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regionalization in China

根据中国领域内农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在生产上形成的综合性特征和差异所进行的区域划分。对全国农业合理布局、制订农业发展规划和战略有重要作用。
20世纪30年代中期,胡焕庸发表《中国农业区域》,将全国分为9个农业区, 为中国近代的一部全国范围的农业分区著作。但因历史条件和分区方法的局限,未能应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部于1955年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全国范围的农业分区,制订了《中国农业区划初步意见》和《关于划分中国农业经济区划初步方案》。前者把中国划分为华南、华中、华北、东北、西北、海洋渔业6个农业地带和16个农业区; 后者把全国划分为东北区、华北区、华中区、华南区、内蒙古、西北区、川云贵区和青康藏区等8个农业经济区。邓静中等于20世纪60年代在《地理学报》发表的《中国农业现状区划》,对因地制宜指导农业生产起到一定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全国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委员会根据综合农业区划的分区依据和指标, 把全国划分为10个一级农业区和38个二级农业区(见下表和彩图54)。
10个一级农业区是:
Ⅰ. 东北区 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除朝阳地区)三省及内蒙古东北部大兴安岭地区共180个县、市。是中国位置最偏北的地区, 冬季严寒而漫长, 无霜期为100~180天。除辽南外, 大部分地方冬小麦不能越冬, 一年仅一熟。北部地区尤其是三江平原、松花江中下游等地区, 夏季常出现低温冷害, 影响作物生长而导致减产。玉米、大豆、小麦、谷子和高粱, 是本区五大粮食作物。其中高粱、大豆和谷子产量均占全国的45~50%,甜菜产量占全国的2/3以上; 以辽宁为主要产区的柞蚕茧产量占全国的60%左右。本区西、北、东三面环山, 中西部和东北部分布着松嫩、松辽和三江三大平原, 土壤多为黑土、黑钙土, 土层深厚,利于机耕。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上已建成一批机械化国营农场, 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环绕本区的大小兴安岭, 是全国最大的原始森林区, 并与长白山地区同为国内最大的天然用材林区, 全区森林面积和木材蓄积量分别占全国的30%和33%, 木材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本区农业存在单位面积产量不高,总产不稳, 自然灾害威胁较大,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利用不太合理等问题。为了进一步发展生产,必须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改变粗放经营,正确处理提高单产与扩大耕地面积的关系;大力防治低温、旱、碱等自然灾害;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建设城郊副食品生产基地;充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合理开发宜林荒地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系统

一 级 区二 级 区
Ⅰ. 东北区Ⅰ1.兴安岭林区
Ⅰ2.松嫩三江平原农业区
Ⅰ3.长白山地林农区
Ⅰ4.辽宁平原丘陵农林区
Ⅱ. 内蒙古及长城
沿线区
Ⅱ1.内蒙古北部牧区
Ⅱ2.内蒙古中南部牧农区
Ⅱ3.长城沿线农牧林区
Ⅲ. 黄淮海区Ⅲ1.燕山太行山山麓平原农业区
Ⅲ2.冀鲁豫低洼平原农业区
Ⅲ3.黄淮平原农业区
Ⅲ4.山东丘陵农林区
Ⅳ. 黄土高原区Ⅳ1.晋东豫西丘陵山地农林牧区
Ⅳ2.汾渭谷地农业区
Ⅳ3.晋陕甘黄土丘陵沟谷牧林农区
Ⅳ4.陇中青东丘陵农牧区
Ⅴ. 长江中下游区Ⅴ1.长江下游平原丘陵农畜水产区
Ⅴ2.豫鄂皖低山平原农林区
Ⅴ3.长江中游平原农业水产区
Ⅴ4.江南丘陵山地农林区
Ⅴ5.浙闽丘陵山地林农区
Ⅴ6.南岭丘陵山地林农区
Ⅵ. 西南区Ⅵ1.秦岭大巴山林农区
Ⅵ2.四川盆地农林区
Ⅵ3.川鄂湘黔边境山地林农区
Ⅵ4.黔桂高原山地林农牧区
Ⅵ5.川滇高原山地农林牧区
Ⅶ. 华南区Ⅶ1.闽南粤中农林水产区
Ⅶ2.粤西桂南农林区
Ⅶ3.滇南农林区
Ⅶ4.琼雷及南海诸岛农林区
Ⅶ5.台湾农林区
Ⅷ. 甘新区Ⅷ1.蒙宁甘农牧区
Ⅷ2.北疆农牧林区
Ⅷ3.南疆农牧区
Ⅸ. 青藏区Ⅸ1.藏南农牧区
Ⅸ2.川藏林农牧区
Ⅸ3.青甘牧农区
Ⅸ4.青藏高寒牧区
Ⅹ. 海洋水产区 

