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Duān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河北之景县、黄骅、围场,山东之东平,山西之太原,新疆之塔城,江西之新余,广东之吴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 亦俱收载。《姓氏考略》 注其源: ❶其注引 《路史》 云: “晋既分,乃封其君於端氏,因为氏。”端氏故城在今山西沁水县东北。 ❷又据 《端家谱》 注云: “又出於孔门弟子子贡,本姓端木,后以省文称端氏。” 此则系端木氏所改。 ❸又 《姓氏词典》 引 《姓觿》 云: “古有端氏国,灭于晋。晋大夫食采於端,因氏。”此端氏国既“灭於晋”,当与三家分晋后之 “封其君於端氏”者不同,端氏国后或有以国为氏者; 且,“晋大夫食采於端”,当与“封其君於端氏” 亦有所不同,知此当以邑为氏。 元代有端真; 明代有端澄,洪武进士; 又有端宏,当涂人,景泰进士,湘王府长史; 又有端淑卿,女诗人; 清代有端方。 端duān❶事物的一頭,一方面。班固《西都賦》:“什分而未得其一端。”蔡邕《釋誨》:“利端始萌,害漸亦牙。” ❷事物的頂端,邊。枚乘《梁王菟園賦》:“予之幽冥,究之乎無端。”《漢書》司馬相如《上林賦》:“視之無端,究之亡窮。” ❸開頭,苗頭。東方朔《非有先生論》:“存亡之端,若此易見。” ❹正。張衡《思玄賦》:“文君爲我端蓍兮,利飛遁以保名。” ❺端門。宮殿南面的正門。見“端闈”。 ❻古布帛長度名。《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以幣錦二兩。”杜預注:“二丈爲一端,二端爲一兩,所謂匹也。”揚雄《蜀都賦》:“筩中黄潤,一端數金。” ❼類,種。揚雄《蜀都賦》:“萬端異類。” 端duān❶犹准也;真也;究也。陆游《草堂拜少陵遗像》诗:“厄穷~有自,宁独坐房琯。”端有自,准有自也。蔡伸《满庭芳》词:“佳期在,宝钗鸾镜,~不负平生。”端不负,准不负也。陆游《病中绝句》:“青蒻织篷菅织席,此生~欲老江湖。”端欲,真欲也。蔡伸《浣溪沙》词《赋芗林木犀》:“叶剪玻璃蕊糁金,清香~不数琼沉。独将高韵冠芗林。”端不数,真不数也。赵彦端《看花回》词:“~有恨留春无计,花飞何速!”端有恨,真有恨也。葛胜仲《临江仙》词:“郊外黄埃~可厌,归来移病香闺。”端可厌,真可厌也。陆游《幽事》诗:“余年~有几?风月且婆娑。”端有几,究有几也。杨万里《和王才臣再病》诗:“~能暮出否?溪水减南涯。”端能否,究能否也。
❷犹应也,须也。张元幹《永遇乐》词:“曲屏~有,吹箫人在,同倚暮云清晓。”端有,应有也。
❸用作方位词,可表示多种方位,不限于尖端一义。李白《送窦司马贬宜春》诗:“斗鸡金宫里,射雁碧云~。”“端”与“里”互文。杜甫《垂老别》诗:“人生有离别,岂择盛衰~。”意犹云盛衰之间。骆宾王《畴昔篇》诗:“遨游灞水曲,风月洛城~。”王维《奉和圣制御春明楼临右相园亭赋乐贤诗应制》诗:“商山原上碧,浐水林~素。”又《送韦大夫东京留守》诗:“人外遗世虑,空~结遐心。”陆游《乌夜啼》词:“小燕双飞水际,流莺百啭林~。”义均同上。以上为“中”“间”义。 “端”又可表示“上”“前”的方位。宋之问《函谷关》诗:“不从紫气台~候,何得青华观里逢?”王勃《山亭夜宴》诗:“清兴殊未阑,林~照初景。”李白《古朗月行》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祖咏《望终南余雪》诗:“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均犹言“台上”“林上”“云上”。米芾《西江月》词《秋兴》:“溪面荷香粲粲,林~远岫青青。”李曾伯《沁园春》词《甲辰寿王总侍》:“北固台~,南渡后来,无此伟人。”宋之问《景龙四年春祠海》诗:“筵~接空曲,目外唯雾雾。”王维《东溪玩月》诗:“月从断山口,遥吐柴门~。”则犹云“筵前”“门前”。以上为“上”“前”义。 “端”还可表示“边”“畔”的方位。《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一○阮籍《咏怀》诗七四:“路~便娟子,但恐日月倾。焉见冥灵木,悠悠竟无形。”“路端”犹言路边。孙逖《和常州崔使君寒食夜》诗:“无劳秉华烛,清月在南~。”这里是指一面而非一点,故“南端”犹言“南边”。孟浩然《陪张丞相登荆州城楼》诗:“蓟门天北畔,铜柱日南~。”“端”与“畔”互文。卢象《家叔徵君东溪草堂》诗:“涧影生龙蛇,岩~翳柽梓。”此言草堂位置,“岩端”亦犹言“岩畔”。孟云卿《新安江上寄处土》诗:“啸起青萍末,吟瞩白云~。”宋孔平仲《风雨有秋色率然成小诗呈道济长官》诗:“竹笋解包堆屋角,蓼花抽穗出墙~。”义亦同。以上为“边”“畔”义。
