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紫外线疗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紫外线疗法ultraviolet therapy

利用人工紫外线照射畜体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医用的紫外线波长在400~180 nm之间。有抗炎、镇痛、抗佝偻、脱敏及促进再生的作用。多用高压水银石英灯。治疗剂量分红斑剂量和亚红斑剂量两种,但必须用生物剂量测定器测定最小红斑剂量(生物剂量),再进行换算。如亚红斑剂量小于1个生物剂量;弱、中等、强红斑量,各为1~3、3~5、6~8个生物剂量。全身投照照射距离取100 cm,从1/4~1/2生物剂量开始,隔日一次,每次20 min。照射时注意保护眼睛,以防灼伤。适用于佝偻病、风湿病、荨麻疹、前胃弛缓、软组织创伤、溃疡、肌炎、外周神经炎、慢性湿疹。禁忌症为衰竭症、出血倾向等。

紫外线疗法ultraviolet therapy

系光疗法的一种,属于物理疗法范围。应用于临床各科:外科用于皮肤、皮下各种炎症及烧、冻伤等;内科用于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喘息、关节炎、颈淋巴结核;妇产科用于急性盆腔炎、会阴裂伤等;皮肤科用于多种皮炎、瘙痒症、湿疹等;神经系统用于神经炎、神经痛、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禁忌证为活动性肺结核、严重肝肾疾病、重症动脉硬化、恶性肿瘤、红斑狼疮、甲状腺机能亢进等。行紫外线治疗初次应测定其生物剂量或用其平均值治疗。非治疗部位应用衣物掩盖,并戴护目镜。

紫外线疗法ultraviolet therapy

系用紫外线治疗疾病的方法。医疗中将紫外线划分为两段,即短波紫外线(波长180~290nm)和长波紫外线(波长290~400nm)。紫外线照射具有杀菌、消炎、止痛、脱敏和抗佝偻病作用。用于治疗伤口感染、溃疡、褥疮、疖、痈等各种急性炎症,以及神经炎、神经痛、荨麻疹、带状疱疹、湿疹、银屑病等。

紫外线疗法

紫外线疗法

紫外线系不可见光线,因位于可见光谱紫色光线的外侧而得名。应用紫外线防治疾病的方法称为紫外线疗法。紫外线具有较高的量子能量,可引起显著的光化学效应以及一系列生物学作用,故紫外线疗法是一种预防、保健和医疗的有力手段。
用于医疗的紫外线其波长范围在400~180nm之间,常分为三段:
❶长波紫外线:亦称A段紫外线(简称UVA),波长范围400~320nm。
❷中波紫外线:亦称B段紫外线(简称UVB),波长范围320~280nm。
❸短波紫外线:亦称C段紫外线(简称UVC),波长范围280~180nm。太阳辐射的波长在400~290nm范围的紫外线可到达地面,称为近紫外线;波长短于290nm的紫外线,于穿透大气层时几均为O3所吸收,不能到达地面,故称为远紫外线。医疗上为应用方便,亦有将紫外线分为长波紫外线 (波长400~290nm),短波紫外线(波长290~180nm)两段者。生物学作用 有以下几方面。
对细胞的影响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构成细胞的化学成分主要为蛋白质及核酸。核酸中的嘧啶碱和卟啉碱均强烈吸收紫外线。紫外线可使DNA(脱氧核糖核酸) 分子中两个相邻的胸腺嘧啶单体之间,以共价键连接形成二聚体(T-T),二聚体的形成使DNA的双螺旋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从而可影响细胞功能以至死亡。但正常人的皮肤细胞含有修复DNA损伤的酶体系可及时修复之,故由紫外线造成的DNA损伤并非均导致子细胞突变或死亡。其修复机理有二:
❶光致复活作用:被紫外线损伤的细胞在强烈的可见光照射下,可活化一种能劈开嘧啶二聚体的酶,使两个碱基恢复原来形式。
❷暗致复活作用: 这一过程通过切除 (分为内切除、外切除两个阶段)、填补、连接四个阶段而完成修复,在所述的四个阶段中有核酸内切酶、核酸外切酶、核酸连接酶、核酸聚合酶等参予。患有着色性干皮病的病人由于其皮肤细胞中缺乏这种酶体系,故不能修复由紫外线引起的细胞损伤,这种病人对紫外线非常敏感,并易致皮肤癌变。核酸吸收紫外线在260nm波长处最大,蛋白质则在280nm处最大。蛋白质中吸收紫外线以色氨酸和酪氨酸最为明显。一定强度的紫外线可破坏构成酶成分的组氨酸、蛋氨酸、色氨酸、酪氨酸等氨基酸,以致造成酶的功能丧失从而影响细胞功能。实验证明紫外线照射后,皮肤中的乳酸脱氢酶,琥珀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双磷酸嘧啶核苷酸双磷酶,非特异性脂酶等的酶活性降低。对含有双氢或双硫键等易于断裂的键的氨基酸,紫外线易使之发生构型的特异性改变或变性,而蛋白质的严重变性亦可造成细胞损伤,使之丧失功能或死亡。蛋白质吸收紫外线不如核酸强烈,仅为其1/50,故紫外线对细胞的作用核酸占有重要位置。细菌系单细胞生物,其DNA强烈吸收260nm左右波长的紫外线,故一定强度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紫外线对DNA功能的影响主要源于胸腺嘧啶二聚体的形成,故含胸腺嘧啶愈多的菌种对紫外线愈敏感。紫外线的杀菌作用以短波段的254nm和265nm波长最为显著。紫外线杀灭


