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立克次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立克次体Rickettsia一类具有典型细菌细胞壁、无鞭毛、革兰氏阴性、多型态的微生物。美国学者立克次(H. T. Ricketts)首先发现落基山斑疹热的病原微生物,后在研究斑疹伤寒时受感染而死,为了纪念他,将这类微生物命名为立克次体。 立克次体Rickettsia系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微生物。立克次体比一般细菌小,约0.3~0.5μm,呈球形、短杆形、长杆形或丝状,无鞭毛、不能形成芽胞,不能通过细菌滤器。革兰染色阴性,但着色不明显;用姬姆萨染色,可染成蓝色或紫色;用马氏染色可染成红色,有时可见两端浓染。在脏器涂片中立克次体多位于细胞浆中,细胞破裂后可散于细胞外,由于其酶系统不完备,在普通培养基上不能生长繁殖,与病毒一样只能存活在细胞内生长繁殖,且细胞代谢降低时生长较好,此点与病毒不同。生长最适温度为32~35℃,培养方法可动物接种、鸡胚培养基或组织培养。立克次体抵抗力较弱,60℃中立即死亡;比较耐寒,在0℃的50%中性甘油中可活数月,在零下60℃可活数月至数年。立克次体中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和恙虫立克次体可使人类患病。四环素类药物对其有杀灭作用。 立克次体微生物的一类。美国病理学家立克次(Howard Taylor Ricketts,1871—1910)首先描述,故名。多寄生于啮齿动物体内,以节肢动物(蚤、蜱等)为传播媒介,引起人类疾病,如斑疹伤寒、恙虫病和Q热等。参见“生物”中的“立克次体”。 立克次体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体积很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直径约0.3~0.5微米,一般呈球、杆状。在自然界多寄生于各种啮齿类动物体内,以节肢动物如虱、蜱、羌螨等为传播媒介,引起人和动物的病害。能作为生物战剂的有斑疹伤寒、落矶山斑疹热和Q热等立克次体。 立克次体rickettsia是引起斑疹伤寒的病原体。天然寄生在一些节肢动物(如虱、蚤、蜱、螨等)体内,为细胞内寄生。革兰染色阴性,常用姬姆萨染色。在Hela细胞中常寄生在胞浆内,最宜生长温度为32~35℃,营二分裂繁殖。为纪念因研究斑疹伤寒而感染牺牲的立克次医生而命名。它可引起人类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斑点热、恙虫热、Q热及战壕热。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