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长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长安

越南顺化的旧称。参见“顺化”。

长安

长安chánɡ’ān

━━ 汉、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至隋、唐国都皆建于此,中国名城古都之一,唐以后诗文中常作都城的通称。唐·李白《金陵》诗:“晋家南渡日,此地旧长安。”

☚ 内家   丹居 ☛

长安cháng'ān

❶县名:(来旺儿)找着主文的相公,假托贾琏所嘱,修书一封,连夜往~县来,不过百里路程,两日工夫。(十五·318)
❷指京都:如今咱们虽离城住着,终是天子脚下。这~城中,遍地都是钱,只可惜没人会去拿去罢了。(六·130)合~城中,上至王侯,下至买卖人,都称他家是桂花夏家。(七九·1973)

古代名物 > 貨幣類 > 銅鐵錢部 > 先秦 > 長安
長安  cháng’ān

傳爲戰國末秦始皇弟長安君鑄幣。形圓,孔方,“長安”二字分鑄於穿右與穿下,無内外廓,背平素。徑二·一至二·三厘米,重一·八至二·一克。屬極罕之品。

长安cháng ān

〖名词〗
一、地名。我国古都之一。汉高祖五年(前20 年)置县,七年定都于此。此后西汉、新、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皆定都于此。即今陕西西安(4)。《滕王阁序》:望长安于日下。——在阳光下遥望长安。《种树郭橐驼传》: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他住的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的西面。《种树郭橐驼传》: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郭橐驼把种树做为职业,所有长安的富豪人家要种花木供玩赏的,以及卖水果的,都抢着接他到家里供养。
二、人名。指长安君。战国时赵太后最小的儿子。长安君是其封号(1)。《触詟说赵太后》:今媪尊长安之位。——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长安

长安

中国六大古都之一。在今西安市。地处关中平原中部,终南山绵亘于南,渭河东流于北。“披山带河” ,“沃野千里” ,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本秦离宫,西汉高祖七年(前200)始都于此。班固《西都赋》: “汉之西都,在于雍州,实曰长安。”东汉为西京。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王朝亦在此建都。是我国古代建都时间最长的古城,与雅典、开罗、罗马齐名,被誉为世界四大古都。自西汉丝绸之路开通以后,长安就成了丝绸之路的起点。汉、唐时期,各国使臣、商贾自西域东来,长安成为当时世界政治交流、商业贸易中心。此后,其名多次更改。后梁称大安府,后晋、后汉、后周称京兆府。宋名京兆,金设京兆府总管府。元先后设安西路及奉元路。明洪武二年(1369)改为西安府。清为陕西布政使司西安府。1928年设西安市。境内名胜古迹极为丰富,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称。已发掘出古遗址、古陵墓400余座,出土各种珍贵文物12万余件。一些始建于唐的古建筑仍完好保存,*如慈恩寺大雁塔、*荐福寺小雁塔等。还有*大兴善寺、*碑林、*钟鼓楼、*明西安城墙等众多古迹。

☚ (二)城镇、地域   临潼 ☛

长安

长安

明末清初张晋的十首七言律诗。长安,即今陕西西安市。这十首诗是诗人描写长安风物的,其中既有对长安历史的回顾,又有对长安名胜的描绘,也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怀古幽情。现选其中一首: “长安想象旧风流,十二阑干望不休。水入蓝桥人似玉,天开榆社土如油。花前击鼓明皇苑,月下吹箫仙史楼。往代繁华惟草树,凄凉自古帝王州。”十二阑干,喻长安城中高楼重重,栏干纵横。蓝桥,在陕西蓝田县东南蓝溪上,相传是唐代裴航遇仙女云英处。仙史楼,指萧史、弄玉吹箫所居住的楼台遗址。诗人把长安往昔的繁华景象与今日的凄凉冷落相比较,感慨无限。

☚ 渭南道中   马嵬 ☛
长安

长安

中国六大古都之一。在今西安市。地处关中平原中部,终南山绵亘于南,渭河东流于北。“披山带河” ,“沃野千里” ,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本秦离宫,西汉高祖七年(前200)始都于此。班固《西都赋》: “汉之西都,在于雍州,实曰长安。”东汉为西京。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王朝亦在此建都。是我国古代建都时间最长的古城,与雅典、开罗、罗马齐名,被誉为世界四大古都。自西汉丝绸之路开通以后,长安就成了丝绸之路的起点。汉、唐时期,各国使臣、商贾自西域东来,长安成为当时世界政治交流、商业贸易中心。此后,其名多次更改。后梁称大安府,后晋、后汉、后周称京兆府。宋名京兆,金设京兆府总管府。元先后设安西路及奉元路。明洪武二年(1369)改为西安府。清为陕西布政使司西安府。1928年设西安市。境内名胜古迹极为丰富,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称。已发掘出古遗址、古陵墓400余座,出土各种珍贵文物12万余件。一些始建于唐的古建筑仍完好保存,*如慈恩寺大雁塔、*荐福寺小雁塔等。还有*大兴善寺、*碑林、*钟鼓楼、*明西安城墙等众多古迹。

