糸读音s·i(-),为i韵目,属i—er韵部。新兹切,平,之韵。 ❶“丝”的省写。 ❷同“丝”,蚕丝。 上一条: 鼶 下一条: 丝
糸读音m·i(ˋ),为i韵目,属i—er韵部。莫狄切,入,锡韵。 ❶细丝。 ❷微小。《广雅》:“糸,微也。” 上一条: 沕 下一条: 峚 糸縻mí❶用同“縻”。连。例:把两个线头~接一块,连接起来。 ❍ 拴~一搭。 ❷幺;微。例:弟兄们就他最小,叫幺~儿。 ❍ 碎~~的这么大一点,太少了! 《广韵》:“糸,连也。”《玉篇》:“糸,幺也。”《广雅》:“糸,微也。” 糸F4E9 (一)mì〈文〉❶细丝:君以织籍籍于~,束为~,籍~抚织再十倍其贾(价)(《管子》)。 ❷微小(见《广雅》)。 ❸量词。丝的一半(见《说文解字》)。 (二)sī〈文〉与“丝”同。蚕丝(见《集韵》)。 糸mì[书]Ⅰ (细丝) thin silk Ⅱ (长度单位) mi, a unit of length in ancient times 另见 see also sī。
糸sī同“丝” [sī] same as “丝” [sī] 另见 see also mì。 糸(mì)“ ,细絲也。象束絲之形。凡糸之属皆从糸。读若覛。 ,古文糸。”(莫狄切) 徐锴《系传》:“一蚕所吐为忽,十忽为絲。糸,五忽也。”段玉裁注:“絲者,蚕所吐也;细者,微也。细絲曰糸,糸之言蔑也,蔑之言无也。(象束絲之形)此谓古文也。” 甲骨文作 、 、 ,金文作 、 、 ,象小把絲拧在一起之形。在较早的古文字里,“糸”和“絲”是一个字,单复无别。《说文》分化为两个字。“糸”构意是细絲。张舜徽云:“细絲谓之糸,犹粟实谓之米,木上谓之末,眉发谓之毛,分枲谓之麻,艸之初生者谓之苗,皆双声语转,并有细义。”[1]用语源意义来解释糸。 糸部有二百四十七个属字,从“糸”的字本义大都与絲织品及絲织行为有关。如“ ”字下云:“机缕也。从糸,宗声。”又如“ ”字下云:“絲别也,从糸,己声。”又如“ ”字下云:“断絲也。从糸,从刀,从卪。 ,古文 ,象不连体,绝二絲。”如“ ”字下云:“连也。从糸,賣声。 ,古文 ,从庚、貝。” 糸 ☚ 糸部 繭 ☛ 糸★规◎常
mì象形,甲骨文、金文、小篆一束丝之形,隶定为“糸”。细丝。《简化字表》据草书楷化,把“纟(糸)”作为简化偏旁使用,如:红(紅)、纱(紗)、辫(辮)。 【辨析】 ❶以“糸”作意符构成的字大致可分为五类:a.指丝、麻或绳索,如“丝、线、经、纬、缕、绳、索、纫、纲、缆”;b.指丝织品、麻织品和衣物等,如“素、绢、绸、絮、缯、缟、绡、绶、绅、缨”;c.指丝、麻等的加工,如“纺、织、绩、练、综、纠”;d.指以绳、线等为工具从事的劳作,如“编、绾、缀、缝、结、绞、约、系”;e.指与丝、麻有关的性状、颜色等,如“纯、细、纷、红、紫、绯、绿”。 ❷在台湾,“糸”一般用于部首。糸 ; (mì)莫狄切。細絲也。 糸 ☚ 𠂢 并 ☛ 000004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