紫外线杀灭不同菌种所需能量表

菌种所需能量
(erg/cm2)
菌种所需能量
(erg/cm2)
白色葡萄球菌
溶血性链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
痢疾杆菌
1.84×104
2.16×104
2.18×104
3.00×104
3.20×104
副伤寒杆菌
白喉杆菌
沙门氏菌属
绿脓杆菌
炭疽杆菌
3.20×104
3.37×104
4.00×104
4.40×104
4.52×104
不同菌种所需能量不一,见表。
对皮肤的影响 投射于人体皮肤的紫外线部分被反射和散射,部分穿透组织,然后为组织吸收。人体皮肤对紫外线的反射因波长和肤色而异: 长波紫外线较短波紫外线反射率大,对长波紫外线白色皮肤较黑色皮肤反射率大。紫外线投射于人体皮肤时可出现瑞利散射,所谓瑞利散射即物体分子直径小于光波波长的散射。人体皮肤角层扁平细胞对紫外线的散射十分显著。据瑞利定律:散射强度与频率的4次方成正比、与波长的4次方成反比,I∞I:散射强度,f:频率,∞:表示正比於,λ:波长,据上式可知波长愈短散射愈强。由于瑞利散射的存在故可减少短波紫外线进入皮肤的量,从而降低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作用。紫外线波长愈短,穿透组织能力愈差,如长波紫外线可达到真皮层的毛细血管; 中波紫外线可达表皮深层、深度约为0.1mm~1.0mm;而短波紫外线则仅能达到表皮浅层,其深度约为0.01mm~0.1mm。表皮中的固醇、核酸、角蛋白、黑色素小体、磷脂等均大量吸收紫外线成为紫外线的滤过器以防止其深达。从生物学角度而言,人体皮肤对紫外线辐射具有防护作用,紫外线辐射强度足够大时可损伤上皮细胞,受损伤的细胞其丝状分裂受阻,但未受损伤的细胞其丝状分裂则增强以代偿之。此时,表皮各层细胞均见增加,尤以角质层明显以致表皮增厚加强了对紫外线的滤过。这一过程系机体生物防护性反馈的一种表现。人体皮肤吸收紫外后通过光化学效应,可在皮肤内引起红斑形成,色素沉着,维生素D形成等一系列变化,成为其防治疾病的作用基础。参见紫外线红斑,紫外线与色素沉着,紫外线的抗佝偻作用等项内容。
对内脏器官的影响 紫外线虽在皮肤即被吸收不能深达,但皮肤吸收紫外线后引起的一系列变化,通过神经反射和体液两种途径可影响内脏器官的功能。红斑量紫外线照射,可使呼吸变慢加深,肺换气量增加。对心血管功能,局部强红斑量紫外线照射可使心搏频数;局部红斑量或全身亚红斑量紫外线照射可使血压下降。红斑量紫外线照射由于组胺形成可促使胃酸升高,于胃酸低下时表现尤为明显。正常状态下紫外线对人体血液的有形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等影响不明显; 而於续发性贫血时紫外线则可促进血液有形成分的再生,一般应用小剂量,以全光谱紫外线效果较好。红斑量紫外线照射可使血沉暂时加快; 可加速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形成。