☚ (二)城镇、地域   临潼 ☛

长安

长安

明末清初张晋的十首七言律诗。长安,即今陕西西安市。这十首诗是诗人描写长安风物的,其中既有对长安历史的回顾,又有对长安名胜的描绘,也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怀古幽情。现选其中一首: “长安想象旧风流,十二阑干望不休。水入蓝桥人似玉,天开榆社土如油。花前击鼓明皇苑,月下吹箫仙史楼。往代繁华惟草树,凄凉自古帝王州。”十二阑干,喻长安城中高楼重重,栏干纵横。蓝桥,在陕西蓝田县东南蓝溪上,相传是唐代裴航遇仙女云英处。仙史楼,指萧史、弄玉吹箫所居住的楼台遗址。诗人把长安往昔的繁华景象与今日的凄凉冷落相比较,感慨无限。

☚ 渭南道中   马嵬 ☛
长安

长安

今陕西西安。我国著名的六大古都之 一。长安为都历史悠久,西周时期,文王作丰 (丰京),武王作镐 (镐京),丰、镐为西周都,也是长安最早的都城。秦自孝公始,都咸阳。此后,西汉、新莽、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个朝代先后定都于此; 东汉、曹魏、五代的后唐等朝代以此为陪都; 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军、唐末黄巢军、明末李自成起义军也在此建立过政权。长安是我国古代建都朝代最多、定都时间最长的古都,故人称 “秦中自古帝王都”。长安之名始见于西汉。汉初,刘邦本欲都洛阳,后接受娄敬、张良提议,在渭河南岸修建新都,取 “长治久安” 之意,新都名长安。长安城建于汉惠帝刘盈元年 (前194),至刘盈五年九月始完工。汉长安城又称 “斗城”,因其以长安宫、未央宫为主体,两宫似天上南斗、北斗二星,故名。汉长安城呈不规则方形,城周65里(约合今26公里),城墙高3丈5尺,上宽9尺,下宽1丈5尺,城门12座。城市设计布局严谨,有160巷里,9个市区,街道房屋、宫苑错落有致,宫殿栉比鳞次,宽3丈,深2丈的壕水环绕都城。汉长安,人口密集、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是我国早期最大的都市。西汉末年王莽建新代汉,仍都长安,历时15年。光武帝建元元年 (25),刘秀建东汉,都洛阳,长安地位开始衰落。东汉末,曹操挟汉献帝以令诸侯,献帝都长安历时6年。建安元年(196),迁都许。十六国时,前赵于晋元帝太兴三年(319),至晋成帝咸和三年 (328) 都长安,历时10年。晋穆帝永和七年 (351),前秦都长安,至晋孝武帝太元八年 (383),历时33年。后姚苌亦在长安建都立国,史称后秦。南北朝时,长安又为西魏,北周都城。隋承周制,仍都长安。隋代,长安始复兴。隋初,在原汉长安城之南修建外城,名大兴城。隋炀帝大业九年 (613) 修长安城廓。唐朝,以隋大兴城为基础加以扩建增修,并吸收了北魏洛阳城及东魏、北齐邺都南城之优点。唐长安城规模宏大,面积达84平方公里,城墙均以夯土板筑而成,高约5米,城廓外城城壕环绕,壕宽9米,深4米。城廓四周,各开城门3座。全城由三部分组成,即宫城、皇城、外廓城。宫城为皇帝、嫔妃、太子居住及皇帝处理朝政之所在,位于长安城北部,改变了以往历代帝王宫城居中而建的建设格局。长安宫城象征北极星,而皇城、外廓则象征环绕北辰的群星。皇城又称子城,位于宫城之南,为中央衙署所在地; 中央衙署与民居民宅区分开来。外廓则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向东、西、南三方延伸扩展而成,扩大了平民居住区。唐长安城,又有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组成的三大宫殿区。太极宫修于隋初,原称大兴宫,位于宫城之内,又称西内。大明宫位于廓城外龙首原上,称东内、北内,始建于唐初贞观年间,完成于唐高宗元朔三年 (663),初名永安宫,后改称大明宫,为唐代政治活动中心,唐主要朝会之处。兴庆宫修建于开元年间,唐玄宗将其隆庆坊旧居改建成宫殿,为避玄宗讳,改隆为兴,又称南内、南宫。依据 “左朝右社” 之古训,唐在四郊修建天坛、日坛、月坛、先农坛等庙坛,城市布局上,采取了左右均齐的方式,整齐宽阔的大道将市区分为110坊市,官府、民宅、店肆、作坊、寺观分布各坊。长安城的建筑,多采用东西长、南北略短的形制,坐北朝南,整齐划一,又充分利用了地理、气候条件。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鼎盛时期,也是长安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都市之一,素有 “西罗马、东长安” 之称。自汉代始,长安又是著名丝绸之路的起点,连接古代中国与邻邦的经济、文化交往。唐代,长安同世界各国交往更加频繁,城内聚集了大量的外国使臣、学者、商人、学生、僧侣、工匠、艺术家等,有些人甚至长期定居长安。唐朝自武德元年 (618) 至天祐四年 (907) 的290年里,仅武则天光宅元年 (684) 至中宗神龙元年 (705) 及昭宗天祐元年 (904) 至天祐四年以洛阳为都外,均都长安,达260余年之久。此外,黄巢领导的起义军也曾以长安为都,历时4年。唐末受战火冲击,长安城逐渐衰落。天祐元年,朱温强迫昭宗迁都洛阳,毁长安宫室、百司、民间庐舍,使长安城遭毁灭性打击,昔日繁华的帝都京城不复存在。宋代,长安城虽为西北军事要地,但因北方少数民族势力强大,对中原构成威胁,宋都内迁,古代中国的政治中心东移,长安的都城地位被取代。明代,改长安为西安,西安之名一直沿用至今。洪武年间,明重建西安城,扩大城垣范围,加强防御设施的建设,城垣高12米,城墙四角建角楼,沿墙建敌台、敌楼、箭楼、炮楼、垛口等,有城门4座,并建有瓮城。城外挖掘城壕,后又以砖墙代替土墙。明清两代不断对西安城加固修葺,奠定了今日西安城的基本规模。

