元杂剧/昇平乐/北杂剧/南杂剧/乱弹/叶儿/俗曲/里巷歌谣

☚ 中国曲学大辞典   曲 ☛

曲学

曲学

曲学是研究曲的学科。作为曲学研究对象的曲有狭义与广义之分,故而历史地形成狭义的曲学与广义的曲学。狭义曲学主要研究南北曲,即元明清三代的戏曲、散曲。广义曲学则研究戏曲、散曲、曲艺、小曲诸领域,其考察时间向上直溯上古乐舞,向下则一直延伸到当代。
曲的特性主要表现为文学性与音乐性两方面,曲学研究也着重从这两个方面探索曲的艺术规律与创作方法。随着研究视野的扩大,曲学渐而涉及剧场演出、演员演唱、社会唱曲活动等许多方面。
曲学滥觞于先秦论家对上古乐舞的阐说。曲学的理论精神与以《乐记》为代表的先秦艺术论一脉相承,汉唐直至两宋对各种演出活动的记录则提供了关于曲的文献学与剧场学的最初资料。宋代一些词学著作如王灼《碧鸡漫志》、张炎《词源》等兼有曲学的性质。元曲出,曲与诗词鼎立的地位得以确立,自元代前期至明初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批曲学专著。《中原音韵》对声律和北曲创作技法的研究,《录鬼簿》对杂剧作家及剧目的记载,《唱论》对演唱原则及技法的论述,《青楼集》对演员生活的叙录,《太和正音谱》对杂剧风格及作曲谱律的研审等,都为后来曲学研究提供了多方面的资料、经验和成果。
自明嘉靖至明末,即十六世纪中期至十七世纪中期,是我国古代曲学的黄金时期,在这百馀年间涌现大批具有理论开拓精神的曲学著作。徐渭《南词叙录》率先肯定并专门研究多处于民间状态的南戏,王骥德《曲律》第一次较系统地总结了元明作曲经验及曲学研究成果,全面涉及曲的源流与发展、创作主旨、戏曲结构、文辞声律、戏曲科自以及作家作品评价等许多方面,成为 一部自成体系的曲学理论专著。此外,沈璟以毕生精力研究南词格律,吕天成、祁彪佳以专著形式品评曲家和戏曲作品,魏良辅总结唱曲之道,潘之恒考察表演艺术,沈宠绥剖析了唱曲中的字音和口法,张岱记录了演唱活动与舞台艺术。此时,还出现一批著名的选本,如戏曲选集《元曲选》、《六十种曲》,散曲选集《吴骚合编》、《太霞新奏》,民间小曲选集《挂枝儿》、《山歌》等。从这些选本的涌现可以看出当时时代文化风尚,还可以从选本的序跋评点中了解选家的曲学观念。自清初至清中期,即十七世纪中期至十九世纪初,是我国古代曲学的又一个丰收世纪。此时出现的一大批重要曲学专著,对艺术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化和系统化。李渔《闲情偶寄》的“词曲”、“演习”两部,系统精审地研究了戏曲创作、戏曲教学、导演及演出诸方面的实践经验,试图从戏曲的总体艺术规律及创作方法上创立理论结构。此外如徐大椿《乐府传声》对唱曲规律和方法的研究,焦循《花部农谭》对民间戏曲“花部”的研究,叶堂的昆曲艺术研究,《明心鉴》、《消寒新咏》、《审音鉴古录》的表演研究,都是闻名曲学史的重要著作。
此后经过一个世纪的徘徊与贫困,至二十世纪初,曲学研究又出现新的崛起。王国维在继承传统治学方法的同时,率先引进西方的一些文艺理论成果,较全面地研究了中国戏曲史中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开启近代曲学研究的风气。至二十世纪中期以后,不仅在传统曲学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集成式的著作,而且开拓了许多新领域,如对地方民间曲种、少数民族戏曲曲艺的挖掘整理,对艺术文化遗产的田野考察,对中国戏曲、散曲、曲艺史的学科建立,对戏曲理论的系统研究和对中华民族戏剧美学体系的探索,以及开展海内外曲学家的学术交流等等,都使曲学研究境界大开,科学性越来越强。
中国历代曲学著作形式多种多样,或撰为专著,自成一说,如王骥德《曲律》、王国维《宋元戏曲考》;或发为序跋,借题发挥,如李开先《市井艳词序》、李玉《南音三籁序言》;或散见于批注评点之间,如冯梦龙《墨憨斋定本传奇》、金圣叹《第六才子书》;或杂陈于散文笔记之中,如潘之恒《鸾啸小品》、李斗《扬州画舫录》;亦可在书简中随机而论,如汤显祖《答凌初成》、张岱《答袁箨庵》;甚或以韵文抒发己见,如沈璟〔二郎神〕套曲《词隐先生论曲》、凌廷堪《论曲绝句三十二首》等等,品种繁多,形式自如,显示中国曲学的丰富多彩。