❹副词,特、故。苏轼《寒食游南塔寺》诗:“城南钟鼓斗清新,~为投荒洗瘴尘。”意言钟鼓有情,似特地为投荒之人接风洗尘。黄庭坚《招戴道士弹琴》诗:“欲听淳音消妄想,抱琴~为一来无?”亦犹云特为我一来。陆游《小雨泛镜湖》诗:“~办一船多贮酒,敢辞送老向南湖。”苏轼《西江月》词:“诗句~来磨我钝,钝锥不解生鋩。”陈三聘《临江仙》词:“琥珀杯浓春正好,此怀~为君倾。”赵令畤《菩萨蛮》词:“不受众芳知,~须月与期。”史浩《满庭芳》词《雪》:“鹤冷风亭,鸿迷烟渚,晓来雪意填空。酿成嘉瑞,~为报年丰。”张榘《念奴娇》词《重午次丁广文韵》:“须信千古湘流,彩丝缠黍,~为英雄设。”其义并同。 按“端”表“特”“故”义,先秦已然。《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罪当重而端轻之,当轻而端重之,是谓‘不直’。”整理小组注引《墨子·号令》篇:“其端失火以为乱事者,车裂。”又《乐府诗集》卷三○魏明帝《短歌行》:“翩翩春燕,端集余堂。”亦为“特”“故”义。
❺多、深义,用为程度形容词。谢庄《月赋》:“陈王初丧应、刘,~忧多暇。”“端”与“多”句中互见,“端忧”义即“深忧”。又《子夜歌》诗:“欢从何处来,~然有忧色。”“端然”亦犹言“深深地”。张说《破阵乐》诗:“正属四方朝贺,~知万舞皇威。”意亦犹“深知”。白居易《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一百韵》:“少睡知年长,~忧觉夜长。”“端”与“少”对举。又《东南行一百韵》:“贫室如悬磬,~忧剧守株。”杨万里《和周仲容春日二绝句》之二:“~忧更贫病,不分又花时。”毛滂《临江仙》词《都城元夕》:“谁见江南憔悴客,~忧懒步芳尘。”义均同。“端忧”倒言之则为“忧端”,结构不同而含义不变。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忧~齐终南,澒洞不可掇。”上句言忧思之深,下句言忧思之广。陈与义《雨》诗:“日晚蔷薇重,楼高燕子寒。惜无陶谢手,尽力破忧~。”汪晫《贺新郎》词:“待草万言书上阙,似忧~、倚柱东邻女。卿相事,未易许。”与杜诗用法略同。 端 端❶准,真。陆游《草堂拜少陵遗像》:“阨穷端有自,宁独坐房琯。”端有自犹言准有自。 ❷应,须。苏轼《寒食游南塔寺》:“城南钟鼓斗清新,端为投荒洗瘴尘。”端为犹言应为。 ☚ 漫 端的 ☛ 端 端❶真。李弥逊《水调歌头》(清夜月当午):“神仙说,功名事,两难成。苇汀筠岫深处、端可寄馀龄。” ❷应。葛胜仲《江城子》(浮家重过水晶宫):“赖是寻芳无素约,端不恨,绿阴重。” ❸终究。陆游《破阵子》(仕至千钟良易):“眼底荣华元是梦,身后声名不自知。营营端为谁。”蔡伸《满庭芳》(鹦鹉洲边):“佳期在,宝钗鸾镜,端不负平生。” ☚ 旖旎 端的 ☛ 端 端duān(1)须,应。贺铸《渔家傲·吴门柳》:“春水归期端不负,依依照影临南浦。留取木兰舟少住。无风雨,黄昏月上潮平去。”(1—533)郭应祥《西江月·天佑遣饷牡丹,侑以新词,次韵为谢》:“为爱脸边着晕,更怜肌里生香。此花端合占年芳,两朵那堪一样。”(4—2222)端合,应该。(2)果真,确实。刘辰翁《八声甘州·春雪奇丽,未能赋也,因古岩韵志喜》:“休道东皇诞漫,到茶烟歇后,谁浊谁清?赖谢娘好语,端胜解围兵。”(5—3224)(3)到底,究竟。张榘《念奴娇》:“须信千古湘流,彩丝缠黍,端为英雄设。(4—2679)蔡伸《满庭芳》:“还是匆匆去也,重携手、密语叮咛。佳期在,宝钗鸾镜,端不负平生。”(2—1005) ☚ 赌是 端的 ☛ 端读音d·uan(-),为uan韵目,属an—ian—uan—üan韵部。多官切,平,桓韵。 ❶(东西的)开头。 ❷(事情的)开始。 ❸事项;项目。 ❹端正。 ❺平举着拿。 ❻姓。 上一条: 耑 下一条: 剬 端duǎn❶边际;头绪。例:我两家挨~种地。 ❍ 碗搁在桌子的边~,就不怕打了?头绪多~,应理一理。 ❷事。例:生事~,惹麻烦。 ❍ 耨得~~地不干活。 ❸等差。例:线子歪~歪~的直,偏等的~。 ❹轻声说话。例:声音压成细~~、碎~~个声。 《方言》:“緤,绪也。南楚皆曰緤,或曰端。”《广雅》:“端,业也。”《广韵》:“端,等也。”《汉语大字典》:“端,通‘喘’。轻声说话。” 端端在方盘里送。《林英女降香》(贤孝):“你要银来你要钱,百两黄金往上端。” 端duān❶摆谱儿,端架子。〔例〕为他妈一个娘儿们,伤了哥儿们和气,值当的吗?再说,又不是跟你争,咱哥们儿是让!要是不嫌弃,你就捡。可你他妈一个劲儿奔我跟前端个什么劲儿呀!(皇250)∣酒足饭饱之后,气宇轩昂地站起来,即使锦囊羞涩,也要端出一副腰缠万贯的神气,吩咐一声“抄”,伙计们赶忙清账,写水牌儿,道一声“记上”。(味314)∣“看来,你这回算披上虱子袄了。”我沉了一下儿说。“你就别在我面前端着了。说说怎么办吧。”(根560) ❷ 摆架子的简说。〔例〕原来说“权利”、“违法”之类的那位,是“孩子他舅”,原来又是个科长,怪不得比起那几位来,有那么点“端”。(鬈339)∣哼,你就一窝囊废!我活得不痛快,你敢说就痛快?你说你端什么端?你以为我就那么待见你?离了你不行?(榆239)∣学生认识贺胜利,连忙叫人:“贺老师好。”贺胜利马上端了起来:“哎,来啦。”(别33) ❸揭露;和盘托出。〔例〕他将张秃子告诉过他有关窦海因与齐家二太太有奸情被辞退,以及窦海曾在半路上拦住他威胁的事全端了出来。(城81)∣这些事你都跟石榴端出来啦?(网133) ❹罢免,贬谪。〔例〕就使有等稍知自爱的,又苦于众人皆醉,不容一人独醒,得了百姓的心,又不能合上司的式,动辄不是给他加上个“难膺民社”,就是给他加上个“不甚相宜”,轻轻的就端掉了,依然有始无终,求荣反辱。(儿20) ❺歼灭,抄没。