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移风易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移风易俗

移风易俗

古代诗学概念。关于诗乐社会功能的认识,始见于《荀子·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古代诗、乐、舞三者合一,所以《荀子》之“乐”,包括了诗歌艺术在内。而《礼记·乐记》称引《荀子》之言,文字稍有异同。后来汉初的《诗大序》则称引并加以发挥,专门用来论诗,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在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中,古代儒家不仅看到“感物而动”的一面,而且更进一步看到另一面:即诗歌艺术对于现实生活的能动反响。过去孔子很重视诗歌的社会作用,提出了“兴、观、群、怨”之论,这主要是就学习和运用的效用而言的。到了《荀子》和《乐记》,则更强调诗乐的教化作用,主张统治者应当积极地利用诗乐来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维护与巩固社会秩序。《诗大序》直接受到《荀子》和《乐记》的影响,特别强调诗歌自上而下的教化作用,希望统治者通过诗歌来进行潜移默化的特殊伦理教育,从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潮流。这样,就把诗歌作为宣传统治思想的特殊工具,明白地揭示了文学为政治服务的社会作用。这与汉初封建统治者的一统天下、一统思想的要求是同步的。《诗大序》的这一理论总结,对后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世的儒者大体上是按照《诗大序》的启迪,来建立自己的以教化为中心的诗论框架的。如唐代贾至《议杨绾条奏贡举疏》(见《全唐文》卷三六八》云:“《易》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关雎》之义曰:‘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盖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故延陵听诗,知诸侯之存亡。今试学者以帖字为精通,而不穷旨义,岂能知迁怒贰过之道乎? 考文者以声病为是非,而惟择浮艳,岂能知移风易俗化天下之事乎?”白居易有关新乐府运动的诗歌理论,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要求裨益时政、移风易俗,也明显受《诗大序》理论的影响。儒家“移风易俗”诗歌理论既有积极意义,也有其消极一面。揭示文学有益社会人生的能动作用,积极反映现实,是进步的;而把诗歌拘囿在封建伦理教化的小天地中,又过分狭窄,不利于文学的健康发展。

☚ 兴观群怨   情景 ☛
移风易俗

移风易俗

转换风气,改变习俗。语出《礼记·乐记》:“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文)

☚ 爱人以德   悠然自得 ☛
移风易俗

移风易俗

荀子学派提出的美学观点。荀子在《乐论》中曰:“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在《礼记·乐记》中也有相同的说法。他们反对墨子“非乐”的观点,强调“乐”的社会作用,提出“乐”有转变社会风习的作用。荀子在礼乐相济的思想中,强调体现“道”的“乐”对人的情感欲望的节制和规范,“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 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乐论》),认为“乐”有调节人的心理情感的作用,“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有了人的血气和平,才达到社会风气社会关系的平和,“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乐论》),从而使社会保持一种和谐的礼制秩序。荀子继承了孔子以来儒家重礼乐的传统,提倡雅乐,反对淫声,“移风易俗”观点强调了艺术的教化作用和陶冶转变人们情感、从而改变社会风习的作用。

☚ 《荀子·乐论》   乐记 ☛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反义成语 >

伤风败俗;移风易俗

 最近,政协的一位与我年纪相仿的老同志看了《客从何来》之后,对我讲:“你们电影是起移风易俗的作用呢,还是起伤风败俗的作用?”这句话很有分量。(夏衍《杂碎集·对目前电影创作的一点看法》)
伤风败俗 伤:伤害。风:风气。败:败坏。俗:礼俗、习俗。损害、破坏良好的风尚习俗。多用来谴责道德败坏。含贬义。常作谓语、定语,亦作补语等。
就是作小说,也不应当说那些伤风败俗的事情。(张恨水《春明外史》第四十九回)这说出来不好听,其实我们还是为了严格监督走资派嘛!不能让他伤风败俗嘛!(韦君宜《洗礼》四)
移风易俗 移、易:改变,变换。改变旧的风俗、习惯。语出《荀子·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常作谓语、定语,亦作补语等。
我们军队不但是消灭敌人、打碎旧社会的力量,而且是移风易俗的力量。(杜鹏程《保卫延安》第四章)他所歌颂的并不是一般无为而治的所谓清官,而是有胆识、有作为、关心民间疾苦、勇于移风易俗的人物。(刘忆萱《光明洞彻,句句动人》)
  • 上一篇:三贞九烈;水性杨花
  • 下一篇:赏罚不明;赏罚分明

