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立克次体属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立克次体属

立克次体属

立克次体属(Rickettsia) 是一类具有与一般细菌类似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又具有与病毒相似的活细胞内寄生生长的革兰阴性短小杆菌形的原核生物。其共同特点是天然寄生在一些节肢昆虫体内,并依其为媒介进行传播。立克次体是引起斑疹伤寒、恙虫热等传染病的病原体,为纪念因研究斑疹伤寒而感染牺牲的美国青年医生Ricketts而命名之。立克次体属分3组10种(表1)。

表1 立克次体属的分组和流行病学特点

组 别病原体所致疾病媒介
昆虫
储存宿主发生地
斑疹伤寒组普氏立克次体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莫氏立克次体)
流行性斑疹伤寒
地方性斑疹伤寒
人虱
鼠蚤

世界各地
世界各地



加拿大立克次体
立氏立克次体
西伯利亚立克次体
康纳立克次体
澳大利亚立克次体
帕氏立克次体
加拿大斑疹伤寒
洛矶山斑点热
西伯利亚壁虱伤寒
钮扣热
澳大利亚壁虱伤寒





兔(?)
狗、野鼠、鸟
野鼠、鸟
小野生哺乳动物、犬
野鼠
加拿大东部
北美、南美
西伯利亚
地中海沿岸、非洲
澳大利亚
小蛛立克次体立克次体痘家 鼠北美、非洲、苏联
恙虫病组恙虫病立克次体恙虫热恙螨野鼠东南亚、印度
太平洋诸岛、日本

病原体短杆状,0.3~0.6×0.8~2.0μm,个别种在分裂前可长达4μm。无鞭毛,无荚膜。电镜下可见胞膜外有一层胞壁样物质,由脂多糖蛋白组成,与革兰阴性菌相似。革兰染色阴性。常用的是Giemsa染色法和Macchiavello染色法,前者多染成蓝紫色,后者呈红色。营专性细胞内寄生,在无生命培养基中不能生长。一般在某些脊椎动物或昆虫细胞浆内繁殖,有时亦可在核内发育。人工培养可通过易感动物、鸡胚卵黄囊或某些细胞系接种。适宜生长温度是32~35℃。横二分裂是繁殖的唯一方式。对热抵抗力低,56℃30分钟即被灭活。对氯霉素、土霉素等敏感,但抵抗磺胺药物。DNA的G+C含量为30~32.5%。多数立克次体侵入人体后,常在肝、脾、脑及心脏等小血管内皮细胞及其他网状内皮系统中繁殖,引起细胞肿胀、增生、坏死、微循环障碍及血栓形成。临床上出现的皮疹即由于真皮内小血管炎所致。立克次体含有内毒素样脂多糖成分,可以形成中毒症状。本属分斑疹伤寒、斑点热和恙虫热三个组,其生物学性状见表2。
普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prowazekii) 是引起流行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主要通过人虱传播(图1)。短杆形,0.3~0.6×0.8~2.0μm,常可长达4μm,单个存在或短链状(图2)。在整个宿主细胞浆 (空泡除外) 内生长,亦可在鸡胚卵黄囊及小鼠淋巴母细胞、小鼠L细胞或猴肾细胞中培养。人工培养的适宜温度为35℃。抵抗力较弱。若室温和湿度均低,则在虱粪中可活存数月。对红霉素、对氨基苯甲酸不敏感。用乙醚从感染卵黄囊抽提出的水相可溶性抗原,能同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的抗体发生交叉反应,但经充分洗涤的颗粒性抗原在补体结合反应中则可与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截然分开。DNA的G+C含量约为30%。本立克次体在虱肠壁细胞中繁殖,第4~6天即具传染性,以第8~11天最高。不侵犯唾液腺,由于人搔痒时虱粪入侵伤口而感染。偶亦可通过呼吸道或眼结膜使人感染。人类症状为高热、皮疹,严重者伴有中枢神统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等损害。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与鼠型斑疹伤寒间有交叉免疫。因病原体可长期隐伏于淋巴结内,少数病例愈后数年仍可复发,称复发性斑疹伤寒或Brill病。

表2 立克次体属各组的生物学性状

 斑疹伤寒组斑点热组恙虫病组
细胞内定位   
胞质内
核内
+
-
+
+
+
-
鸡胚中生长的
最适温度
35℃32~34℃35℃
在鸡胚中出现最高
滴度的时间
   