〔例〕当时,这股子日伪军的处境眼看要被八路军全锅端了。(录121)∣也有打蔫的,像我和姚维克这样的,就折腾不起来,家都被红卫兵给端了,父母成了批判对象。(根167) 端duan1(形)❶直(与“曲”相对):~走莫倒弯,就到城门口。(诗) ❷正 (跟“歪”、“斜”、“偏”相对):李克和兰子一起,先找两根材料,把倾斜的房顶撑~。(潮187)|实升了经理,别的不说,在八达号算摆~了,是名实俱符的主人。(李选三382) ❸对;准(与“错”相对):如有百十块钱垫本,弄~了,半年保证你就可以打个滚! (曲苑总2.137) |搞~了,一天能打(鱼)三、四百斤。(十人选322)。 端tuan55duan55直。《说文·立部》: “端,直也。” 《礼记·玉藻》: “端行,颐溜如矢。”郑玄注: “端,直也。”孔颖达疏: “端行,谓直身而行也。”《史记·秦始皇本纪》: “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端言其过”即直言其过。又,《楚辞·屈原 〈涉江〉》: “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商君书·修权》: “君好法,则端直之士在前; 君好言,则毁誉之臣在侧。” 以上两例 “端直”均同义连文。孝顺武《川行日记》: “城内除皇城及皇城附近之街巷则为直线,余皆依城之方向建设,故行人问路,答者不言南北东西,如端走 (即直走)、毕端(直走之尽处)、左首倒拐、右首倒拐 (即左右转折)等词。” 端tu 213❶正、直:城隍庙和戏楼对~着呢。《说文》: “端,直也。” 《广雅·释诂一》: “端,正也。” 《礼记》: “以端其位。”注: “端,正也。” ❷引申为平举: 端茶上菜。《红楼梦》第十回: “丰儿将平儿的四样份例菜端至桌上。” 端〔duan〕 1.chot: ~碗。chot zhet. 2.jud: ~钵子。jud ghob pub。3.ghobbleid: 笔~。ghob bleid bil。 端午 〔duan wu〕 dand wus. 端阳 〔duan yang〕 dandyangl. 端正 〔duan zheng〕 zeix: 坐~。jongt zeix. 端{}五6889①形直。⑴中原官话。陕西商县张家塬〖tuan21〗。你~走就到啦‖这个人的性子~得很。陕西西安〖 〗。山西运城〖 〗。⑵西南官话。四川成都〖tuan55〗。顺城墙~走,几分钟就到家‖~走莫倒弯,就到城门口。②形准;对(与「错」相对)。西南官话。四川成都〖tuan55〗。枪要瞄~了才放。唐枢《蜀籁》:「路子走~了。」高缨《鱼鹰来归》:「搞~了,一天能打三、四百斤(鱼)。」③形标准,优美。⑴中原官话。新疆吐鲁番〖tuan214〗。⑵兰银官话。新疆乌鲁木齐〖 〗。他跳开舞咧,式子还~底很。④形专。西南官话。四川。唐枢《蜀籁》:「墙内抛石子,~打墙外人。」⑤形末;残余。古南方方言。《方言》第十:「緤,绪也。南楚或曰~…或曰末。」清钱绎笺疏:「《楚辞・九章》:『欸秋冬之绪风。』王逸注:『绪,余也。』《庄子・让王篇》:『其绪余以为国家。』司马彪注:『绪者,残也,谓残余也。』」⑥动揭露。⑴北京官话。北京〖 〗。给他望外~。⑵胶辽官话。辽宁大连〖 〗。把他老底~出来。⑦动(全部)消灭。北京官话。北京〖 〗。把全城敌人给~了。⑧动蘸。江淮官话。江苏盐城〖 〗。把脚放水里~~。⑨动抬。西南官话。云南临沧〖 〗。~石头。⑩动托。西南官话。云南临沧〖 〗。挨把桌子脚~起来点。⑪动碰到或浸一下(水)。吴语。江苏苏州〖 〗。脚管裤腿~辣在水里哉!⑫动拿架子。⑴北京官话。北京〖 〗。别~了‖老~着。⑵冀鲁官话。天津〖 〗。能耐不大,他倒~上了。⑬动攻下,拿下。冀鲁官话。河北中部〖 〗。一小队把日本鬼子的炮楼给~了。⑭动扔。吴语。浙江黄岩。⑮名农历正月。闽语。福建厦门〖 〗。⑯名板凳。粤语。广东信宜〖 〗。⑰名用竹筒做的舀水器具。赣语。湖南平江〖 〗。⑱副表示出乎意外,和「倒」的含义差不多。中原官话。河南原阳〖 〗。他天天来,今儿里~没来。⑲副只是。中原官话。青海西宁〖 〗。喝酒~喝酒,不提马文有。   端〈隐〉明清江湖诸行指说中。见《新刻江湖切要·人事类》。端,隐喻正着、正中。 端duān❶直;正 △ ~坐|~正。 ❷正派 △ 品行~方。 ❸平稳地拿 △ ~盘子。 ❹(东西的)头部 △ 上~|尖~。 ❺起因;缘由 △ 无~。 ❻事情(多指不好的事) △ 事~|弊~。 ❼头绪和项目 △ 感慨万~|变化多~。 ❽彻底除去 △ ~掉黑窝点。 ❾姓。 端duān