移风易俗yífēng-yìsú

改变旧的风俗。

移风易俗yí fēng yì sú

〈成〉改变旧的风俗习惯:移风易俗地简办婚礼。
【反义】墨守成规︱循规蹈矩。

大年初一吃面条

移风易俗

移风易俗yí fēng yì sú

转移风气、改变习俗(1)。《李斯谏逐客书》: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孝公采用商鞅的方法,移风易俗,人民因而殷实,国家因而富强。

移风易俗

移风易俗

社会公益宣传目标之一。原意是指转变社会陈腐风气,改革旧的习俗。《礼记·乐记》中写道:“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史记·李斯列传》亦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在广大城乡开展各种宣种活动,动员群众进行移风易俗活动,破除封建迷信,并在尊重健康民俗的前提下,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克服愚昧落后的东西。

☚ 社会风俗   文明婚礼 ☛
移风易俗

移风易俗(风移俗易易俗移风)

转移风气,改变习俗。

☚ 吐故纳新   与民更始 ☛
改变习俗

改变习俗

易俗
改变繁文缛节:革文
改变风气:革风 迁风
 转变风气:移风
改变社会风尚:起化
改变旧的风俗习惯:移风易俗 移风变俗移风改俗 移风革俗 移风易尚 调风变俗 迁风易俗 风移俗变 变俗移风 变风改俗 变风易俗 化俗移风 革风易俗 俗易风移 迁风移俗 易风移俗 镇俗移风 风移俗改 风移俗易
遏制贪赃枉法,改变不良风气:激贪厉浊
社会风俗、生活习惯可以改变人:习俗易人
风俗习惯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习俗移人 习俗移性

☚ 改变思想   改变制度 ☛

改变1

改变1

改(改作;改抹;改更;改移) 变(变改;变动;变更;变移;革变) 化(革化) 更(更改;更易;更张;更移;迁更;革更) 违(违变) 移(起移;悛移;转移;辗移;替移;~风易俗) 换 转(调转) 矫易 迁徙
改变谋略:革图易虑
改变计图:改图
改变行为:改行
使君王改变态度:回天转日 转日回天
改变命令:迁令
改变原来的装置:改装
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变醨养瘠
改变不良的文风:横制颓波
加以改变使进步:改进
 很快改进:幡然改进 翻然改进
去掉事物的个别缺点,使更适合要求:改良
改变原来的情况,使更好一些:改善
改变事物的内容:移宫换羽 移宫换徴 移宫易羽 移商换羽
革除改变:革易
矫正改变:矫革
引导改变:迁导
动摇使其改变:感移
顺次改变:递化
暗中改变:默改
鉴于前失而有所改变:惩革 惩改
不可变更:卖倒
不能改变:不可移易 岂可移易
(改换;更改:改变)

另见:改换 改正1 更新 变化

☚ 改变1   改辙 ☛
移风易俗

038 移风易俗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即转移风气,改变习俗,在广大城乡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克服社会风俗习惯中一切愚昧落后的东西。现代中国风俗正处于新旧交替过程中,大量新俗涌现的同时,许多旧俗仍继续存在。某些地区基于民族的、宗教的等原因,旧俗有的还相当强固。十年内乱所造成的思想混乱及一个时期放松思想教育的结果,封建迷信等陋俗亦有所抬头,如测字算命、问卜打卦、买卖婚姻、早婚多育等,均对社会带来消极影响或严重后果。破旧立新不仅会有反复,有时还会出现大的曲折,移风易俗的任务仍是长期的、艰巨的。

☚ 文化精神习俗   社会主义新风尚 ☛
移风易俗

移风易俗Yifeng yisu

改变旧的风俗习惯,树立新风尚的行为。风俗是指长期沿习下来的礼节、习惯等的总称。例如待人接物的规矩、婚丧嫁娶的仪式、饮食起居和衣着服饰的习惯以及其他被大家普遍接受或禁忌的现象。由于风俗是社会上由来已久的习俗,它不仅在一定范围内或一定的区域内被大多数人们所遵循,而且还带有一定的约束力。它对人们的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和心理健康方面)能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而导致影响社会的发展。作为意识形态内容之一的风俗习惯,历来被统治阶级作为维护自己统治、稳定社会秩序的手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我们应对风俗采取扬弃的态度。优良习俗加以发扬, 如尊老爱幼、着装朴素大方、饮食起居有规律等;而对落后的、不良的习俗要加以排斥。如残存的封建意识男尊女卑思想、生育观上的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的思想等等。此外,像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现象,不讲卫生随地吐痰等,必须加以抵制和改变。破除旧习俗,树立新风尚,解放思想,提倡勤俭节约,新事新办,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对小学生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引导他们识别好坏风俗,提高认识能力,增强免疫力。同时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和作风,讲文明礼貌,提倡高雅的行为举止, 这将对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起着推动作用。