对代谢的影响 对蛋白代谢小剂量紫外线照射可见氮排出量减少,出现正氮平衡;大剂量由于细胞分解增强,可见氮排出量增加出现负氮平衡。对脂肪代谢全身亚红斑量紫外线照射可见胆固醇降低。对糖代谢全身亚红斑量紫外线照射或局部红斑量照射均可使血糖降低,糖耐量增强。于糖尿病患者伴发神经炎,皮肤感染如疖肿或痈时,局部红斑量紫外线照射常可获良好效果。糖尿病患者出现酸中毒时,紫外线照射可使尿中酮体减少。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各种剂量的紫外线均能激活单核巨噬细胞使其吞噬功能增强。红斑量紫外线照射后,由于细胞分解致使促有丝分裂因子增加,后者可使淋巴细胞活化增殖; 而活化的淋巴细胞产生淋巴活素又可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紫外线照射可引起补体和调理素的增加,二者均可增强吞噬作用,因吞噬细胞只吞噬表面包绕有调理素的微生物。紫外线辐射可影响分子的抗原性,如经过紫外线照射的DNA可由弱抗原变为强抗原——UV-DNA。UV-DNA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如现已于红斑狼疮病人的血清中测出由UV-DNA引起的抗核抗体(ANA)。紫外线对淋巴细胞的活力不论附加光敏物质与否均具有影响,实验证明紫外线具有调整淋巴细胞玫瑰花环形成作用,形成率高于正常者降低之,低于正常者可提高之,说明紫外线对细胞免疫功能具有调整作用。根据不同波段的观察,对短波紫外线淋巴细胞中的T细胞较之B细胞敏感;对中波紫外线二者敏感性相似。动物实验证明,紫外线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与剂量有关,一次大剂量紫外线照射后,血液中凝集素的滴度在半年内显著升高;而长期频繁的大剂量照射反使凝集素滴度下降、灭菌能力减弱;而小剂量频次照射可使血液灭菌能力升高。实验证明长波紫外线和中波紫外线对免疫球蛋白生成的影响较短波紫外线显著。不同波长的紫外线均可增强免疫功能,但长波紫外线照射较之全光谱紫外线为优。
对眼睛的影响 紫外线对眼的影响与波长和剂量有关。小剂量紫外线照射可无害并用以治疗角膜炎症和溃疡。大剂量照射则可引起光感性眼炎,出现羞明、流泪、疼痛、眼睑红肿等症状。如剂量不过大,一般预后良好,数日后可自行消退;剂量过大时,亦可引起角膜溃疡甚或穿孔。波长300nm以下的紫外线、尤其是短波紫外线主要为角膜吸收; 波长300nm以上的紫外线可穿透角膜并大部分为晶体吸收。为预防紫外线对眼的伤害,接触紫外线的人员均应佩戴防护眼镜。
治疗作用 分述如下:
抗炎 紫外线红斑量照射是强力的抗炎症因子,尤其对皮肤浅层组织的急性感染性炎症效果显著。紫外线抗炎症作用的机理是其一系列作用,如杀菌、改善病灶血行、刺激并增强机体防御免疫功能等的综合表现。
镇痛 紫外线红斑量照射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对伴随炎症而来的疼痛,由于紫外线良好的抗炎症效果以及加速病理性产物的排除,故有利于疼痛的缓解。对源于非感染性炎症而来的疼痛或风湿性疼痛以及神经痛,紫外线红斑量照射亦常获得良好的镇痛效果。其镇痛机理有以间生态(传导暂停)学说解释者; 有以优势法则或对抗刺激解释者,尚无定论。实验证明,紫外线红斑量照射后,局部痛阈上升,感觉时值延长。