端耑❶正;正派:~坐︱~庄︱~方︱~楷︱不~。 ❷双手捧物:~碗︱~茶。 ❸开头;东西的一头:~绪︱~倪(ni) ︱发~︱开~︱衅~丨肇(zhao)~︱借~︱无~︱祸~︱极~︱造~︱顶~︱尖~︱云~︱笔~︱末~︱首鼠两~。 ❹项目:大~︱一~︱弊~︱要~︱异~︱万~︱事~︱百~待举︱异~邪说︱荦(luo)荦大~︱变化多~︱诡计多~。 ○~详(仔细地看)︱~量(端详;打量)。 端duān❶ 东西的一头:顶端│两端│末端│笔端。 ❷ 事情的开头:发端│开端。 ❸ 起因,缘由:争端│祸端│无端。 ❹ 端正,不歪邪:端庄│端坐│品行不端。 ❺ 两手平拿东西:端茶│端盘子。 ❻ 比喻把人不知道的事情摆出来:把矛盾端出来。 ❼ 不好的事件:弊端│祸端。 ❽ 姓。 端duān❶物体的头;开头。 【词汇】尖端︱两端︱开端︱末端︱端点︱端始 【组词】各持一端︱首鼠两端 【例句】我拿绳的这一端,你拿绳的那一端,我俩一起跳绳。 【近义】头︱末 【反义】中 ❷用手平举着。 【组词】端茶倒水︱一碗水端平 【例句】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 饲养员叔叔给企鹅喂食来了,他端来一盘食物放在地上。 【近义】举︱擎︱拿 端端duān❶使正当;使正直。《礼记·祭统》:“尽其道,端其义,而道生焉。”《七谏·沈江》:“正臣端其操行兮,反离谤而见攘。”王逸注:“言正直之臣,端其心志,欲以辅君,反为谗人所谤讪,身见排逐而远放也。”汤炳正今注,“端:正。端其操行,言修养善德,使品行端正。”《九叹·离世》:“立师旷俾端词兮。” ❷ 迹象;痕迹。《九辩》:“欲寂漠而绝端兮,窃不敢忘初之厚德。”王逸注:“宁武佯愚,而不言也。”陈子展直解:“想要寂寞无声而灭迹。”汤炳正今注:“绝端,断绝思路。” ❸ 涯涘;边际。《庄子 · 秋水》:“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成玄英疏:“不见水之端涯。”《九叹·远逝》:“路曼曼其无端兮,周容容而无识。”王逸注:“言己所行山泽广远,道路悠长,周流容容而无知识也。”汤炳正今注:“端,尽头。”《九思 · 守志》:“造我车兮南端。” 端duān❶(全部)消灭。如:把全城敌人给~了。/满~。/“连窝儿~”倾巢消灭。 ❷揭露。如:给他~出来。/给他望外~。 ❸指端架子。如:别~了。/老~着。 端1duan端的2(di) 端方 端节 端丽 端量3(liang) 端面4 端木端倪 端平 端然 端稍 端稳 端午 端线 端详 端相 端秀 端绪 端砚 端阳 端由 端整 端正 端直 端重 端庄 端坐 笔端弊端 不端 大端 顶端 多端 发端 祸端 极端 尖端 借端 开端 两端 上端 事端 无端 先端 衅端 要端 一端 异端 云端造端 战端 肇端 争端 端架子 好端端 连锅端 端本清源5 端倪可察 端人正士6 变化多端 防止弊端 感慨万端 诡计多端 荦(luo)荦大端7 首鼠两端8 作恶多端 端duan❶端正:身子要坐~|线画得很~|这个人品行不~。 ❷平举着拿:~一碗水来|快把饭~来|他手上~着一盆兰草。 端duān❶平举着拿: 袭人便忙~了个脚踏来,莺儿还不敢坐。(三五·799)宝姑娘的饭怎么不~来一处吃? (五五·1297) ❷身体直着(坐):只见贾母穿着青绉绸一斗珠的羊皮褂子,~坐在榻上。(四二·963) ❸(笔)头:毫~运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三八·877) ❹事情的开头:李贵等只得好劝金荣说,“原是你起的~,你不这样,怎得了局。”(九·212) ❺详情:子兴见他说得这样重大,忙请教其~。 (二·38) ❻表示布帛的量词(“端”本是布帛的长度名,一端几尺几丈,说法不一):礼部奉旨,钦赐金玉如意一柄,彩缎四~,金玉环四个,帑银五百。(七一·1722) (袭人)说着,命小丫头子来,将昨日的所赐之物取了出来,只见上等宫扇两柄,红色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芙蓉簟一领。(二八·652)
端duān端❶正也。《周禮·春官·司服》: “其凶服,加以大功小功; 士之服,自皮弁而下,如大夫之服,其凶服亦如之。有玄端、素端。” 鄭玄注: “鄭司農云: 衣有裳者爲端。玄謂端者取其正也。” 《禮記·曲禮下》: “振書端書於君前,有誅。” 鄭玄注:“端,正也。” 《禮記·月令》: “審斷决,獄訟必端平。” 鄭玄注: “端,猶正也。”《禮記·祭義》: “祭日於東,祭月於西,以别外内,以端其位。” 鄭玄注: “端,正。” ❷本也。《禮記·禮器》: “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貫四時而不改柯與葉。” 鄭玄注:“端,本也。” ❸直也。《禮記·玉藻》: “端行,頤霤如矢。” 鄭玄注: “端,直也。” ❹玄端服也。《論語·先進》: “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爲小相焉。”鄭玄注:“端,玄端服也。衣玄端,冠章甫,諸侯日視朝服也。” (《玉函山房輯佚書》) 《論語·先進》: “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爲小相焉。” 鄭玄注: “端,玄端也。衣玄端,冠章甫,諸侯日視朝之服也。” (《通德堂經解》)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根 > 玄参 > 端 端 duān
古代名物 > 科技類 > 度量部 > 長度、面積單位(附) > 端 端 duān 古代布帛長度單位名。二丈爲一端,一說六丈爲一端。《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以幣錦二兩。”晉·杜預注:“二丈爲一端,二端爲一兩,所謂匹也。”《魏書·食貨志》:“舊制,民間所織絹、布,皆幅廣二尺二寸,長四十尺爲一匹,六十尺爲一端,令任服用。”參閱清·王國維《遺書·釋幣下·歷代布帛修廣價值考》。
