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
能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所需的基本食品。其内涵包括: 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粮食安全与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完善粮食应急储备体系,确保粮食市场供应,最大限度地减少紧急状态时期的粮食安全风险,是政府的职责,也是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粮食安全问题现状。粮食安全作为一个全球性话题,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由来已久。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在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向全球敲响警钟,首次提出了 “食物安全” 问题。1983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委员会通过了 “粮食安全” 概念,并得到FAO、世界粮食理事会、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等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和支持。无论是以国际组织所祈盼的目标来裁减还是实践所收获的效果来衡量,目前全球粮食安全依然没有解除危机,甚至某些指标还在恶化。一是粮食供给处于紧平衡。据FAO的数据显示,全球粮食储备2008年只有4.05亿吨,降至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仅够全球人食用8—12周。从2009年的情况分析,美国农业部的报告认为,2009年世界谷物产量可达到22.16亿吨,而在需求量可能达到21.76亿吨的情况下,供大于需只有4000万吨。二是粮食价格滞留于高位。借助于需求增加和大宗资源价格上升的力量,国际市场粮价最近几年一路扶摇直上。虽然金融危机的爆发让粮食价格发生 “夭折”,但目前仍处于历史高位。据OECD和FAO联合发布的 《2009—2018农业展望》报告,粮价总体水平目前远高于10年平均水平,一些粮食的价格比1998—2008年的水平高出了一倍。三是饥饿人口有增无减。据联合国公布的最新数据,2009年全球每天忍受饥饿的人数将达到10.2亿人,扭转了过去40年中饥饿人口持续减少的趋势,这一数字今年将继续增加。我国耕地仅占世界10%,人口却占世界的22%,十几亿人的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2001年发表的 《中国粮食问题》 白皮书,明确表示中国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这是政府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方针。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立稳定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这既是政府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粮食安全的总的目标。
我国确保粮食安全的主要措施。为保证粮食安全,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调整粮食生产布局; 加大农业科研力度,加快科技兴粮步伐;保护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 调整农业保护政策,给予农业以符合国际多边协议的有效保护; 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系统,以密切注意国际粮食市场动态及我国粮食安全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