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米仓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米仓道古道路,古代由陕西汉中进入四川的主要通道。因经过米仓山而得名。汉代即已开通。自今汉中市南,循濂水谷道和南江谷道进入巴中地区。南宋宝祐六年 (1258年),蒙古军分三路人川,其中莫哥一路即由此路翻越米仓山,攻取巴州(今巴中市),再沿渠江而进。 米仓道 米仓道古代汉中入蜀通道。自今陕西汉中县南,沿汉水支流濂水谷和嘉陵江支流巴江谷道,到四川巴中地区。因道越米仓山而得名。汉末曹操击张鲁,张由此道入巴中。唐代从巴州、集川(南江)往南郑,也取此道。《元史·李进传》载,南宋宝祐六年(1258 ),李进从蒙古侵蜀,“道由陈仓入兴元,度米仓关,其地荒塞不通,进伐木开道七百余里。”该道一路“危峰峻壑,猿径鸟道”,崎岖难行。 ☚ 南栈道 北栈道 ☛ 米仓道 米仓道汉中盆地南缘,横亘着巴山脉。大巴山中的一段、名米仓山。米仓山危峰如林,群峦叠障,阻隔着汉中与中巴地区的交通往来。古人历尽艰辛,利用汉水南侧的众多支流与难江(今名南江)源头相接近的地形条件,连接成一条谷道。《读史方舆纪要·五六·汉中府》卷记载:“自南郑而南,循山岭达于四川保守府之巴州、为米仓道。米仓道是汉唐时的名称,最早谈及此道的是唐代学者贾耽云,他说:“兴元之南,路通巴州,中有孤云山、行者必三日始达于岭”。《太平广记·三九七·大竹路》记载:“兴元之南有大竹路,通于巴州。其路则深谿峭岩扪萝摸石,一上三日而达于山顶。”“大竹”一名与大竹县有关。大竹县在渠州 (今四川渠县)北侧,位于大竹路上。故米仓道又名大竹路,亦曰大巴路,小巴路。自宋以至明、清,米仓道(大竹路)即为私贩盐、茶之路。唐宋以来,由梁州越大巴山去巴蜀主要有三途:东为荔枝道,西为金牛道,中为米仓道。战乱时金牛道若被阻隔,米仓道便成为一条间道,往返于成都、汉中、长安间的公私旅行,便迂迴于此道。米仓道始于何时,史无明文记载。见于历史记载往返于米仓道的,最早在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年 (215年),曹操出兵汉中征伐张鲁,张鲁兵败,奔南山入巴中。三国时,魏将张郃守汉中,由米仓道入巴中,进军岩渠之蒙荡石,为蜀将张飞所败还。自此以后,凡人“三巴”者,常取道于此。 ☚ 褒斜道 灵丘道 ☛ 米仓道 米仓道勾通大巴山南北的交通要道。因途经米仓山而得名。起自今陕西汉中市,向南循涔水河谷,越米仓山,复沿南江河谷而至四川巴中县。南宋宝祐六年 (1258),蒙古军为灭南宋,先行分三路进攻四川,其中一路即取此道。《续资治通鉴》卷175《宋理宗宝祐六年》: “蒙古主由东胜河渡,次六盘山,军四万,号十万,分三道而进: 蒙古主由陇州趋散关,诸王穆格由洋州趋米仓道,万户额埒布格由潼关趋沔州。” ☚ 回中 骆谷道 ☛ 米仓道古道路名。自今陕西汉中县南,循汉水支流濂水谷道和嘉陵江支流巴江谷道,到四川巴中地区。因经过米仓山而得名。为汉中入四川的交通要道。古代用兵,自陕入蜀,多出此道。东汉建安二十年(215)汉中张鲁为曹操所破,自南山入巴中,相传即由此道。南宋宝祐六年(1258)蒙古军分三路入四川,一路即经此道。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