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鼻疽melioidosis又称伪鼻疽。由类鼻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地方性传染病。主要见于东南亚地区,非洲、美洲等某些地区也有发生。病原为类鼻疽假单胞菌,与鼻疽杆菌有共同抗原,血清学试验有交叉反应。除马属动物外,牛、猪、羊和人等均可感染发病。病畜常缺乏特殊临诊症状。病马常慢性经过,但隐性经过也不在少数。如病马呈急性经过时,则表现体温升高,食欲废绝,呼吸困难,有的还出现过敏或虚脱,最后以败血症死亡。慢性时,表现为食欲减退、无力、运动障碍、咳嗽,有的鼻黏膜出现结节,流黏液脓性鼻汁,逐渐消瘦下痢偶在体表形成化脓灶。主要病变在肺、肝、脾、肾、胸腔淋巴结,纵膈淋巴结及其他脏器,出现结节和化脓灶。通过细菌学检查和血清学诊断可确诊。采用氯霉素、卡那霉素和磺胺类制剂治疗有一定疗效。 类鼻疽 类鼻疽类鼻疽是以东南亚为主热带地区的地方性传染病,由类鼻疽杆菌所引起。人主要通过接触含有致病菌的水或土壤,经破损的皮肤而受感染。本病临床表现复杂,病情比较严重,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较高。 类鼻疽杆菌长1~2μm,宽0.5μm,能运动,无芽胞,无荚膜,革兰染色阴性。本菌为需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培养48小时后菌落呈棕黄色,表面有蜂窝状皱褶并呈同心圆状,培养物有强烈的霉臭味。可使豚鼠、兔子产生致死性感染。 本病流行于东南亚一些国家,致病菌可使鼠、兔、羊、猪、犬、猫和马等发生兽疫。但近来调查证明,类鼻疽杆菌在流行区的水或土壤中是一种常居菌,可在外界环境中生长,不需任何动物作为它的贮存宿主。 本病传播途径可能有4种: ❶直接接触含有致病菌的水或土壤,经破损的皮肤而受感染; ❷吸入含有致病菌的尘土或气溶胶,经呼吸道感染; ❸食用被污染的食物,经消化道感染; ❹被某些吸血昆虫叮咬造成感染。人群对类鼻疽杆菌普遍易感,但发病率不高,据血清学调查,流行地区的人群约7~10%存在隐性感染。 潜伏期一般为4~5天,但也有感染后数月、数年、数十年后发病者,即所谓“潜伏型类鼻疽”。临床可有急性及慢性二种表现。急性型类鼻疽起病较急,寒战、发热,并有咳嗽、胸痛、血性和脓性痰,且有腹泻、腹痛。体检可发现肺炎体征,有些病例出现肝、脾肿大、黄疸等。急性期消失后,出现多处化脓性病灶,如骨髓炎、化脓性淋巴结炎、皮下脓肿、腰大肌脓肿、肺脓肿、脓胸、肾盂肾炎、肝脓肿及脾脓肿等。有些脓肿可形成瘘管,长期不愈,成为慢性型,病人逐渐消瘦衰弱。 本病有较严格的地区性,如患者有流行区居住或旅行的历史,任何不能解释的化脓性疾病或热性病,均应考虑有类鼻疽的可能。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多在正常范围,但亦有上升至20,000/μl。尿有蛋白、红细胞、脓细胞和管型。病人的血液、痰、脑脊液、尿、粪便、局部病灶及脓性渗出物作细菌培养或动物接种,可分离出类鼻疽杆菌,施特劳斯反应亦可呈阳性。血清学检查对本病诊断有较大价值,常用的有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效价1:40以上,补体结合试验效价1:8以上有诊断意义,病后1周即可出现,4~5周阳性率可达90%以上,抗体滴度可保持1年左右。胸部X线检查可示肺炎、肺化脓症、脓胸等。 本病在急性期应与伤寒、疟疾、葡萄球菌败血症和葡萄球菌肺炎鉴别。在慢性期应与结核病鉴别。 病人应隔离。对急性型病例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治疗措施,早期选用数种敏感的抗菌药物联合治疗,疗程宜较长,一般30~90天,常用氯霉素(每日2~3g)、卡那霉素(每日2g)、新生霉素(每日2~4g)、四环素(每日2~4g)、磺胺嘧啶(每日2~3g)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亦可分次口服。症状改善后,应迅速减少药物剂量。为防止抗菌药物的毒性反应,亦可交替应用。有脓肿者宜作外科切开引流。对内科治疗无效的慢性病例,尤其是抗体滴度持续升高者,可采用手术切除病变器官。 至今尚无特效的预防方法。主要防止污染本菌的水和土壤经皮肤、粘膜感染。在可能有污染细菌的尘土条件下工作时应戴好防护口罩。病人及病畜的排泄物和脓性渗出物应以漂白粉消毒。接触病人及病畜时应注意防护,接触后应进行皮肤消毒。 ☚ 鼻疽 梭状芽胞杆菌感染 ☛
