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经济和谐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经济和谐论

产生于18世纪上半叶,为掩盖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一种资产阶级庸俗经济理论。由美国凯里首先提出,法国巴师夏继续加以发挥。否认存在着工资和利润反方向变动的矛盾。断言在生产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工资和利润同时增长,工资增长更快。因而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的利益是和谐的。

经济和谐论

关于社会经济活动中各经济主体具有一致或相容性经济利益的一种理论。狭义的经济和谐论专指19世纪中叶以美国经济学家凯里(Ca-rey, Henry Charles,1793—1879)和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Bastiat,Claude Frédéric,1801—1850)为代表的学说;广义的经济和谐论则指自由市场竞争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并保证经济活动有序运行的理论。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Smith,Adam,1723—1790)在《国富论》中揭示了人类社会以交换为基础的分工合作关系,亦暗示了不同阶级存在利益冲突的可能。但他对此持乐观态度,认为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能够实现最大的社会利益。李嘉图(Ricardo,David,1772—1823)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则对亚当·斯密经济理论中的劳动价值论和不同阶级的利益冲突进行了充分的发挥,以适应当时反对各种维护土地所有者利益的经济政策。其后各种经济理论纷纷涌现,其中就有以李嘉图的价值论为基础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凯里和巴斯夏等人的经济和谐论就是这种理论背景下的产物。凯里最先提出“经济和谐”的概念,指出李嘉图的理论体系是一个制造纷争的体系,具有煽动阶级仇恨的倾向。他认为,关键在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只要资本积累率超过人口增长率,每一阶级皆可获得更多的利益。巴斯夏对经济自由主义抱有较亚当·斯密更为乐观的态度。为了捍卫经济自由主义、抵制小生产者和社会主义者对经济自由的攻击,巴斯夏在《经济和谐论》中对经济和谐思想作出了更为系统的分析。在他看来,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就是揭示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及其和谐性,并披露干扰其不能自由发挥作用的原因。他以“服务交换论”为基础,指出每个人通过交换能够获得独自生产所不能得到的商品和服务,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且交换是平等的,其中不存在剥削的可能;并进而认为在生产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社会各阶级的利益都能获得不断增加,因而是和谐一致的。

经济和谐论

经济和谐论

是指市场经济社会劳资利益协调和谐的一种经济理论。出现于19世纪上半叶,主要代表有美国的凯里和法国的巴斯夏等。凯里以其价值论为基础,宣扬阶级利益调和,从宇宙的和谐秩序推论到经济分配规律的和谐性。认为资本积累是经济和谐的首要因素,超过人口增加的资本积累,增加了可供社会分配的产品总额。在资本积累的条件下,工资所占份额在比例和数量上都增大,利润在数量上增大,比例则减少。继凯里之后,巴斯夏在其《经济和谐》一书中,对经济和谐论作了更系统的发挥,认为商品交换不外是服务交换,价值只是相互交换服务的比例,服务交换以对等利益为基础,因而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资本主义是一个“和谐社会”。他还着重论证资本主义分配的和谐性,认为地租、利息、工资是地主、资本家、工人分别提供的服务代价; 在生产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劳动和资本的所得会同时增加,而且工资的增加将会更快。