古代名物 > 宫室類(下) > 門户部 > 别門 > 端 端 duān 指南面正門。《文選·左思<;魏都賦>;》:“南端逌遵。”李善注:“凡南方正門,皆謂之端。” 端duān明清以来江湖社会谓言中。《新刻江湖切要·人事类》:“着曰响; 又:端。”又《切口·巫卜》:“端: 说中也。” 端duān〖名词〗 一、头,开端,根源(5)。《报任安书》:爱施者,仁之端也。——爱护人,帮助人,是仁爱的开端。《驳复仇议》:原始而求其端。——推究它的发生,追究它的根源。《晁错论》: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天下太平,无缘无故去开一个大危险的头。 二、方面(1)。《五代史宦者传论》:宦者之害,非一端也。——太监的祸害,不止一个方面。
端duān〖动词〗 摆正(1)。《卜居》:詹尹乃端策拂龟。——詹尹就摆正蓍草,拂去龟上的灰尘。 端duān❶ 端正,不偏斜。《墨子·非儒下》:“席不~弗坐。”魏学洢《核舟记》:“其人视~容寂。” ❷ 事物的一头。《信陵君窃符救赵》:“实持两~以观望。”魏学洢《核舟记》:“东坡右手执卷~。” ❸ 开端,开始。《孟子·公孙丑上》:“辞让之心,礼之~也。” ❹ 头绪,方面。如“变化多端”。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参之庄老以肆其~。”林嗣环《口技》:“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 ❺ 古代用整幅布做的礼服。《论语·先进》:“~章甫,愿为小相焉。”(端:用如动词,穿上礼服。) ❻ 果真,究竟。《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妾薄命,~遇竟宁前。”(竟宁:汉元帝年号。)鲍照《行药至城东桥》:“容华坐销歇,~为谁苦辛?” 端*duanB6CB ❶直;正:垂手~立/他品行~庄。 ❷头;头绪:尖~技术/笔~。 ❸始:这是良好的开~/发~。 ❹项目;方面:诡计多~/举其一~,可见其余。 ❺详审;仔细:他对她~详了半天,才认出来。 ❻双手捧物:他~起碗/店家~上酒菜。 ❼姓。 ❽[端木]duanmu复姓。 正直 正直謇(謇謇) 鲠 谠(谠正;谠直)颋 端(端直;端理) 直(直鲠;肆直;雅直;挺直) 中正 挺正雅正 方贞 贞矢 率亮 简亮 正正直直 行为正直:方行 行危 蹈中 行为孤高正直:孤履危行 言行正直:正视绳行 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危言危行 危行危言 说话直率,行为正直:直言危行 言论正直:党正 正直纯粹:端粹 正直不邪:端正 行为、品性正直无邪:方(方正;方贞) 雅正 刚直方正:刚方 和顺正直:顺正 严肃正直:严直 端严正直:贞概 果敢正直:敢直 果直 宏大正直:鸿谠 内心正直、做事方正:直内方外 心地诚实,正直无比:抱诚守真 正直的样子:挺挺 庄庄 蹇谔 蹇愕 表现出正直的样子:饰正 端方正直样子:颋颋 (公正坦率:正直)
另见:公正 公平 清正 正派 ☚ 正直 品质正直 ☛
迹象 迹象征(~迹;~候;病~;表~) 端(~兆;~倪) 衅 踪兆 痕迹 事迹 意思 征兆迹象:体 象(兆~) 痕迹,迹象:圭角 风吹的迹象:风影 将下雨的迹象:雨影 语言的迹象:言诠 在言词上留下的迹象:言象 言筌 举动上流露的迹象:形迹(~可疑) 反叛的形迹:反形 异迹 王者得天下,有龙兴之象:飞天 飞龙在天 反映事物的迹象:蹄筌 事物留下的迹象:痕(~迹) 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苗(~头;~子) 灾祸的苗头:孽芽 隐约可寻的迹象:蛛丝马迹 马迹蛛丝 似是而非、不足为据的迹象:风影 明显的迹象:显迹 失败的迹象:败形 败落的迹象:败象 逐渐衰弱的迹象:寝弱之渐 重大事件即将发生的迹象:山雨欲来风满楼 (可借以推断事物的过去和将来的痕迹或现象:迹象)
另见:痕迹 征兆 现象 ☚ 迹象 遗迹 ☛
程度深 程度深深(~重;~化;~切;深沉;深刻;深邃;~入;~长;~情;~湛) 沉(~~;~重;~入;~浸;~厚;~痛) 重(~大;~视;~刑;加~;严~;浓~)隆(~重;~冬) 盛(~夏;~赞) 夤(~夜) 严(~重;~厉;~峻;~寒) 浓(~厚;~烈;~郁;~艳) 醲(~厚) 熟(~练;~虑;~透) 湛(~冥;精~;深~) 厚(~望;~实;~谊;浑~;浓~;深~) 好(~生;~冷) 生(~疼;~恐)良(良苦;~久;~夜) 太(太甚;~骄) 很(~好) 惨(~重;~淡) 坏(急~;忙~) 绝(~妙;痛~) 蛮(~好) 满 覃(~思) 绷(~硬;~亮) 煞(~是) 渊(~博) 淹(~博) 谹(~议) 酷(~热;~烈) 稀(~松) 端 酣(~战;~睡) 香(睡得~) 颇(~久) 狠 损(喜~人) 殷(~切;甚~) 笃老 逼 沉 渥(~恩) 甚(非甚) 根本 的确 够戗 尖锐 厉害 着哩(热闹~) 着呢 十分 无任 不堪(~入耳) 不胜多么(~漂亮) 丛剧 丰彤 浸浸(寒意~) 札札 没底 酽酽不得了 了不得 不可估量 表示程度深:大(~~;~为;~红;莫~) 重(沉重) 好生 深浅程度:深度 很深的程度:极度 程度深,范围广:陡 深广 覃平 深邃,深广:渊源 程度深广:渊广 程度深沉:渊穆 程度深广宏大:渊闳 程度极深广:无底 无限 无穷尽 程度加深:加倍 程度不断加深:深化 程度精深:渊粹 ☚ 程度深 高深 ☛