抗佝偻 已知维生素D参予人体磷钙代谢,维持血钙、无机磷的浓度从而影响骨细胞的代谢。维生素D缺乏时由于磷钙代谢障碍,于小儿可出现佝偻病,于成人(多见于生育较多且生活条件不足的妇女)可出现骨软化症。此外因缺钙易致龋齿,由于血管通透性增加易产生渗出性反应而易患感冒。维生素D种类很多,均为类固醇衍生物,对人体而言其中维生素D2和D5较为重要。 维生素D2、亦称麦角骨化醇,可由存在于绿色蔬菜中的麦角固醇(或称维生素D2原)、经紫外线照射后其分子结构中B环断裂转化而来。维生素D3、亦称胆骨化醇,可由存在于人体皮表的7-脱氢胆固醇(或称维生素D3原),经紫外线照射后其分子结构中B环断裂转化而来。人体皮肤中含有大量7-脱氢胆固醇,因此只要充分接触日光,所形成的维生素D3完全可满足生理需要。人体经紫外线照射后自身形成的维生素D3,或从食物中获得的维生素D2,均需在肝脏内经过25-羟化酶系统的羟化作用而转化为25-羟胆骨化醇(25-(OH)-D3),再经肾脏的1-羟化酶系统的羟化反应,转化为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D3)后始具有生物活性。1,25-(OH)2-D3经血循环到达远距离的靶器官,如小肠、骨胳始发挥其对磷钙代谢的调节作用。据此现认为1,25-(OH)2-D3是一种类固醇激素,肾脏是其内分泌器官,而维生素D是这种激素的前体。我国中医学理论中亦有“肾主骨”之说。于肝硬化肝细胞有严重损害时,由于25-羟化酶系统的羟化作用障碍、25-(OH)-D3形成受阻;或于肾实质病变,由于1-羟化酶系统的羟化作用障碍,以致1,25-(OH)2-D3形成受阻时所引起的佝偻病,维生素D则不能纠正。此外有一种抗维生素D的佝偻病,因其肾脏中缺乏1-羟化酶系统,故维生素D亦无效。对维生素D无效的佝偻病,紫外线照射自无治疗意义。1-羟化酶系统的活性受1,25-(OH)2-D3,钙,磷的负反馈调节; 同时亦受甲状旁腺和降钙素的调节,甲状旁腺可视为1,25-(OH)2-D3的促激素,而降钙素则抑制1-羟化酶系统的作用。固醇类物质吸收紫外线在270~300nm波长范围,实验证明1/10MED的紫外线照射即已可使含存于人体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3。治疗时可行亚红斑量全身紫外线照射,亦可行局部红斑量照射。对防治佝偻病单纯紫外线照射或紫外线照射合并应用维生素D,均较单纯应用维生素D效果好。脱敏 动物实验证明,紫外线照射可使过敏性休克动物免于死亡。已知患过敏性疾病的病人体内组胺含量增多,认为在过敏反应中组胺具有重要作用。紫外线照射亦使体内形成组胺,但形成的组胺又刺激机体产生大量组胺酶,致组胺被降解而脱敏。此外紫外线照射后维生素D增多,致使机体对钙的吸收增多,钙离子可降低神经系统兴奋性和血管通透性,亦有利于减轻过敏反应。临床上常用局部红斑量紫外线照射治疗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等。
促进再生 小剂量紫外线照射可促进组织再生,于骨折、周围神经损伤等时可应用小剂量紫外线以促其再生。于感染性经久不愈的伤口、皮肤溃疡时,大剂量紫外线照射有控制感染、促使坏死组织分离脱落的作用,俟创面清洁后可再改用小剂量照射促使愈合。对于创面增生之苍白、水肿样营养不良性肉芽,紫外线红斑量照射可抑制其增生,并可改善其血运及营养状况而有利于愈合。
治疗设备 有如下数种。
灯具 早期应用者为炭弧灯,现在应用者主要为汞灯或称水银石英灯、汞石英灯。汞灯系利用汞蒸气电弧辐射紫外线。汞灯又分为:
