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病理学学说的建立和发展
十八世纪,以莫干尼(Morgagni,G. B. 1682~1771)、比沙(Bichat,M.F.X.1771~1802)等为代表的病理解剖学者创立了器官病理学。他们大量解剖病死者的尸体,观察和描述器官中病灶的病理改变,并根据肉眼可见的具体病变去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把病理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许多疾病仅从器官用肉眼加以考察,仍然不能深刻认识疾病的本质。因此,进一步探索病灶内部更微细的病理改变,就成为当时病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1838~1839年施莱登(Schleiden,M.J.1804~1864)、施旺(Schwann,T.1810~1882)关于动植物细胞构造的发现,为在细胞水平上研究病理改变提供了前提。显微技术的改进,切片工具的发明,又为开展细胞病理学研究创造了条件。以德国病理学家微尔啸为代表的学派,及时将细胞学说与病理学研究结合起来,用自制的显微镜和简单的切片、染色技术,观察大量的显微病理改变。以科学实验为基础,将病理形态学从对器官的观察提高到对细胞的研究,使人们对疾病本质的探索,由宏观到微观,从而奠定了现代显微病理形态学的基础。1858年,出版《细胞病理学》(Die Cellular Pathologie)一书。书中对细胞和细胞学说、营养与循环、血液与淋巴、脓毒血症、脂肪变性、淀粉样变性、炎症、神经系统病变、病理性新生物等均作了详细的论述,发表了显微观察的新资料。并附有144幅精美的插图。微尔啸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细胞病理学说,并与罗基坦斯基(Rokitansky,K.1804~1878)体液病理学派和斯比斯(Spiss)神经病理学派进行了长期的论战。其学说的基本内容是: 细胞来自细胞;细胞是基本自主的生命单位;机体是细胞的总和; 一切病理为细胞病理,疾病本质是细胞的局部改变。
细胞病理学确认了疾病的微细物质基础,充实和发展了病理形态学,开辟了病理学发展的新阶段。是人类对疾病本质认识的深化,是医学的巨大进步。但细胞病理学说只重视细胞相对独立性,忽视了其受管辖性;强调局部病变而忽视了全身性病理反应; 将注意力集中在病理现象结果的研究上,而忽视病理现象发展的过程。这正是机械唯物论的表现(参见“微尔啸”条)。
现在以细胞病理学命名的书有多种,它们除意味着以细胞为主要研究对象外,更常指在亚细胞水平即细胞器基础上介绍各种病理改变。说明当代细胞病理学向更微细结构方面的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