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
采用技术手段和工程措施,对红树林生态系统进行的保护。
红树林生态恢复工程的关键是宜林地的选择标准。红树林适生环境经过围垦造田,围海造塘,特别是修建滨海大道,许多滩涂受到侵占和破坏。红树林是海岸潮间带的森林,因此它们不可能生长在陆地岸上,也不可能生长在潮下带海水中,而最适生长在中潮带和高潮带。低潮带浸水时间过长,除先锋树种外,多数不易生长。进行滨海大道建设或围垦堤坝都是建在中潮带下部,结果高大红树科种类就无法栽培,只能种低矮的先锋种类,如白骨壤、桐花树等,甚至形成种不了红树的光滩。有的滩涂偏低种植后成活率不超过1%。任何围垦工程建设都应为红树林设计一个廊道,至少在中潮带中部,使较高大红树种类可以立身,形成群落,再拦淤造陆,逐渐扩大海滩,形成新的红树林带。在红树林营造中,要选择宜林地,必须考虑潮位、浸水时间、潮速、海流速度、土壤和海水盐度 (最适在0.5%—2.5%) 和种苗特性 (不同种类耐浸水能力) 等。
红树林区海堤修复工程模式的选择。在造堤修堤时,有意识地保护红树林既可以扩大堤内的养殖面积又可以节约投资。在红树林堤岸的建设上,传统模式加高加固海堤需用大量的土石方,并从堤外10—50米处红树林取土,不但损害红树林,也会使滩涂高程下降20-40厘米,导致林子破坏,林相退化,演替中后期优良红树林种类如木榄、角果木减少甚至消失,而低矮的灌丛如白骨壤、桐花树增多。若采用生态模式,从堤内距堤脚10—20厘米的围垦荒地挖土,挖掘形成与海堤平行的人工凹沟,既可以当排洪沟,又可用于发展水产养殖,如国际上推崇的基围一样,既可以水产养殖又保护了堤外红树林。红树林营造及堤岸养护上必须应用生态养护模式,充分发挥红树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防止外来有害物种的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些生物带入到适宜其生存和繁衍的地区,其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分布区也逐步而稳定地扩大的过程,这种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引发严重生态危机简称生态入侵 (又称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当这种入侵对该地生态系统的安全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时,也可称生物污染。近几十年来,生态入侵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时间的推移而逐步严重。20世纪末,生态入侵问题已列入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并逐步引起世人的重视。防止生物污染和不必要的生态入侵,对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维护是很重要的。外来物种的生态入侵已危及天然林的发展,也危及人们生产和生活活动,各地政府已耗巨资清除,仍无法解决。今后除药物治理外,宜从生物学特性上查找它们的传播和繁殖弱点从中取得突破,才能消灭(减少) 其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