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统计史研究中国统计的产生、发展变化过程的科学。它既是历史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统计科学的分支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在我国,统计同其他科学、文化一样,有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结绳”时代,即出现了统计原始计量的萌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统计经历夏、商到了周代,其计量方法与应用范围更加发展和扩大,统计组织与报告制度也更加细致和周密,对以后封建社会的统计起着深远的影响。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我国统计虽然在统计思想、统计方法、统计组织以及统计制度等方面又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进展缓慢,而且缺乏经验总结和理论上的研究,一直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政治、经济与文化势力的入侵,外国资产阶级的统计学说与统计方法也被逐步介绍进来。我国虽然仿效西方进行了一些统计调查或普查,逐渐采用了所谓“近代式”的统计方法,但并未产生完备准确的统计;二十世纪初,由国人翻译或编写的《统计学》著作陆续在国内出版,并在高等学校传授,但大多也未结合我国实际,而且支离破碎,不能令人满意。 新中国的建立,给我国统计科学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我国经济学家与统计学者,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理论,总结我国丰富的统计遗产,吸取外国有用的统计理论与方法,逐步建立了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真正的统计科学——社会经济统计学。 由于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统计学在我国出现较晚,对我国统计学史进行独立系统的研究,严格说来只是近几年来的事情。1934年出版的卫聚贤的《历史统计学》,虽然对我国统计的产生、历代统计思想与统计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对于统计史学的开拓有着一定的价值,但该书用于研究统计发展的部分过于简略,较多篇幅则是从统计角度研究我国历史人物及历史问题。五十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统计工作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与统计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对我国统计发展历史的研究也逐渐得到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间,见诸公开发表的,或是从一个历史时期,从统计学的某一个方面对统计作历史探讨的研究论文,或是在统计学著作中设立章、节,简略叙述我国统计发展历史的概况。这些研究,为我国统计史学系统地研究铺平了道路。1982年底,上海财经学院赵章甫教授的《中国统计简史》在《财经研究》杂志上连载。湖北财经学院刘叔鹤教授的《中国统计史略》也已发表了第一、第二两篇。这些著述的发表,为繁荣我国统计史学最先作出有益的贡献。 统计史学的深入研究,不仅直接有助于我国统计事业建设和统计科学的发展,而且对与之有关联的其他社会经济史学的发展,亦将起着有益的作用。 〔参〕 统计学、统计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