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气运行于经脉中之气,亦称脉气。是先后天精气的结合物,运行、输布全身,不但指经脉的运动功能和经脉中的营养物质,而且是整体生命功能的表现。《素问·离合真邪论》:“真气者,经气也。” 经气运行于经脉中之气。也称脉气。是先后天精气的结合物。它运行输布全身,是整体生命功能的表现。《素问·离合真邪论》:“真气者,经气也。” 经气运行于经脉中之气。指经脉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经脉中的营养物质,而且也是生命功能的表现。《素问·离合真邪论》:“真气者,经气也”。 经气jīnɡqì运行于经脉中之气, 亦称脉气。是先后天精气的结合物, 运行、输布全身,不但指经脉的运动功能和经脉中的营养物质, 而且是机体生理功能的体现。《素问·离合真邪论》: “真气者, 经气也。” 经气 经气经气,即经络之气。主要指支配经络活动功能而言;但它又和沿经内外流注输布的某些精微物质密切相关。“真气者,经气也”(《素问·离合真邪论》);经气属于真气,真气散布于全身经络者称为经气。经气构成生命整体活动功能的一个方面。经气循行于脉中的,又称脉气。 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经络之所以能够运行气血,是经气正常活动的结果。如经络之气失常,气血在经络中运行就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障碍,表现出相应的病候。经气属于阳气。阳气还包括原气中的元阳、宗气、脏腑之气和卫气等,一般是无形的,是不可见的。血属于阴液。阴液包括精液、血液和津液等,是有形的,通常是可见的;其中包含着谷气和营气等精微物质,也包含某些不易于被察觉到的成分,如呼吸之气等。“气主煦之,血主濡之”(《难经》第二十二难); 阳气是各种活动功能的动力,阴液则主要是滋养机体的物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是密不可分的。气与血均为食物中营养物质结合某种先天之气所化生,先形成于胃,再通过经络输布全身,具有各自独立而相互联系的重要生理功能。“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居于主导地位,对血有推动和统摄的作用,而血是气形成的物质基础和依附的根据。 营气和卫气分布广泛,生理功能重要,一向被看成是阴液和阳气的两个代表。所以它们常同气血相提并论,称“营卫气血”。“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灵枢·营卫生会》)。营气不仅和血液同行于经络之中,也参与血的生成。卫气性质悍疾滑利,弥散力强,“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灵枢·邪客》),能启闭汗孔,温养内外,滋润腠理,护卫肌表和抗御外邪等。这些都表明,营卫二气跟经气有着密切关系。营气和卫气的沿经循行或扩散,也反映了经气活动的特点。 脏腑之气主要是指支配各脏腑活动的功能说的,如心有心气,脾有脾气。经络之气和脏腑有着特殊的密切关系: 对经气来说,脏腑之气居于支配地位;对脏腑之气来说,经气处于从属地位。 原气即元气,包括元阴和元阳,主要由肾脏(包括命门)先天之精所化生而藏于丹田,为生命的形成和机体的成长、发育、活动的根本要素,也是“十二经之根本”(《难经》第八难),是经气活动的根本。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灵枢·邪客》),上行呼吸道,推动肺脏呼吸,并贯通心脉,振奋经气,促进气血的运行。生命整体功能的总称,为真气。所以真气包括的范围最广,诸如原气、宗气、脏腑之气、经气和卫气等皆是,彼此相联,互不分割。对病邪来说,真气也被称为“正气”;这时则侧重指机体的综合抗病能力而言。 腧穴是各经脉气所发,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聚集于体表的部位。给腧穴以针灸等刺激,必然直接激发卫气而引起局部反应,但更主要的是激发和调整经气,间接影响所连属的脏腑功能活动。针灸得气或循经感传,乃至于被诱发出来的各种可见经络现象,也只能是这种反应综合作用的结果。反之,脏腑的功能状态和病理变化也会主要借经气的活动反映到体表上来。从经络病候反应的归纳到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八纲辨证,以至于近代得到发展了的体表经络诊断,无不是经气理论的具体运用。 经气在历代医书中无专篇论述,有关许多问题还不十分清楚。尤其是经气的实质及其形成的机理,尽管近代在研究循经感传现象时做了广泛的联想和探索,但至今仍无定论,尚待以后深入认识。 ☚ 经络 十二经脉 ☛ 经气jīng qìmeridian qi;meridional q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