鸡胚刚死亡时+-+
死亡后24~72小时-+-
蚀斑形成试验   
平均天数
大小(mm)
8~10
1
5~8
2~3
11~17
1
对豚鼠敏感性 ⧻ ⧻+~⧺
对小白鼠敏感性+~⧺+~⧻ ⧻
可溶性补结抗原
特异性
   
组特异性
颗粒性抗原
++-
种特异性
型特异性
+
-
+
-
+
+

表3 普氏、斑疹伤寒两种立克次体比较

 普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传播媒介人虱鼠蚤
储存宿主?鼠类
对动物致病性  
豚鼠(雄性)发热,立克次体繁殖,很少发生阴囊
肿胀反应
发热,大量立克次体繁殖,有阴囊肿胀反应
大白鼠
小白鼠
血清学反应
非特异性
隐性感染或发热,立克次体繁殖少
一般不引起腹膜炎
发热,大量立克次体繁殖,偶有死亡
腹膜炎,常致死
外斐反应
特异性
OX19变形杆菌抗原(+)OX19变形杆菌抗原(-)
可溶性抗原(补结)
颗粒性抗原(凝集或补结)
普氏抗原(+),斑疹伤寒抗原(+)
普氏抗原(+),斑疹伤寒抗原(-)
斑疹伤寒抗原(+),普氏抗原(+)
斑疹伤寒抗原(+),普氏抗原(-)

图1 流行性斑疹伤寒传播方式


图2 立克次体 ×1300


分离病原体可取发病1周内的血,接种雄性豚鼠,每日观察阴囊有无肿大和发热。若体温超过40℃,可剖取睾丸鞘膜、脑或脾作涂片检查。亦可用鸡胚、组织培养进行分离。血清学试验常用的有外斐反应(见“变形杆菌属”)和补体结合反应,尚可用荧光抗体、立克次体凝集试验等方法检查。本立克次体与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的生物学性状相似,应慎于鉴别之(表3)。
预防接种有死、活两种疫苗。我国目前使用的是鼠肺甲醛灭活苗,接种后有效期至少1年。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Rickettsia typhi) 过去称为莫氏立克次体,是地方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DNA的G+C含量约为30%。生物学性状和引起的临床症状与普氏立克次体相似,但传播方式不同。斑疹伤寒立克次体自然宿主为鼠类,借鼠蚤或鼠虱在鼠群间传播,故此病亦称鼠型斑疹伤寒。人患病后,又可通过人虱为媒介而在人群中传播 (图3)。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在鼠蚤或虱的肠管上皮细胞内繁殖,细胞破裂后随粪排出。感染蚤一般不死,故蚤亦是本立克次体的储存宿主。
微生物学检查原则与普氏立克次体同,但对雄性豚鼠致病性更大,除发热外,尚有阴囊肿胀反应或称Neill-Mooser反应,睾丸鞘膜涂片中,在胞质内有大量立克次体。其他区别见表3。预防亦可接种疫苗。


图3 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传播方式


恙虫病立克次体 (Rickettsia tsutsugamushi) 又称东方立克次体,是恙虫病的病原体。短杆形,平均长度1.2μm,很少大于1.5μm,常见成双排列。Giemsa法染成蓝紫色,Micchiavello法染成蓝色。在鸡胚卵黄囊、大鼠肺脏和猴肾细胞、Hela细胞等组织培养中生长良好,主要在近细胞核处的胞质内集聚生长。在外环境中比其他立克次体抵抗力更低,37℃2~3小时后活力大为降低。链霉素对之无效,但对广谱抗生素敏感。种内有不同型,可用补体结合试验区别; 不同型的毒力亦异。
恙虫病立克次体寄居于恙螨体内,可经卵传代。在恙螨生活史中,幼虫期要吸一次人或动物淋巴液或组织液才能发育成稚虫。人若受叮咬,则可感染得病(图4)。被咬处出现溃疡,周围红晕、上盖黑色痂皮,称为焦痂,是恙虫病特征之一。此外,尚有皮疹、神经系统、循环系统以及肝、肺、脾等损害症状。病死率随毒株不同差异很大。


图4恙虫病的传播方式


病原体分离可取急性期血接种至小白鼠腹腔,濒死时刮取腹壁粘膜细胞涂片染色。血清学试验可用变形杆菌OXk株作外斐反应,立克次体颗粒抗原作补体结合试验,以及间接免疫荧光法测血清中抗体等。迄今尚无理想的预防接种疫苗。
☚ 钩端螺旋体属   考克斯体属 ☛
0001473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5: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