类鼻疽 类鼻疽类鼻疽为类鼻疽杆菌引起的疾病,临床上分为以下三型: (1) 急性类鼻疽(爆发型): 一般潜伏期为4~5天,发病突然,体温急剧上升到40~41℃,虚脱、头痛、肌痛、腹痛、呕吐、下痢,常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脓痰、胸痛,有干湿性罗音等急性肺炎症状和体征。还可出现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如不治疗,病人多于3~4天内死亡。有的病人只有败血症而无肺及腹部症状。病人如在8~15天死亡可出现上述症状。有时病人可能被误诊为肺结核、伤寒,只有分离出类鼻疽菌或血清学查出抗体时才能确诊。(2)亚急性类鼻疽: 多先出现局部症状,呼吸道症状有咳嗽、胸痛、咳痰,有时咳血。与支气管炎相似,伴有发热、寒战,胃肠症状象痢疾、伤寒。皮下组织有脓肿,肺、肝、脾等脏器有深部脓肿,还可发生肾盂肾炎、膀胱炎、骨髓炎等。如无特效治疗,3~6星期死亡。 (3) 慢性类鼻疽: 病程长短不一,短的约三个月,长的可达15年,在发病开始时可能有急性或亚急性症状,但比较轻,常常只有某一器官的局部症状,如肺空洞、肝损害、皮肤、骨髓、淋巴结形成瘘管,常误诊为肺结核、真菌病、三期梅毒、慢性马鼻疽或布氏病。慢性类鼻疽也有痊愈的病例。 在地方性流行区如东南亚各国,病人常常没有症状,没有发病历史,只有血清学证明有类鼻疽抗体,说明是隐性感染。泰国军人415人中补体结合反应阳性率为7.0%,马来西亚军人血清阳性率为7.3%和10%,侵越美军回国士兵血凝抗体阳性率为8.9%,可见外来人员也有隐性感染。应注意的是,这种感染在若干年后由于某些原因身体抵抗力降低,如患糖尿病时可突然发生急性类鼻疽。 法国报告在侵越法军中发生100多例严重类鼻疽病例。1969年美国报告侵越美军中13年内曾发生136例爆发型和败血症型类鼻疽,不经治疗时病死率达95~100%。特别是因直升飞机螺旋浆造成的气溶胶而感染的肺型病例亦不少,所以在本病流行区进行军事行动时要提高警惕。 本病临床正确诊断困难,因本病临床表现多样,严重程度不同。例如肺X线透视与肺脓肿、肺结核或放线菌病等相似;急性败血症、慢性或亚急性骨髓炎、膀胱炎病人与其它细菌引起的这类疾病也难以区别。1912~1913年间在缅甸发现的65个病例中,在生前仅7例确诊,两例慢性类鼻疽,5例是在分离细菌时偶然发现的,有决定性诊断意义的还是实验室化验结果。 细菌学诊断是从病人分泌物如痰、脓液或血,外界标本如水、土壤、动物脏器中分离类鼻疽菌。分离方法有先增菌再接种或直接接种选择性培养基和接种金黄地鼠。前者多用于病人标本,后者多用于自然标本。鉴别本菌可按动力、两极浓染杆菌、菌落形态特点、特殊芳香味及对实验动物的致病性。 血清学诊断有辅助意义,常用的有血凝试验,方法简单、敏感,但有时出现假阳性,滴度在1∶40以上有诊断意义。补体结合试验1∶10以上有诊断价值,假阳性较少。也可用皮肤变态反应诊断,但均可能与马鼻疽交叉。 快速诊断可用免疫荧光抗体试验和反向血凝,几小时内即可作出初步诊断。 类鼻疽菌对氯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磺胺及三甲基嘧啶敏感。病人只要治疗早、剂量大、疗程长,即使是大量细菌经呼吸道感染也可治愈。四环素用量每24小时50~60mg/kg体重,分4次服。磺胺要保持血内药物浓度10~20mg/100ml,静脉注射或口服均可。脓肿要引流,骨髓炎应去死骨,肺脓肿也可做肺切除。药物疗程不应少于30天,严重病人剂量要增加,疗程要延长。 ☚ 类鼻疽假单胞菌 类鼻疽的流行病学 ☛ 000210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