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支气管炎
细支气管炎是细支气管的急性或慢性感染,常发生于2岁以下儿童,成人少见,病情较严重。一般与大气道急性感染同时发生。成人的细支气管炎常因感染或吸入有害气体引起。大多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少数为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Ⅰ或Ⅲ型、腺病毒7、3、2、1型和鼻病毒感染;亦有少数与细菌感染(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或过敏有关。肺炎支原体偶可引起本病。多发生在冬季。典型症状有呼吸窘迫,胸部吸气性凹陷和反复出现哮鸣,易与支气管哮喘混淆。
早期有细支气管粘膜上皮坏死,继以细胞增生,形成无纤毛的扁平或柱状细胞。杯细胞增生和粘液分泌增加。细支气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粘膜下层水肿。在细支气管内有细胞碎屑和纤维蛋白形成的分泌物,使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部分或完全堵塞,导致局限性肺气肿和小块肺不张。急性炎症有时可扩展到邻近肺泡和间质。肺泡大多正常,少数可有渗出液。有时,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可引起严重肺炎,导致上皮细胞和肺组织坏死。
本病起病急骤,常以上呼吸道感染为先驱,中度发热,咳嗽。患儿可迅速出现胸闷、呼吸窘迫(呼吸浅速)。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紫绀、无力和虚脱等。体检胸廓前后径增大,大多病人有胸部吸气性凹陷,半数患者有哮鸣、呼吸音减低,可出现罗音和鼾音。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变化不大。胸部X线检查有膈肌活动减弱,肋间隙增宽,肺透亮度增加等肺气肿征和肺纹理增深,小片肺不张等。诊断根据临床症状、患儿年龄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流行情况。鼻分泌液或鼻洗液荧光免疫法检查或病毒分离可确定诊断。本病应与支气管哮喘、哮喘性支气管炎和肺炎相鉴别。
治疗为解除气道阻塞和改善通气。缺氧明显时,及时给氧。适当补液,防止脱水。纠正酸碱失衡。细菌感染时可用适当的抗生素。明显支气管痉挛者,采用支气管舒张剂。肾上腺皮质激素适用于严重病例。禁用用镇静剂。早期积极治疗,预后良好,临床症状在一周内可以缓解。反复发作的婴幼儿,大多将会发生支气管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