中国曲学经历代曲家的开拓,内容包罗甚广,大别之,主要有三个部分:曲史、曲理和曲法。
曲史,即曲的历史研究,旨在记载有关曲的历史事实。这一部分大体包含有五个方面,其一是对曲的发生与源流的追溯,如王骥德《曲律》中的《论曲源》、《总论南北曲》两章,王国维《戏曲考原》。其二是曲的门类发展历史的梳理考述,如研究戏曲史的有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研究民间说唱小曲的有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等,另有研究剧种史、曲种史等许多细部。其三是对历史文献文物的搜集整理,包括对历代曲集、曲论集以及散见于各类文献中的有关曲的资料的整理,对遗留文物的考察记录等,如近年出版的《古本戏曲丛刊》、《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全元散曲》等是这方面的重要成果。其四是地方史志的研究,包括地方戏曲、民族戏曲、民歌曲艺等的集成,地方曲史、民族曲史、地方曲志的编撰,以及对地方有关资料和文化现象的田野考察。其五是工具书的编纂、包括大事记、词典、百科全书、曲目录、曲籍目录等等。
曲理,即对曲的理论研究。这种研究大体在三个层次上进行开掘,一个层次属于艺术哲学,一个层次属于文艺评论,另 一个层次属于技术解析。第一个层次是对曲的原理、本质的研究和对艺术创作规律的寻求,如《曲律》对“剧戏之道”,对曲的“本色”的论述,《闲情偶寄》中通过诗词曲的比较说明曲的艺术特色即是。有时则从一些具体问题的论述中阐明曲的本质特征的各个侧面,如通过创作中“虚”与“实”的阐析,说明题材处理的原则及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之间的关系,通过沈璟、汤显祖剧作的比较分析,说明戏曲的社会意义,作家的主观创造性问题以及戏曲的文学性与音乐性的关系等问题。第二个层次是对作家作品的品评和对艺术演唱的评论。许多曲论家首先是评论家,他们的一些很有见地的理论思索,常常在他们的艺术评论中闪现,如吕天成《曲品》评说近百名作家的二百多部戏曲作品,同时提出了才情与格律“双美”的理论主张,潘之恒《鸾啸小品》在对演员表演的评论中,提出了有关演员素质、情感体验与形体表现、演唱效果等一整套的演剧见解和表演要求。第三个层次是对一些技术性问题的解说剖析,如一些曲谱著作对曲的宫调、调名、字音、谱律的讲解,都属于此类。曲理的研究还包括分类形态论,如戏曲论、散曲论、曲艺论等,每一类别还可以细加分类,如戏曲还可以分为南戏论、北曲论、昆曲论、花部论之类。从曲的内部构成分析,则可派生出作曲论、度曲论和演习论等方面。
曲法,即对曲的艺术创造技法的研究。王骥德《曲律》对曲词、宾白、插科的写作方法以及句法、字法、对偶等修辞方法的要求,李渔《闲情偶寄》对戏曲剧本创作方法以及演出方法的论说等都是技法论的典范之作。另外,明清间曲学家提出的所谓传奇创作的“十要”(孙鑛)、曲词创作的“四十禁”(王骥德)、昆曲演唱的“三绝”要求(魏良辅)、表演的“身段十要”(黄旛绰)等,也都是十分简明扼要的技法提示,这些提示都是来自艺术创作实践的最直接的经验概括。
虽然曲学的内容大致分为以上几个方面,但曲学家的研究过程常常是三者浑而不分的,一种论著中或一则曲话中,往往是记实、评曲、述史、论理、谈法融为一体,相辅相长。

☚ 曲   戏曲 ☛

曲学曲學qū xué

学识浅陋。《景岳全书·痘疮上》:“痘疮变化百出,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要非曲学偏见者,可以窥其堂室。”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6:5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