☚ 爱护公共设施   朋友 ☛

移风易俗

转移风气,改变习俗。风:风气。俗:习俗。 《荀子·乐论》: “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

移风易俗yí fēng yì sú

bring about a change in morals and mores; change existing (/prevailing)habits and customs; reform (/revolutionize) old customs and practices and build up new ones;transform(/modify) established traditions and practice; transform social traditions
❍ 方书记动员大家春节不再赌博,不请戏班,并交给民兵们一个任务,要开一个春节联欢会,来个~,让我们自己来编排节目。(黎汝清《海岛女民兵》155) Secretary Fang called on everyone to give up gambling and steer clear of the bawdy opera troupes. The militia decided to organize a get-together to celebrate the Spring Festival freed from those bad old customs and habits. We women were given the task of writing and putting on a play.
❍ 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荀子·乐论》) Music is something which the sage kings found joy in,for it has the power to make good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to influence men deeply,and to reform their ways and customs with facility. Therefore,the former kings guided the people with rites and music,and the people became harmonious.

移风易俗

transform outmoded habits and customs; change prevailing ways and customs;transform established social traditions

移风易俗yí fēnɡ yì sú

移:改动;易:变化。形容转移风气,改变习惯。transform social traditions, change customs and habits, alter old customs and habits

移风易俗yí fēng yì sú

【解义】风:指风气。俗:习俗。转变风气,改变习俗。
【例句】他俩决定结婚不搞铺张的婚礼,~,在村里起个模范作用。
【反义】入乡随俗、未能免俗

移风易俗

《辞源》源云:《荀子·乐论》:“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史记·八七·李斯传》谏逐客书:“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按,河南版《汉语成语大词典》补逸云:也作“移风改俗”。《宋书·乐志一》:“故通神至化,有率舞之感;移风改俗,致和乐之极。”

移风易俗yí fēng yì sú

改换风气,变化习俗。《诗经·周南·关雎序》:“厚人伦,美教化,移风易俗。”《孝经·广要道章》:“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荀子·乐论》:“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史记·李斯传》:“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移风易俗yí fēnɡ yì sú

移:改变。易:变换。改变旧的风气和不良习俗。《礼记·乐记》:“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例】我们军队不但是消灭敌人、打碎旧社会的力量,而且是~的力量。(杜鹏程《保卫延安》)
〔近〕移风改俗
〔注〕“易”不能理解为“容易”。

移风易俗yí fēnɡ yì sú

【释义】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移:???. 易:???.
?? ?? ??? ???.
【例句】我们要破除迷信,移风易俗。
??? ??? ???? ?? ?? ?? ??? ??? ??.
【近义词】推陈出新
【反义词】因循守旧

移风易俗yí fēnɡ yì sú

移、易:改变,变换。改变旧的风气、习俗。姚雪垠《李自成》一卷二八:“愿将军效法成汤,率仁义之师以定天下,然后与民休息,劝农桑,兴学校,通商惠工,~,建万世太平之业。”
〔出处〕《礼记·乐记》:“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变式〕易俗移风
〔近义〕风移俗易
〔辨析〕“移风易俗”指改变风气习俗,或未实现,或在进行中;“风移俗易”则指旧的风气习俗已经改变。
〔俗语〕大年初一吃面条——移风易俗

改变旧的风俗习惯移风易俗

格式 直叙式。
释义 移:改变。易:改换。
出处 《礼记·乐记》:“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举例 年轻人要带头~。