Ⅱ.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 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包头以东地区、辽宁省朝阳地区及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宁夏等省、市、自治区沿长城地带,共130个县(旗)、市。是一个草原广阔,农牧兼营,在全国畜牧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农业区。自然条件的特点是热量、水分(尤其是水分条件)不足,畜牧业发展条件优于种植业。北部为牧业地带,主要放牧绵羊、山羊、牛、马,中部为半农半牧地带,南部为农业地带。主要作物有旱杂粮、耐寒油料及甜菜。由于劳力不足、耕作粗放、轮歇撂荒地多,是各大农业区中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最低的一个区。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牧业长期粗放经营,多灾低产,农牧业矛盾未很好解决,草场和土地资源利用不大合理。今后的措施是: 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实行以牧为主,农牧结合;合理利用和建设草原;大力提高牲畜质量,因地制宜建设各种良种牲畜基地,提高牲畜出栏率和畜产品商品率;稳定农区耕地,提高作物单产。
Ⅲ.黄淮海区 位于长城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及豫西山地以东,包括375个县、市。是一个平原辽阔,农垦历史悠久,垦殖指数较高,耕地面积最多,旱粮和棉花、油料、烤烟面积最大的农业区。平原占全区土地面积的3/4以上,土层深厚,有利于机械化耕作。作物可以两年三熟到一年二熟,是全国粮、棉、油和烤烟的主产区。苹果、梨等温带水果产量也居全国首位。但农作物低而不稳的面积较大,林、牧业基础薄弱,森林覆盖率在东部各农业区中最低,是每人平均牲畜拥有量最少的地区之一。今后发掘增产潜力须注意:综合治理旱、涝、碱,改良低产土壤;实行用地和养地结合,培养地力,改进耕作制度;合理调整作物布局,因地制宜建设商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林、牧业和副业,改善农业生产结构。
Ⅳ.黄土高原区 位于太行山以西、青海日月山以东、伏牛山及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包括226个县、市。是一个大部分为黄土覆盖的丘陵和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以旱杂粮为主,产量不高不稳,是亟待治理的农业区。土地资源虽然丰足,但大部分为黄土高原,粒细质松,加上夏季雨水集中,又多暴雨,地面遭流水长期侵蚀而支离破碎,不利于水利化和机械化。质量较好的耕地主要分布于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但面积不到全区耕地总面积的1/10,主要种植旱粮作物。区内关中、晋南和豫西地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农垦历史悠久,是主要的农业基地,也是全国小麦、棉花的重要集中产区。辽阔的黄土高原,大部分为坡地耕地,由于降水变率大,经常受旱。谷子、糜子等作物广种薄收,产量低而不稳。为了根本改变本区的落后面貌,应大力控制水土流失,同时注意因地制宜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单一种粮,大搞种草造林,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大力建设基本农田,变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多收;按流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
Ⅴ.长江中下游区 位于淮河—伏牛山以南,福州—英德—梧州—线以北, 鄂西山地—雪峰山一线以东,包括523个县、市。是一个地处亚热带,地貌类型复杂,热量、水分、土地资源比较富饶,人多地少,农、林、渔业比较发达,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农业区。全区气候温暖湿润,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年可三熟。适宜于各种多年生亚热带经济林木生长。淡水水域面积约为全国的一半。属于丘陵、山地的土地占3/4,其中大部分是缓丘陵低山与山间盆地、山冲谷地相间,有利于农、林、渔业的综合发展。本区粮食、棉花、茶叶、桑蚕茧、油菜籽、经济林产、淡水渔产在全国都占有突出的地位,是全国许多农、林、渔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农业集约经营,粮食、棉花单位面积产量在全国各大农业区中最高。把本区建为全国稳产高产的粮食、林业、水产和多种经营基地,须采取如下措施:加强水利建设,根治洪、涝、渍、旱灾害;实行用地养地结合,改进耕作制度;合理利用丘陵山地,大力发展林、牧、渔业;实行保护和合理利用淡水水域,积极发展水产业。
Ⅵ.西南区 位于秦岭以南, 百色—新平—盈江一线以北, 宜昌—溆浦一线以西,川西高原以东,包括430个县、市。是一个地处亚热带,地形复杂,山丘为主, 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垂直分布差异显著的重要农林生产基地。区内95%的面积为丘陵、山地和高原,河谷平原、山间盆地约占5%。水热条件较好而光照条件较差。大部分地方年可稻麦两熟,平原各地也可发展双季稻,亚热带多年生植物可以广泛种植,是全国重要的粮、油、蔗、烟、茶、橘、丝的生产区,也是全国用材林、经济林、畜牧业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但是垦殖指数较低,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不高,部分地区是国内低产贫困地区之一。为加快农业生产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灌溉;改造低产田地,改进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大力发展林、牧、渔业生产,改变山区面貌。