细看 细看端(端详;端量;端相) 眇 熟看相看 睇视 谛视 洗眼 掂详 审视,细看:巡 谛观 审视,谛视:谛眂 注目细看:熟视 孰视 秾睇 目击 眯眼细看:饱觑 眼微合细视:蒙睃 靠近细看:逼视 近视 ☚ 迅速看 专注地看 ☛
事物的某处 事物的某处点(重~;优~;力~;特~;基~;论~;试~;疑~;空白~) 表面凹陷处:窝(心~) 可供辩论之处:认处 相联接处:綮 边缘交界处:线 受覆庇处:宇(~下) 未被占用的地方:隙(隙缝) 不健全的地方:弱点 不易解决的或难以掌握的地方:难点 需要或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刀口(用在~上) 曲折隐秘处:曲(心~;乡~) 细微处:锱毫 黍铢 极细微处:须眉 事物的紧要处:关捩(关捩子) 关梁 关揵 关楗 关轴 尽头处:垠 极(极处) 穷 端(尽端)末梢 尽头
另见:位置 部分 各方 ☚ 事物的某处 事物的一点 ☛
头绪 头绪端(端序;端倪;端绪) 苗头 头路 头角 头尾 头儿 线索 眉眼 次第 条序 统记 起倒 底末 绪次 伦绪 统绪 事物的头绪:长七短八 事情的头绪:眉目 所知道的一些情况,事情的头绪:码目 一定的头绪:定端 有头绪:入绪 大体上有了头绪:粗有眉目 无头绪:没头(没头脑) 无头无绪 事情还没有眉目:八字没一撇 没有一点头绪:茫然无绪 找不到做事的头绪:无从 无由 一点头绪也没有,对某件事摸不着边:茫无头绪 头绪多:多绪 多端 百绪 事物或感情纷繁复杂,头绪极多:千头万绪 千头万序 千条万端 千头万端 千端万绪 千条万绪 千绪万端 千头百绪 万绪千头 万绪千端 万头千绪 头绪多而乱:纷繁 头绪太多,不得要领:多端寡要 头绪太多,无法兼顾:顾此失彼 头绪极多:经纬万端 头绪乱:烂(~账;~摊子) 失统 头绪纷繁杂乱:枝别条异 事务繁杂,不易弄清头绪:三头两绪 (复杂纷乱的事情中的条理:头绪)
另见:次序 条理 思绪 线索 ☚ 头绪 复杂 ☛
预兆 预兆朕(朕兆) 眹(眹兆) 端 机(机兆) 先兆 前兆 谶兆 萌兆 苗头 几先 几危 几微 预征 事前出现征兆:商羊鼓舞 某种事物发生之前出现某种征兆:月晕而风 月晕知风 下雨的预兆:舞商 事物的因由、端绪、预兆:苗(祸~) 吉凶的预兆:祥(禨祥) 符效 祲兆 获利或得胜的预兆:彩头 利市(发个~) 隐士将被起用的预兆:非熊兆 兵灾的预兆:血祥 占卜所得的预兆:课兆 事情将会发生的先兆:月晕础润 将要发生战乱等灾祸的预兆:贯日白虹 干日白虹 将来要应验的预言预兆:谶 邪恶的萌兆:奸由 奸萌 奸渐 人死的预兆:梦白鸡 (预先显露出的迹象:预兆) ☚ 征兆 生儿女的征兆 ☛
物体的各部位 物体的各部位物体的表面:面(浮~;桌~;阳~;地~;方~) 浮头 物的后面或反面:背 物体的侧面:边扇 物体间的接触面:界面 物体切断后呈现出的表面:剖面 断面 截面 物的一头:端(两~;尖~;一端) 一头 物体最上部:顶(顶上;山~;屋~) 颠 某些物体的前部:脸(鞋~儿) 某些运动物的最前部:峰头(洪流~) 物体下部:根 人体或物体的下部:下边 物体的最下部:底(底下;底脚;~座;锅~;鞋~;箱~) 脚(山~;墙~;裤~) 床 趾 深的底:窔
另见:位置 部分 ☚ 物品 物体的各部分 ☛
种类 种类种(~别;工~;剧~;军~;特~) 品(品类;品流;品诣;~目;~系;~族;~例;品俦) 科(科品) 类(类别;色~;部~;族~;物~;兽~;禽~) 族(族类) 群 项 色(各~) 流(流品) 般 属(金~) 号(这~人) 路(两~货) 畴 端 名目品类:名品 种类名品:色目 品类相同:类同 事物的种类多而杂:复杂 各式各样,种类很多:形形色色 具有各不相同的种类:各种各样 各色各样 各式各样 七杂八色 千汇万状 灿烂美丽,多种多样:绚丽多姿 种类复杂的:花(~样;五~八门) 多种的:什(~物) 种种 色色 种类很多:万般(~千种) 种类多样,各不相同:吹万不同 (根据事物性质或特点而分成的门类:种类)
另见:名称 划分 区分 类别 丰富 ☚ 种类 各个种类 ☛
思绪2 思绪2端 旅人的思绪:客思 离人的思绪:离怀 离襟 离别后的思绪:离思 春日的思绪,春日的情怀:春思 思念,思绪:心波 心中的思绪:心泉 美好的思绪:侠思 与正事无关的思绪:闲绪 繁杂的思绪:繁思 繁乱的思绪:千念 凄凉的思绪:凉思 各种思绪:百绪 众多的思绪:百端 思绪纷起于夜晚:一夕千念 (情绪;念头:思绪)
另见:思想1 情绪 构思 思路 头绪次序 ☚ 思绪2 愁思 ☛
事物的部分 事物的部分事物的局部:一枝一节 构成事物的基本部分:素(要~) 大本 事物的尖锐部分:锋芒 角芒 显露出来的锋芒:棱角 尖锐的锋芒:铦铓 铦锋 事物的前面部分:头(头里;排~) 端(前~;尖~) 空间或位置靠前的部分:前头 头前 开头和末尾的部分:头尾 首尾 首鼠首施 事物的末后部分:尾(尾巴;尾末;尾梢;末尾) 捎(末捎) 稍 屁股 纤末 事物整体中的一部分:鼎中一脔 鼎之一脔 全鼎一脔 事物粗劣无用的部分:糟粕 糟魄 ☚ 部分 环节 ☛
