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納(纳)Nà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云南之泸水、邱北、河口、陇川、马关,山西之太原、大同,甘肃之酒泉、永登、舟曲,新疆之塔城等地均有分布。汉、回、土、珞巴、傈僳、哈尼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归“入声” 部。其源不一: ❶ 《姓氏考略》 据 《姓苑》 注云: “临湘有纳湖,本属纳氏。”此之纳氏,为姓书最先载者,所惜未道其详也。 ❷回族之纳姓,则为元代著名政治家赛典赤·瞻思丁之子纳速刺丁之后,盖取其名之首音谐以汉字 “纳” 而为单姓,或改为“拉”、“剌”、“喇”、“丁” 等姓。 ❸土族之纳姓,则出自 “纳速剌”。明洪武四年 (公元1371年) “诺延”沙密率部降明,其子纳速刺,依汉习取 “纳速刺”之首音谐以汉字 “纳”而为姓; 人称纳土司。 ❹珞巴族之纳姓,本为部落名,以为姓。注 ❷—— ❹见 《中国人的姓名》。 明代有纳台,常德卫千户。 納nà❶接受。桓譚《仙賦》:“呼則出故,翕則納新。”蔡邕《漢津賦》:“納陽谷之所吐兮,兼漢沔之殊名。” ❷進獻。張衡《南都賦》:“縉紳之倫,經綸訓典,賦納以言。” 納“纳”的繁体字。 上一条: 纳 下一条: 𫑂 纳納ㄋㄚˋnà二3045①动掘。中原官话。河南新乡〖 〗。这地~不动‖这钎(铁锨)~地好。②动拿。⑴湘语。湖南新宁。《新宁童歌十首》:「~筷子,夹你的老鸦肉。」⑵闽语。福建顺昌〖 〗。③动(为改善土质、增加肥力,用洪水带来的泥沙)淤地。中原官话。陕西商县张家塬〖 〗。夜里昨天下了一天白雨大雷雨,河里发水啦,他黑夜昨晚上~地来。④动用拇指与中指的长度计量。胶辽官话。山东青岛〖 〗。~一~多长。⑤动拧;挤去水汤等液体。胶辽官话。山东长岛〖 〗。~衣裳‖~钢笔水儿,~不出来。⑥动勾搭;勾连起来。粤语。广东阳江〖 〗。⑦动按。吴语。江苏丹阳。浙江黄岩、嵊县太平、嵊县崇仁。⑧形(穿鞋)太费。吴语。江苏常州〖 〗。⑨名婶婶;叔母。中原官话。河南洛阳〖 〗。⑩名受湿的布,如小孩尿布、妇女月经带之类东西。吴语。浙江宁波。应钟《甬言稽诂・释衣》:「俗称施于婴孩会阴之尿布曰~。妇女裆阴之姅布亦曰~。皆受湿义。」⑪代你们。吴语。浙江余姚。⑫代怎么;如此;这样。中原官话。河南。清同治六年《河南府志》:「恁地谓之~。」   納❶内也。《詩經·豳風·七月》: “十月納禾稼。” 鄭玄箋: “納,内也。” 《儀禮·大射》: “命有司納射器。”鄭玄注:“納,内也。” 《禮記·曲禮上》: “俯而納屨。”鄭玄注:“納,内也。” ❷入也。《周禮·地官·肆長》: “凡國之財用取具焉,歲終則會其出入,而納其餘。”鄭玄注:“納,入也。” 《儀禮·少牢饋食禮》: “宰夫以籩受嗇黍,主人嘗之,納諸内。” 鄭玄注: “納,猶入也。” 古代名物 > 水族類 > 脊椎部 > 無鱗 >  > 納 納 nà 納nàBC7B “纳”的繁体。 納nàN008 “纳”的繁体。 〖納〗 粵 naap6〔衲〕普 nà ❶ 收進,納入。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今秦已虜韓王,盡〜其地。」 ❷ 收容。宋濂《杜環小傳》:「譚謝不〜,母大困。」 ❸ 接受,接納,採納。諸葛亮《出師表》:「察〜雅言。」 ❹ 交納。桓寬《鹽鐵論.本議》:「農人〜其獲,女工效其功。」(獲:通「穫」,收穫。)
納纳, 金文; 篆nà[糸(絲,意符)+内(納本字,聲意符)→納(《説文》:“納,絲溼納納也。從糸,内聲。”將線密針縫紉,引入鞋底,使其結實〈納鞋底〉。引申爲收進來〈接納〉。放進去〈納入〉。交付〈納稅〉。)] [明] 羅贯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吾〈孔明〉故以片言戲之,公瑾便容納不下。” 納 ☚ 紿 紡 ☛ 00004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