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气、神
在气功和传统武术理论中,精是指人体有形的精微物质,由先天精(元精)和后天精构成。先天精来源于父母的遗传精微物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后天精是在先天精的基础上,由饮食物化生补充而成。气是指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正常的生理功能)的无形精微物质。它来源于父母的精气、饮食物的营养物质的自然界的清气,由脏腑化生而成,分布于人体的不同部位,体现着不同的生理功能。如脉中的营气、脉外的卫气、胸中的宗气、经脉中的经脉之气。人体中最基本的气是元气,又称“真气”、“精气”。即秉承于父母的先天之气,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神是指生命活动的的外在在表现和思维意识。神产生于精和气,先天神称为元神,是一切精神活动的根源,后天神称识神,指人的意识。精、气、神都具有物质性,是相互依存、滋生和促进的。练功通过讲究功德和运用意识来收神,通过调息来用后天之气启动、补充先天元气,通过练形、节欲来存精,达到精充、气足、神全,使人体生机旺盛,从而收到袪病强身、益寿延年的练功效果。
精、气、神
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气,也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有时也指功能; 神,是指人的感觉、意识与思维活动。有关精、气、神的论述,是中医学与气功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早在《内经》一书中已有论述,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即认为“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为最重要的养生延寿方法,文中强调精、气、神的统一。一般认为,《内经》的这种养生思想,是与《老子》“抱一毋离”的观点一脉相承的。历代医学家普遍重视精、气、神理论,并在医疗实践中广泛地予以运用。但与医学书籍的有关论述相比,气功古籍所载更为详备,特别是浩瀚的内丹术文献,几乎没有一本是不论述精、气、神的,所以《类经》注文说:“精、气、神唯道家言之独详。”这里所说的道家,主要是指道教中的气功炼养派。
在气功古籍中,精、气、神被视作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与物质基础,犹如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离不开太阳、月亮与星星一样,故有“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之说,精、气、神被称作“三宝”、“三奇”或“三业”。一切气功锻炼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固养精、气、神,以求健康长寿。金元时期,王重阳所倡导的全真教炼养派,其宗旨即是通过气功锻炼以达“全精、全气、全神”,故名“全真”。明·朱权的《神隐肘后》也说:“凡人修养摄生之道,各有其法。……大概勿要损精、耗气、伤神。此三者,道家谓之全精、全气、全神是也。三者既失,真气耗散,体不坚矣。”内丹术的派别甚多,但其中心都不离开“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内丹之说,究其实质,并不神秘,如《紫清指玄集》述:“能固其精、宝其气、全其神,三田精满,五脏气盈,然后谓之丹成。”据此则所谓“炼成内丹”,也无非指的是精、气、神充盈而已。道教经典《上清黄庭内景经》也说:“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成真。”被后人神化了的道士吕纯阳也说过:“精养灵根气养神,此真之外更无真。”可见,道教经籍虽多玄虚不经之谈,但在实修方面却都主张炼养精、气、神,这是颇饶兴味的。