正 正正(方~;雅~;圆圆~~;端端~~) 端(~方;~楷;~坐) 危(正襟~坐) 正与偏:夷险 物体不歪斜:端正 楷正 齐整 端端 周正 精美端正:精楷 精粹端正:精整 不偏不歪,端端正正:不当不正 不当不对 不偏不倚,端端正正:不端不正 端正的样子:端然 危然 平而正:详正 详平 平正 平伏 平整贴平 齐平 均平 顺畅平正:通正 高而正:隆正 (位置居中,不偏斜:正)
另见:︱歪斜 ☚ 凹下 歪斜 ☛
开始 开始开(开宗;开首;开先;开脚;开基) 始(由始;发始;造始;初始;托始;伊始;兆始) 起(起头;起首;起始:起元;起手;起先;起前;起初;初起) 端(发端;首端;造端) 新(~年) 肇(肇兴;肇启;肇始;肇开;肇迹;开肇) 兆 甫 昉(由昉) 祖 朔 萌(萌起) 俶(俶落) 徂 初(初始;初基;初肇;开初) 启(启行) 载 创 头 鼻(~祖)题芽 由昉 甫尔 发首 首引 首事 打头 辟面 表示开始:从(~今) 自(自从) 由(~此及彼) 于(青出~篮) 起 打(打从) 就(就此) 起源,发端:滥觞肇迹 开头,起首:劈头 开始和结尾:起讫 始终 始卒 新的开始:肇新 从头开始:重打锣鼓 表示从头另行开始:再 又 重(重新;~行) 另(~起;~立) 从新 刚开始:一上手 开始并继续:起来(哭~) 暗暗开始:潜启 (从某一点起:开始)
另见:起步 进行 行进 开始做 ☚ 开始 事物的开始 ☛
直 直直(~线;平~) 条 绳 端(端正) 矢 垂直于水平面:铅直 竖直 既密且直:稠直 很直:侹 脡 笔直 飞直 端直 逼直塌直 绳直 溜直 蓦直 直直 挺直 笔挺 直溜(~溜) 直杪杪直苗苗 直挺挺 齐格楞峥 直的样子:径挺 笔直的样子:直溜溜 直撅撅 直直溜溜 挺直的样子:脡脡然 笔直而挺拔的样子:笔立 平直而长的样子:侹侹 僵直的样子:胫如 胫然 直僵僵 直杠杠 直撅撅
另见:直立 ︱弯曲1 ☚ 直、弯 弯曲1 ☛ 〖端〗 粵 dyun1〔多酸切〕普 duān ❶ 端正,正直。許慎《說文解字》:「〜,直也。」孟軻《孟子.離婁下》:「夫尹公之他,〜人也,其取友必〜矣。」(尹公之他:人名。) ❷ 事物的一頭或一方。《論語.子罕》:「我叩其兩〜而竭焉。」(我問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後,才徹底清楚了。) ❸ 開端,開首。《孟子.公孫丑上》:「惻隱之心,仁之〜也。」 ❹ 方面,有成語「詭計多〜」。謝肇淛《五雜俎.物部三》:「此亦『動心忍性』之一〜也。」 ❺ 副詞,到底,究竟。陸游《幽事》:「餘年〜有幾?風月且婆娑。」 ❻ 副詞,果真,果然。蘇軾《水龍吟》:「料多情夢裏,〜來見我,也參差是。」
端耑duān❶(东西的)头。如:尖端,笔端。 ❷事情的开头。如:开端,发端。 ❸项目。如:举其一端,变化多端。 ❹端正。如:端坐,品行不端。 ❺平举着拿。如:端碗,端盆。 端 端古写为 ,是植物初出的芽。墨家在公元前5世纪至前4世纪提出:原始物质的最小单位是“端”,它是不能再断开的。这是古代朴素的原子论思想,它差不多与古希腊的原子论同时产生。“端”的提出,揭示了物质的不连续性和物质最小单位的不可分割性。墨家还进而提出,不同种单个原子可交接,同种单个原子可交接成串,不同种成串原子也可交接,成串原子与不同种的单个原子也可交接。物质的结构,既有“间”(孔隙),又“无间”,像“”(麻缕)一样。这些见解与古希腊学者相比是独到的。 ☚ 熏烟防霜冻 漕渠四水柜 ☛ 端 端古代长度单位。二丈为一端,二端为一两。主要用于布帛长度。《孔丛子》: “五尺谓之墨。倍墨为之丈。倍丈谓之端。倍端谓之两。倍两谓之疋。”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币锦二两”。杜预注: “二丈为一端, 二端为一两。” 或谓六丈为端。《集韵·二十六桓》: “布帛六丈曰端。” ☚ 墨 疋 ☛ 端duānⅠ ❶ (东西的头) end;extremity:棒的两 ~ the ends of a stick; 从这一 ~ 到另一 ~ from end to end; 岛的南 ~ the southern tip [end] of the island; 在它的最北 ~ at its northern extremity ❷ (事情的开头) beginning:发 ~ make a start; 开 ~ beginning ❸ (门类;方面) item;point:变化多 ~ change constantly;most changeful; 举其一 ~ for instance;just to mention one example ❹ (原因) reason;cause:借 ~ use sth. as a pretext; 无 ~ without rhyme or reason;unwarranted ❺ (姓氏) a surname:~ 光 Duan Guang Ⅱ (端正) proper;upright;straight:~ 坐 sit up straight; 品行不 ~ improper behaviour;misconduct Ⅲ (平举着拿) hold sth. level with both hands;carry:~ 饭上菜 serve a meal;~ 进两杯茶来 bring in two cups of tea;~ 盘子 carry a tray; 有什么想法都 ~ 出来。 