☚ 彭城   河南城 ☛

长安

❶中国古都名。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渭水南岸。原为秦离宫,汉高帝七年(前200年)始都于此。惠帝三年(前192年)筑城。此后新莽、东汉献帝初年、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皆定都于此。东汉、三国魏、五代唐为陪都。汉末绿林、赤眉、唐末黄巢和明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政权也曾建都于此。
❷都城的通称。唐李白《金陵》诗:“晋朝南度日,此地旧长安”,此指今南京市。
❸朝鲜三国时期高句丽都城,即今平壤市,公元6世纪营建。


长安

见“中国历史地名”中的长安。

长安cháng ān

《本草纲目》水部第5卷温汤(18)。古地名。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

长安

长安

县名。在陕西省西安市以南,秦岭北麓。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县,七年迁都于此。遗址即今西安市西北10公里汉长安城。长安原为秦时阿房宫东北一个乡聚名,秦始皇弟成𫋳曾为长安君。《元和郡县志》长安县:“本秦旧县。初,楚怀王封项羽为长安侯,则长安久矣,非始于汉,但未详所在耳。及高帝五年入关,复置长安县,乃取旧名以名县也。”西汉以后,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长安县均京城长安城首县。北周武成二年(公元560年)万年、长安二县分置长安城。隋由汉长安迁都大兴城,唐改为长安城,隋唐万年(咸宁)长安两县仍置于隋唐长安城里,以长安城朱雀大街直抵秦岭子午谷为界,以东隶万年(咸宁县)县,以西隶长安县。唐以后历宋、元、明、清至民国二年(公元1912年)合咸宁、长安二县为长安县。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县市分置,长安县署迁大兆镇,1949年由大兆迁韦曲。辖境南部为秦岭山区,北部为平原,风景秀丽,风光名胜,文物古迹众多,有丰京、镐京、西周车马坑、昆明池、兴教寺、净业寺、香积寺、翠华山、南五台等。

☚ 京兆   樊乡 ☛

长安chang’ an

Chang’an (China’s capital during 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situated roughly where Xi’an now stands)

长安chang ’an

China’s capital during the Han Dynasty and the Tang Dynasty,situated roughly where Xi’an now stands

长安

西汉都城,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渭水南岸。高祖定都于此,惠帝时修筑城垣,周回六十余里,开城门十二,内有三宫、八街、九市、一百六十里巷,后王莽、汉献帝、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悉定都于此。

长安

〈名〉汉唐等朝建都于长安城,后遂以长安代指都城。
《金》四八: 去秋忽报瑶章华札,开轴启函,捧诵之间,而神游恍惚,俨然~对面时也。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