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第二节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第二节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节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调整,被战争破坏的河南农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52年,全省农业总产值达到27.74亿元,比1949年的17.19亿元,增长61.4%左右,平均年递增17.3%;1952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00.7亿公斤,比1949年的71.3亿公斤增长41%,平均年递增12.2%;1952年,农民纯收入达到57.67元,比1949年的39.7元增长45.2%,平均每年递增13.2%, 比战前1936年的52.78元增长9.3%,河南农村经济出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1952年底,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河南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逐步过渡,相互衔接的三个步骤:第一步组织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第二步组织初级农业合作社;第三步组织高级农业合作社。 ☚ (二)土地改革成果 一、农村互助组 ☛ 第二节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节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土地制度改革完成后, 党和人民政府及时引导广大翻身农民走互助合作、集体化的道路。经过农业生产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于1956年2月完成了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 ☚ 六、开展大生产运动,支援人民解放战争 一、农业生产互助组 ☛ 第二节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节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区经过土改以后,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引起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有些地方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方面,贫雇农上升为中农的日渐增多,上升最快的村子,达到62%~73%。另一方面,有些贫雇农,由于种种原因,经济上仍然很困难,继续借高利贷,出卖土地,如湟中县苏家河湾村买地者占全村总户数的21.35%,卖地者占全村总户数的19.4%。大量买卖土地的结果,使部分农民因丧失土地而重新陷入贫困,少数人乘机发财变为富农。特别是一部分富裕农民,收买土地,放高利贷,囤粮投机,雇佣长工,进行剥削,变成富农。 ☚ 3.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一、农村互助组 ☛ 第二节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节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由于个体经济十分脆弱,分散落后,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对粮食和农产品原料不断增长的需要,同时,农村的两极分化现象也已经开始出现,一遇天灾人祸,农民中又出现卖土地、受高利贷盘剥的现象。据调查:建湖县高作区合兴乡长白村,全村141户,土改后有19户买田4.97公顷,有12户放粮债40 500公斤,月息有5分、8分和1倍利的;海安县童口区10 678户,土改后16%的户出租土地,该区韩洋乡开柴村44.1%的户出租土地;吴江县城南厢区湖滨乡关东村153户,土改后不久,卖田的7户,当长工的1户,出典土地的2户,借高利贷的21户,卖青苗的4户。另据吴县等10个县的调查,土改后,出卖土地的有2 788户,其中原雇农204户,贫农2 117户,中农343户,其他64户。 ☚ (五) 推动农民学文化 一、农业生产互助组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