伤风败俗;移风易俗shāng fēng bài sú;yí fēng yì sú

最近,政协的一位与我年纪相仿的老同志看了《客从何来》之后,对我讲:“你们电影是起移风易俗的作用呢,还是起伤风败俗的作用?”这句话很有分量。(夏衍《杂碎集·对目前电影创作的一点看法》)
伤风败俗 伤:伤害。风:风气。败:败坏。俗:礼俗、习俗。损害、破坏良好的风尚习俗。多用来谴责道德败坏。含贬义。常作谓语、定语,亦作补语等。
就是作小说,也不应当说那些伤风败俗的事情。(张恨水《春明外史》第四十九回)这说出来不好听,其实我们还是为了严格监督走资派嘛!不能让他伤风败俗嘛!(韦君宜《洗礼》四)
移风易俗 移、易:改变,变换。改变旧的风俗、习惯。语出《荀子·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常作谓语、定语,亦作补语等。
我们军队不但是消灭敌人、打碎旧社会的力量,而且是移风易俗的力量。(杜鹏程《保卫延安》第四章)他所歌颂的并不是一般无为而治的所谓清官,而是有胆识、有作为、关心民间疾苦、勇于移风易俗的人物。(刘忆萱《光明洞彻,句句动人》)

世风日下shì fēng rì xià

移风易俗
yi feng yi su
【世风日下】 社会上的风气一天不如一天。
【移风易俗】 改变旧的风俗习惯。源出《荀子·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例﹞ 真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说世风日下,就是世风日下! (欧阳山:《苦斗》) 焦昆接着说:“在旧社会里,有些人说:矿山能养活住工人,主要是靠两个东西,一个是妓院,一个是酒馆,这当然是歪曲了我们工人。可是也麻痹了一些人,毒害了一些人,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现在解放了,要移风易俗,改变社会风气,使我们工人更健康地成长。”(李云德:《沸腾的群山》)

移风易俗yí fēng yì sú

移:改变。易:变换。改变旧的风气和不良习俗。
〔例〕~,大力提倡晚婚和计划生育。
【提示】含褒义。

移风易俗yífēng-yìsú

移、易:改变,改换。改变旧的、不良的社会风气和习俗。

移风易俗yí fēnɡ yì sú

指改变旧的不良风气和习俗。也作“易俗移风”、“移风改俗”、“移风革俗”、“移风易尚”、“风移俗易”、“风移俗变”、“风移俗改”。

移风易俗yí fēnɡ yì sú

【解义】 风:指风气。俗:习俗。转变风气,改变习俗。
【例句】 他俩决定结婚不搞铺张的婚礼,~ , 在村里起个模范作用。
【近义】 矫世变俗、改俗迁风
【反义】 入乡随俗、未能免俗

移风易俗yí fēnɡ yì sú

移、易: 改变,变换。风、俗: 风气,习俗。改变旧的风气习俗。《荀子·乐论》:“~,天下皆宁。”

移风易俗yi feng yi su

移:转移。易:变换。风:指风气,时尚。俗:习俗。转变旧的风气和习俗。
【也作】风移俗改易俗移风
【近】除旧布新
【反】世风日下

破旧立新 移风易俗pò jiù lì xīn;yí fēng yì sú

指打破旧的,建立新的,改变社会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习。赵君谋《南粤惜春人破旧闹元宵》:“对这种~的闹元宵形式,群众皆大欢喜、拍手称快。”

移风易俗yífēng-yìsú

移:改变。易:变换。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例】我们军队不但是消灭敌人、打碎旧社会的力量,而且是移风易俗的力量。(杜鹏程《保卫延安》)

H3RR【移风易俗】yí fēng yì sú

改变旧风俗习惯。移:改动。易:变易,改换。

移风易俗yífēng-yìsú

〔并列〕 改变不良的社会风气与习俗。《荀子·乐论》:~,天下皆宁。蔡敦祺《林则徐》(上):“只是要~亦非朝夕能办到的。”
△ 褒义。用于社会风气、习俗的变革方面。
【近义】时移俗易 改俗迁风 移风平俗 移风振俗
〖反义〗安于现状 因聘守旧 抱残守缺 保残守缺。
也作“移风改俗”、“移风革俗”、“移风易尚”、“易俗移风”。

移风易俗yí fēng yì sú

移:移转,改变。风:风气。易:改换,变更。俗:习俗。即改变旧的风俗习惯。《礼记·乐记》:“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朱自清《三礼·第五》:“乐有改善人心,移风易俗的功能,所以与政治是相通的。”也作“风移俗易”、“风移俗改”。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6: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