Ⅶ.华南区 位于福州—大埔—英德—百色—新平—盈江—线以南, 共191个县、市(缺台湾省资料)。是地处南亚热带及热带,四季常青、一年多熟,全国唯一的热带经济作物的适宜种植区。本区高温多雨,水热资源丰富居全国之冠。生物生长发育快, 可收获的次数多。南部宜于发展各种亚热带作物、热带水果和热带经济作物。区内约90%的面积为丘陵山地, 且多陡峻, 可耕地面积不大, 是各大农业区中每人平均耕地最少的一个区。但森林覆盖率却超过其他农业区。本地甘蔗面积占全国的70%, 是全国最大的蔗糖生产基地, 也是热带、亚热带水果的主要产区; 更是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的唯一产区。由于垦殖历史、自然条件和劳动条件不同, 区内农业生产差异比较明显。今后加速发展农业的措施: 正确处理粮胶、粮蔗等关系, 合理安排农业布局, 建设以橡胶为中心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和蔗糖生产基地; 大力改善水肥条件,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建立区内粮食生产基地; 大力发展林业、果树和多种经营。
Ⅷ. 甘新区 位于包头—盐池—天祝一线以西,祁连山—阿尔金山以北, 包括129个县(旗)、市,是一个气候干旱、地广人稀、少数民族聚居、以澳洲农业和放牧业为主的农业区。区内绝大部分地区属干旱荒漠气候, 光能资源丰富, 热量条件大部分地区比较好,但降水量很少,风沙、碱化严重,不利于农业生产。现有耕地不到土地面积的2%,小块零星分散, 农耕区的大小全靠“以水定地”。作物种类较单一,多数地方小麦占耕地的一半以上。内蒙古后套平原,宁夏银川、卫平平原, 甘肃河西走廊, 新疆伊犁地区是本区也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南疆地区是长绒棉基地;内蒙古后套平原、新疆石河子地区则是重要的甜菜生产基地。绝大部分的荒漠和山地用于放牧羊和骆驼。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是各大农业区中较低的一个。今后,发展本区农牧业要注意: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水源,改良盐碱地; 调整季节牧场, 加强草原建设, 实行农牧结合; 造林种草, 防风固沙, 大力改善农牧业生态环境; 加速发展农业机械化。
Ⅸ. 青藏区 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大部分,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及天祝、肃南县, 四川省西部及云南省西北角, 共146个县(市), 是一个大部分为海拔4 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以放牧业为主和农、林、牧业生产都带有高原地区特点的农业区, 也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小、劳力不足的地区。大部分地区谷类作物难于成熟,只宜放牧。东部和南部海拔4 000米以下地区可以种植耐寒喜凉作物; 南部边缘河谷地带可种玉米、水稻等喜温作物。但全区太阳辐射量为全国各大农业区中最多的一个。日照时间长,气候日差较大,有利于农作物的高产。区内天然草场约占全区土地面积的60%, 牧场广阔, 放牧牲畜主要有牦牛、藏绵羊和藏山羊。东南部及东部, 天然林蕴藏量丰富, 是全国第二大林区。本区农业发展应以牧业为主, 农、林、牧并举, 大力建设全国性的牧业、林业生产基地, 发展区内自给性粮食生产。需采取的措施: 加速建设巩固的草料生产基地, 摆脱“靠天养畜”的状态; 提高牲畜质量, 调整畜群结构; 积极发展种植业, 建立区内商品粮基地; 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
Ⅹ. 海洋水产区 位于中国大陆的东部和南部,从北至南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以及台湾以东太平洋西部等五大海域, 宜于多种水生生物的栖息、分布。全国200米等深线以内的大陆架有43万平方海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架之一, 形成辽阔、良好的浅海渔场。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本区的渔业资源, 加速渔业的发展, 今后应大力发展浅海、滩涂的养殖生产,建立海水养殖基地; 调整近海捕捞强度,积极创造条件,开辟外海渔场, 发展远洋渔业; 保护和增殖海洋渔业资源。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0: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