在中医学及气功学理论中,精、气、神互为其根,可以相互转变。《金丹大要》有“气聚则精盈,精盈则气盛”之文,是说的精气互根。张介宾认为:“精气既足,神自王(旺)矣。”是说精气为神的物质基础。但他更重视神在气功养生中的重要性,他说:“虽神由精气而生,然所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又在吾心之神……心有妄动,气随心散,气散不聚,精逐气亡。”(《类经》)李东垣则认为养生之道当以养气为本,他说:“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 积气以成精,积精以全神,必清必静,御之以道,可以为天人矣,有道者能之。”(《脾胃论·省言箴》)马丹阳也重视养气,所谓:“学道者无他务,在养气而已。”但他又说:“守气妙在乎全精。”(《丹阳真人语录》)由此可见,精气神三者,互根互变,是可分而又不可分的,故了真子有 “大药三般精气神,天然子母互相亲” 之说。正因为如此,早在晋代,葛洪在其所撰《抱朴子》一书中就已提出“三一之道”为内修之要。以后,施肩吾、晋道成等人又具体化为“存三守一” 之道。“存三守一”成为内丹术的练功要则。据《道枢·修真指要篇》所引高上元君的解释,“三”指精、气、神,“存三”是指意守精、气、神所会聚的上、中、下三个丹田部位; “一”指肾或下丹田。如述: “肾中生气,心中生神,神气交而为精,精神住而还下。于是上存其神,中存其气,下存其精。三存既毕,则守其一在于丹田。”
精、气、神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大体上,先天的精、气、神乃禀受于父母; 后天的精、气、神乃化生于水谷。先天的精、气、神又特称为元精、元气、元神,所谓“元”,有“本元”或“根本”之义。在内丹术理论中,人在胚胎兆形之初,精、气、神本是一体,“以其流行,谓之气; 以其凝聚,谓之精; 以其妙用,谓之神。”(《性命圭旨》)这是一种“三元合一”的状态,它意味着“团聚”,它孕育着强大的生命力。而后天的精、气、神,是 “团聚状态的解体,一分为三,它意味着耗散。内丹术的锻炼要则,是使精、气、神由后天的耗散状态,复归“三元合一”的先天团聚状态,所谓“返本还元”。上述“存三守一”的练功方法,就是这种“三合一”练功原则的具体体现。
以下对气功学理论中的精、气、神学说分别加以叙述。精 人体的一切器官、组织都由精分化而来。所以,《素问·金匮真言论》有“精者,身之本也”之说。《灵枢·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这意味着人体各个部分都含有精的成分。但肾是精的集中储藏处,所谓“肾藏精”,“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 ·上古天真论》)。肾精的盛衰,直接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能力与健康状态,所以气功锻炼以固养肾精为第一要义。有关气功的较早文献《黄庭经》,对固养肾精的重要性就有详细的论述,如《上清黄庭外景经》述:“五藏之主肾最精,伏于太阴成吾形。”又说:“急固子精以自持”,“闭子精门可长活”等。但是,古代气功理论中所说的精,并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意义中的男性精子,更重要的是指调节与主宰生殖、生长发育的某种物质,即所谓元精。如《紫清指玄集》述:“其精不是交感精”,而是 “根于父母未生前”。也就是说,元精乃是先天的无形的精气,是产生后天形质的精的母气。元精穴在两肾中间,逆升而上,则元精化为元气而为内丹之母; 顺流而下,则元精化为形质的精,而生男育女。显然,元精也有赖于饮食的补养,张紫阳的《金华秘文》称元精穴为华池,认为“谷气就此而生精”并“降于肾”。
内丹术锻炼分三个层次,称为“三关”(初关、中关、上关)。“炼精化气”是第一个层次,称为“初关”,所谓“百日筑基,炼精化气。”元精本为元气所化,《金华秘文》有“元气生则元精产”之说。张介宾也说:“先天之气,气化为精; 后天之气,精化为气。”(《类经·摄生类》注)所以,使元精化为元气,是“返本还元”的一种体现。
内丹术文献有一句常说的话:“若要不老,还精补脑。”其意即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脑中泥丸(上丹田)为“元神之府”,故说“还精补脑”。“还精补脑”的具体练法,即是意守下丹田,诱发出沿任、督脉(前降后升)的循经感传,使之到达上丹田。并不是指形质的精液流达脑部。所以,《金丹四百字》序说:“见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见。”唐代的道教气功家钟离权说:“涕唾精津气血液,七般灵物总皆阴,若将此物为丹质,怎得飞神(元神)上玉京(泥丸)。”考“还精补脑”之说,葛洪 《抱朴子》 已经提出,但语焉不详,后人以为忍精不泄即是还精补脑,实在是一种误解。
气 人的生命活动是因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所以《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气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张介宾说:“先天者,真一之气,气化于虚,因气化形,此气自虚无中来; 后天者,血气之气,气化于谷,因形化气,此气自调摄中来。”(《类经·摄生类》注)先天之气即元气,乃禀受于父母。元气的旺衰,决定人的年寿与健康状态,所以唐代施肩吾说:“气是添年药,津为续命芝。”
