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系铜鼓
又称“粤式铜鼓”或“粤桂系统铜鼓”。主要分布在广西东南部和广东西南部,北到广西的桂平、平南、苍梧,南到海南岛的陵水、昌感、西到广西的崇左,东到广东的云浮、阳春,在地理位置上连成一片。粤系铜鼓形体普遍硕大,厚重,制作精良。鼓面间有一周分界线,腰足间有一道凸棱。鼓面中心太阳纹光体凸起如圆饼,光芒细长,常见的芒数有8道或10道。芒端常突破第一道弦,有的甚至开叉。除个别外,鼓面边缘都有立体蛙饰,一般为4只,也有6只。晚期还有大小相负的累蹲蛙。胸腰之间有耳4只,两两相近为一组,有片耳和环耳。鼓面与鼓身均装饰有大体相同的纹饰图案,主要有云纹、雷纹、席纹、钱纹、菱形纹、水波纹、方格纹、四瓣花纹、虫纹等。纹饰密布晕圈内。铜鼓中的北流型、灵山型鼓均属粤系铜鼓。据研究,铸造和使用粤系铜鼓的民族有东汉时期的乌浒,晋、隋、唐时期的俚、僚,均是壮族先民。由于目前可供断代的科学材料尚欠缺,关于这类铜鼓的年代及与滇系铜鼓的关系等问题尚有待进一步探索。有学者认为,粤系铜鼓是在滇系铜鼓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最迟在东汉时期已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