☚ 经济控制论   经济增长论 ☛
经济和谐论

经济和谐论Economic Harmony

19世纪中期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种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利益协调的经济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凯里 (Carey,1836,1852) 和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 (Bastiat,1850)。
和谐理论和观念最初并不是来自经济科学,而是来自一种宗教的乐观的、诚实的态度。正是这种宗教观念在促使人们进行科学研究。正像开普勒 (Kepler) 从天空和谐的观点中获得灵感发现了支配行星轨道的定律一样,早期的经济学家也是从社会利益和谐的观念中获得灵感建立了经济定律 (Streeten,1954)。正是从这个术语的这个观念出发,罗宾斯(Robbins,1952) 脱离了具有悲观主义色彩的古典学派。惠特利 (Whately) 于1832年在都柏林设立了政治经济学讲座,他因此成为对李嘉图理论持批评态度的有影响的和谐理论家。和谐理论中乐观的教义成份,成为以后启蒙的内容之一,其中自然神论哲学设想有一个自然秩序在维护着 “先天注定的和谐” (密塞斯,Ludwig von Mises,1949)。
经济和谐观念产生是有其理论背景的。19世纪20年代以后,李嘉图 (Ricardo) 等古典经济学者的理论体系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利益的对立和矛盾,早期社会主义者则从公平、正义的立场出发,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同时,西欧和美国的劳资斗争日益尖锐,威胁着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一种鼓吹阶级利益协调一致的思想武器。这时候,“经济和谐”理论便应运而生。
经济和谐的术语最初出现在凯里的著述中。凯里对李嘉图的学说十分憎恨,认为李嘉图的体系是一个制造纷争的体系,整个体系具有挑动阶级之间和民族之间的仇恨的倾向。他宣扬经济分配规律具有和谐性,资本积累是经济和谐的最重要因素。他认为,只要资本积累比人口增加来得迅速,可供社会分配的产品总额必然更为充裕。这样,利润将得到绝对的增加,而工资则绝对地和相对地都增加。因此,在他看来,劳资利益不仅和谐一致,而且生产进步给工人带来更大的好处。凯里还提出了所谓“生产费用论”,并进一步推断出资本家、劳动者和地主的关系同样是和谐的。按照凯里的认识,资本主义经济是和谐的,而资本主义国家中出现的混乱现象,则是由于诸如英国等国实行的政策造成的。
继凯里之后,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在其《经济和谐》 的著作中,对经济和谐作了更加系统的发挥。在他看来,资本主义是一种永恒存在的 “和谐的社会秩序”,受到其内部自然规律的支配。而这种经济和谐规律同样决定着社会的利益分配。巴斯夏以交换为出发点,提出了他的服务价值论。他认为,商品交换不外是服务的交换,价值则是相互交换服务的比例。服务的交换是以对等的利益为基础的,是一种公道的交换。这就表明人类社会的利益是和谐的。据此,他还论证了资本主义分配的和谐性。在他看来,地租、利息、工资是地主、资本家和工人分别提供的 “服务” 的报酬或代价,彼此并无对立和矛盾,更没有存在着工资和利润反向变动的趋势。他并且还宣称,在生产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工人和资本家的所得同时都增加,工人所得的份额甚至比资本家所得的份额还要增加得快。总之,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认为存在矛盾的地方,巴斯夏认为都是和谐的。但是,19世纪的人们广泛地认为,巴斯夏著作中的经济和谐思想是凯里著作的卑劣抄袭。泰尔哈克(Teilhac,1936) 对巴斯夏进行了微弱的辩护,认为巴斯夏和凯里都是从J·B·萨伊(J. B. Say)那里获得灵感的。
如果说李嘉图一类古典经济学家强调资本主义制度内部阶级利益的对立和冲突是一种“悲观主义” 的学说的话,那么,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凯里和巴斯夏把资本主义社会描绘得无限美好协调,似乎它是万古长青的理想社会。因此他们被称为 “经济学的乐观派”。后来人们在经济学中提到和谐理论时,多半采取一种批评的态度。尽管凯里和巴斯夏的经济和谐理论价值很快归于沉寂,但劳资利益和谐一致的思想,经常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各种理论学说中。
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 (Marshall,1965) 和威克塞尔 (Wicksell,1901) 认为“和谐理论” 指的是福利经济学,和谐理论家指的则是那些相信经济理论已经证明了自由的市场竞争使得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实现了总体满足最大化的人。J·B·克拉克 (Clark) 对边际生产力收入的平等性的论证,也被视为是“和谐主义” (Myrdal,1932)。这种作为最大满足观念的和谐理论,比起和谐是上帝的旨意的观念,显然是更经济化了。但是,对和谐就是要谋求社会中不同的个人和群体的利益都能相容的理解,却是贯穿于整个经济学说史中的观点。密塞斯 (Mises,1949) 就强调了市场社会中利益和谐思想,并把这些思想看作是经济科学的重要成果而广泛地加以运用。他说:“在买者的利益和卖者利益之间,在生产者的利益和消费者的利益之间,没有什么冲突”。只有在资源垄断占有的特殊情况下,才有可能“出现垄断价格……造成垄断者利益和消费者利益的不一致” (Mises,1949,P. 357,P.680)。
20世纪40年代以来,18世纪自然秩序传统的社会分析方法被重新引起注意,哈耶克(Hayek) 成功地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这种传统强调制度的进化,社会的和谐,认为社会后果不是实施任何人为设计的结果(Hayek,1967)。经济和谐被经常用来表达各种经济运动和社会福利不是按照人的主观意志产生的,不是来自人为的精心设计,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和秩序产生的结果。下面的这段话,就表达了这种和谐的观点: “首要地支配着人的行为的伟大的一般法则,仍然是科学的法则,这个法则,也就是说,人的行为必须与公平的预期相一致。所有遵循这一法则的行为方式都是相互协调的,并且变成了人们所认可的习惯。因此习惯本身也就倾向于变成和谐的体系” (Carter,1907,P. 331,引自Hayek,1973,P. 169)。很显然这种认为经济和谐是自发地、自然地,并非由人为设计而达到的观点,和经济学家认为经济运行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认识,有异曲同工之妙。

☚ 经济一体化   规范经济学 ☛
经济和谐论

经济和谐论

19世纪中叶欧美一些国家中出现的一种否认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理论。它否认古典政治经济学者和空想社会主义者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对抗性矛盾,力图证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和谐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造成阶级对立,而是趋向阶级利益的调和。这一理论主要体现在巴师夏的《经济和谐》 (1850年) 和凯里的 《社会科学原理》(1857—1860年) 两本书中。凯里认为商品的价值反映人对自然支配的尺度,由再生产费用决定。而再生产费用是由生产中资本和劳动消耗所创造的收入——利润和工资构成的,于是,商品的价值就由利润与工资决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增长,再次生产同样东西所必需的费用不断减少,其结果是: 工人劳动能力提高,工资随之增加,而资本家的资本价值减少,利润随之下降。由此,他提出一条“规律”: 随着社会总产品的大大增加,工人所得的份额在比例上和数量上都增加; 资本家所得的份额在数量上增加,但在比例上减少。凯里宣称,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利益是协调一致的,不存在对抗性矛盾。巴师夏对经济和谐论作了更进一步的发挥。他试图证明资本主义社会是自然的、和谐的。认为人类社会是交换社会,人们在交换中互相帮助、互相替代对方工作、互相提供服务。资本家的“服务”是供给工人以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工人的“服务”是替资本家生产; 地主的“服务”是开发改良土地时进行投资。这些价值反映着人与人之间交换服务的关系,是交换着的“两种服务”的交换比例。在经济自由条件下,交换总是平等互利的,所以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利益是和谐的。在实现经济和谐的途径方面,巴师夏和凯里有不同的主张。巴师夏信奉经济自由主义,认为国家干预经济会破坏自然建立起来的经济和谐,而凯里则继承了美国经济思想中保护主义的传统。

☚ “最后一小时”论   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 ☛
0001003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0: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