Whatever you think,come out with it. ◆端部 telos; 端的 (事情的经过;底细) the whole process from beginning to end;the whole course of;(果然;的确) really;(究竟) after all;in the end; 端点 extreme point;{数} end point;extremity;terminal;end; 端方 [书] upright;honest; 端节 (端午节)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动物或植物某一部分的末端部分) terminalia;mucro; 端丽 neat and beautiful;graceful; 端量 look sb. up and down; 端面 end face;end plane;end surface;head face;side surface;terminal face; 端木 a surname; 端倪 clue;inkling; 端视图 end-view;end elevation; 端午节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端线 {体} end line; 端详 (详情) details;(端庄安详) dignified and serene; 端详 look sb. up and down;scrutinize;exmaine; 端绪 inkling;clue; 端砚 a kind of high-quality ink-slab made in Duanxi,Guangdong Province; 端阳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端正 (不歪斜) upright;regular;(正派) proper;correct;(使端正) rectify;correct;straighten; 端庄 dignified;demure;sedate; 端子 {电} (接头) terminal;post 端楚方言。参看“緤”。 端duān❶ 端本正源|端倪可察|端然无恙|端妍绝伦
❷ 百端待举|百端交集|借端生事|千端万绪|万端千绪|异端邪说
❸ 茫无端绪|莫可端倪|显露端倪|
❹ 攻乎异端|诡计多端|鬼计多端|借事生端|谲诈多端|千条万端|千绪万端|千状万端|首鼠两端|首尾两端|万绪千端|析律贰端|作恶多端 端 甲骨文; 金文; 篆duān[立(意符)+耑(端本字,聲意符)→端(《説文》:“端,直也。用爲發耑、耑緒字者叚借也。從立,端聲。”站正〈端立〉。引申爲坐正〈端坐〉,爲人正派〈品行端正〉,東西拿正〈端湯〉。端,作爲本字的初意猶存,事物的開頭〈開端、尖端、筆端〉。專案〈變化多端〉。姓。)] 《孟子·公孫丑上》:“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是非之心是智慧的發端。) [唐] 孟郊《古怨别》:“心曲千萬端,悲來却難説。”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十五回):“〈玉釧(chuàn)兒〉一面説,一面哧的一聲又笑了,端過湯來。” 端duān(14画)
  【提示】立,位于字左时,末笔的横改提。 *端duān14画 立部 (1) 直;正: ~坐|~正。 (2) 品行好,作风正: 品行不~。 (3) 事物的一头或一方面: 两~|尖~。 (4) 顶端;开头: 开~。 (5) 事情的起因: 无~|争~|借~生事。 (6) 种类;项目: 变化多~|思绪万~。 (7) 用手平举东西: ~盘子|~盆|~茶杯。 (8) 扫除;彻底除去: ~蜂窝|~掉敌人的老巢。 端 ☚ 立 竦 ☛ 端duān小篆以前作“耑”。上面象植物生芽,下面象根状,总体象植物出生,冒个头。小篆以后增立旁,又从耑,耑亦声。耑本有端和专两音义。耑读端是本音。《说文》说本义是直,因为从“立”,“立”是人直着。冒头也是本义,因其从耑。现常说端正,即不歪斜。如:端正|端坐。端正引申有正派义。由植物的头儿引申为凡是事物的一头。如:两端|末端。再引申为开头。如:开端。又引申为项目,点。如:不只一端。组词如:端底(或作“端的”)|端详。又引申指用手很平正地拿着。如:端碗|端茶。 端★常◎常
duān形声,从立,耑(duān)声,本义为直,引申为端正、平举着拿、彻底除去、东西的头、事物的开头、事情的起因、种类等。端(1)〈动〉(肩膀)向上耸起。 《醒》七九: 小珍珠从厨房出来,缩着脖子,~着肩膀,紧紧的抄着胳膊,冻的个脸紫紫的,眼里吊泪。参看〖掇〗 ❷。 (2) 〈量〉用于绸缎布匹。宋洪迈《容斋随笔·五笔》:“今人谓缣帛一匹为壹端,或总言端匹。” 《金》三六: 蔡状元那日封了一~绢帕、一部书、一双云履。又四九: 蔡御史令家人具贽见之礼: 两~湖绸、一部文集、四袋芽茶、一面端溪砚。 《聊·墙》八: 丝绸十疋,彩缎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