❶高压汞灯:灯管内汞蒸气压力在一个大气压以上,点燃时灯管管壁发热故亦称热石英灯。高压汞灯可辐射各波段紫外线,并伴发大量可见光线和红外线。通常用于医疗者多属此类灯具。可分为大型落地式或小型台式或手提式。为接触皮肤或粘膜进行治疗,尚有特殊设计的水冷式体腔紫外线灯,亦称Kromay-er灯,为便于体腔治疗该灯具附有各种形状的石英玻璃导子。
❷低压汞灯:灯管内汞蒸气压力较小,约在0.005~0.01个大气压。点燃时管壁温度不高,故亦称冷石英灯。低压汞灯主要辐射253.7nm的短波紫外线和少量可见光,多用于灭菌、消毒目的。我国根据低压汞灯的参数要求,设计制造小型螺旋盘形灯管,并装置于特制之手持灯具内进行治疗颇称便利。
❸荧光灯: 其构造同于低压汞灯,惟其灯管内壁涂有荧光物质,利用紫外线的荧光效应产生长波紫外线和可见光。多用于光化学疗法。高压汞灯为便于局部照射现有于灯具上附加光导纤维者; 亦有于高压汞灯灯具上附加断续遮光装置进行断续紫外线照射者。除汞灯外,尚有通过氙气形成电弧的氙灯以及可辐射长、中波段紫外线的太阳灯。
使用高压汞灯的注意事项
❶灯具须有良好的接地线。
❷为稳定辐射强度电源须设稳压装置。
❸灯管发光部分避免用手触摸,每日点燃前须用无水酒精或乙醚清拭。
❹点燃后须预燃5~10分钟俟光辐射稳定后始可进行治疗。
❺高压汞灯管壁温度甚高,须注意防止烫伤病人。治疗剂量 根据紫外线照射人体皮肤出现红斑与否,治疗剂量分为红斑量和亚红斑量两种。为确定剂量的具体时间,治疗前多先测定最小红斑量(MED)而后再据以配量治疗。配量时须考虑影响红斑形成的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各项条件(参见“紫外线红斑”)。由于人体对紫外线辐射具有适应性,故无论应用何种剂量均须逐渐增加剂量。
最小红斑量测定 最小红斑量即阈红斑量,或称一个生物剂量。最小红斑量是红斑量和亚红斑量二者间的分界。测定时应用生物剂量测定器进行。测定器系用普通棉布或胶皮布等不透过紫外线的物质制成,即于一定面积的棉布上按相等距离,制成面积相等的六个孔洞(1.0× 0.5cm即可)。测定时置于测定部位皮肤上,用进行治疗的同一灯具于50cm高度进行垂直位照射。照射时间根据灯管强度可按5秒或10秒间隔对六个孔洞进行照射,即5″~30″或10″~60″。照射后于8小时后或24小时之前观察皮肤红斑反应为宜,以出现最弱红斑的时间即为最小红斑量(MED),或一个生物剂量。观察红斑反应的时间提出上述要求在于:中波段297nm波长所致MED在照射后8小时之前尚不出现,而短波段254nm波长所致MED于24小时之后将消退。测定MED部位成人多取背部,亦有取前臂屈侧者;小儿多取脐部周围,皮肤须清洁并完好无损。全身治疗时务须测定MED后方可据以配量治疗,于治疗中途如更换灯具或灯管时均须重行测定MED而后再据以配量治疗。局部治疗于抗炎或镇痛之目的亦可不测MED,根据本灯具所测多数人的MED进行配量。
红斑量 用于局部治疗,其剂量等于或大于一个生物剂量。一般分为四度:
❶Ⅰ级红斑量:弱红斑量,1~2个生物剂量。表现为皮肤轻度发红,病人无自觉症状,红斑在1~2日内消退。可用于增强局部血运,促进上皮增生愈合。
❷Ⅱ级红斑量:中等红斑量,3~5个生物剂量。表现为皮肤红斑明显,伴有轻度疼痛,红斑在2~3日内消退,残留轻度色素沉着和脱皮。可用于抗炎、镇痛、脱敏。
❸Ⅲ级红斑量:强红斑量,6~8个生物剂量。表现为皮肤红斑显著,伴有水肿或水泡形成,红斑边缘隆起于皮面,病人明显灼痛。红斑需3~5日始可消退,伴大片状脱皮,残留明显色素沉着。除可用于抗炎、镇痛外,并可促使创面坏死组织分离脱落。