由于气分布于人体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来源与功能特点,因此,在医学上又有宗气、营气、卫气、肝气、肺气、脾气、肾气、心气等等区分。但清·徐灵胎认为,它们都是元气的分体。他说:“五脏有五脏之真精,此元气之分体者也。而其根本所在,即道经所谓丹田,《难经》所谓命门,《内经》所谓七节之旁有小心。阴阳阖辟存乎此,呼吸出入系乎此,无火而能令百体皆温,无水而能令五脏皆润,此中一线未绝,则生气一线未亡,皆赖此也。”(《医学源流论》)所论颇精辟。按:《内经》并无元气之说,在医学经典中,元气之说始见于《难经》,如《六十六难》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原者,三焦之尊号也。”这一理论对气功学有深刻的影响。
在气功古文献中,常常把元气的气写作“炁”,以示与后天之气有所区别。在气功学中,元气又称“原始祖炁”,它主要指推动胎儿内呼吸(潜气内转)的循环动力,而后天之气着重指呼吸之气(外呼吸)。先天之炁是潜藏的内气,后天之气是形于呼吸之气。故王道渊说:“藏则为炁(元气),形则为气(呼吸之气)。”(《入药镜》注)在人体,先天之炁与后天之气是不可分割的。人在出生之后,“炁落丹田”,为“呼吸之根”。人在进行呼吸活动时,“先天元始祖炁未尝不充溢其中。非后天之气,无以见先天一炁之流行; 非先天之炁,无以为后天一气之主宰。” (王道渊《入药镜》注)内丹术锻炼要求气贯丹田,即以后天之气接引先天之气,发动任、督循环,以达成所谓“再立胎息”的效果。《入药镜》所说“先天炁,后天气,得之者,常如醉。”即指练功状态中,二气混合,呼吸绵绵,任督循环,身心酣畅的自我体验。
由于精、气、神三者,是“天然子母互相亲”,对于人的生命活动来说,是缺一不可的。持重精说者,谓精属水,而“水能生万物”(《龙虎经》),故张介宾说:“精为天一所生,有形之祖。” 持重神说者,谓神虽由精气所生,然而神“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故《圣济经》说:“神者生之制也。”持重气说者,谓“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故李东垣说:“气者精神之根蒂也。”三种看法虽各持一端,实际上互为补充。然而,古代既以气为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因气的运动变化而生,“人在气中,气在人中”,人,也不过是“分得天地之一气”(《抱朴子》与《太清调气经》),所以,推本溯源而论,精、气、神三者之中,气是更为根本的物质。张介宾在养生方法上是重神论者,但他在综合前人论述之后,从本源上则持重气说,他说:“修真诸书,千言万语,无非发明精气神三字。然三者之用,尤先于气……盖以天地万物皆由气化,气存数亦存,气尽数亦尽,所以生者由乎此,所以死者亦由乎此,此气之不可不宝,能宝其气,则延年之道也。”(《类经·运气类》注)
神 在医学书籍中,《内经》 首先指出神的物质性,如《灵枢·本神篇》有“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之说,是说物质的“精”为生命的本原,而“神”的产生,乃由男女“两精”相互作用之后的产物,是先有形质的“精”,而后有功能的“神”。但《内经》以为神是心的功能表现,故有“心藏神”之说。在气功古籍中,约在魏晋时期已隐约认识到精神的主座在脑部。如《上清黄庭内景经》有“泥丸百节皆有神”之说。其后,《紫清指玄集》进一步指出脑部泥丸为“元神之室,灵性之所存,是神之要也。”并说脑中元神“日则接于物,夜则接于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脑为元神之府”之说本此。
关于元神的论述,北宋张紫阳的 《金华秘文》论之最详。他把神分为“元神”与“欲神”。元神是“先天之性”,又称元性。婴儿那种“不识不知”而又具备感觉、灵动的状态,就是元神的体现。欲神为“气质之性”,属于后天,它是人与环境接触之后,特别是通过社会交往之后所产生的情志与欲望。凡无为而动者,为元神之性; 有为而动者,为欲神之性,而百姓日用,乃气质之性。如果占支配地位的是欲神,所引动的气也是后天之气。如果占支配地位的是元神,则所引动的气也是先天之气。人在少、长、壮、老的过程中,质性日彰,元性日微,结果欲神掩盖了元神。内丹术的主导思想既为“返本还元”,故要求以先天制后天,从有为返无为,逐步消除气质之性,只有“气性尽,而后本元始见。”元神见则元气生,元气生则元精产矣。”在这意义上,气功入静锻炼的要则,即为除欲神,炼元神。欲神又称识神。
《素问 ·痹论》有“静则神藏,躁则消亡”之文,《列子》则说:“静神灭想,生之道也。”一切静功派别,其中心都离不开凝神聚气。《胎息经》说:“神行则气行,神住即气住。”概括地说明了神与气的主从关系,而“神气相抱”是获得静功锻炼效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