❹Ⅳ级红斑量:超强红斑量,8个生物剂量以上。表现为皮肤红斑显著,伴有出血点,水肿明显并伴大水泡形成,红斑局部剧烈灼痛。红斑约一周可退,伴大片脱皮,残留明显色素沉着。多用于顽固创面或对紫外线不敏感的疾病。因可出现大水泡故亦称发泡量。
亚红斑量 可用于局部或全身治疗。其剂量小于一个生物剂量,照射后皮肤上不出现红斑。
治疗方法 可分全身、局部和体腔照射。
全身照射 全身照射时病人裸露只穿三角短裤、戴防护眼镜。照射野以二野法 (全身分为前后二野)最为普遍,视需要亦可分为四野或八野。投照距离成人多取100cm,小儿取75cm,即以不少于病人身长的1/2为准。剂量为亚红斑量,成人可从1/4~1/2生物剂量开始,小儿可从1/6~1/8生物剂量开始。递增剂量的幅度视病情及病人机体反应情况而定。根据增加剂量的幅度和速度其配量方式分为三种:
❶基本进度。
❷缓慢进度。
❸加速进度。三种进度的剂量均可增达一个生物剂量至多个生物剂量,但均不允许出现红斑反应。全身照射多隔日一次,20次左右为一疗程。
局部照射 局部照射多用红斑量,亦可用亚红斑量。红斑量照射其增量幅度依皮肤红斑反应程度,病灶反应情况及病人自觉症状而定,并以出现预期的红斑和疗效为准。投照距离多取50cm或更短。多隔日或隔2~3日一次,或俟红斑消退后再重复照射。红斑量照射疗程一般不超过6次。照射方式可分为:
❶常规照射: 根据病情需要进行一定面积的皮肤照射的方法。治疗时只暴露投照部位,其余部位须用白布单或敷布遮蔽。于红斑量照射时,照射野一般不超过800cm2。照射野应固定。
❷多孔照射:应用多孔式敷布置于治疗部位皮肤上进行,多用于小儿,于欲在较大范围内产生红斑而总面积并不过大时用之。
❸中心加量照射: 多用于严重的局部急性感染性炎症或顽固创面。照射时,病灶中心区与其周围皮肤进行分野照射,病灶中心区应用更大剂量。
❹穴位照射:应用带有1cm2孔洞的孔巾对准欲照射的穴位行之。体腔照射 应用体腔紫外线灯具进行。治疗时根据治疗部位选用适当的石英玻璃导子。体腔或窦道有分泌物时,应先冲洗干净后再行照射。于导子欠润滑时可用蒸馏水湿润之。用过的导子应以75%酒精浸泡或用水煮沸消毒以备再用。
主要适应证 佝偻病、骨软化症、疖、痈、急性蜂窝织炎、丹毒、急性淋巴结炎、急性淋巴管炎、急性骨膜炎、瘭疽、甲沟炎、肌纤维织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肋软骨炎、静脉炎、急性泪囊炎、急性角膜炎、扁桃体炎、耳廓软骨膜炎、过敏性鼻炎、急性牙周骨膜炎、神经根炎、神经炎、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带状疱疹、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贫血、玫瑰糠疹、 银屑病、 白癜风、痤疮、伤口、皮肤溃疡等。
禁忌证 光敏感者、光敏感性疾病、活动性肺结核、急性心肌炎、急性肾炎或伴有肾功不全的其他肾病、恶性肿瘤等。
☚ 可见光线疗法   紫外线红斑 ☛

紫外线疗法

ultraviolet ray treatment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4: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