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革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冠服類 > 身服部 > 襟袖帶佩 > 革帶 革帶 gédài 皮製腰帶。始於西周。周代禮服之制,革帶用以懸佩。魏晉以後加金、銀、銅等飾物,唐代始以革帶之色彩與銙片標志官品等級,宋代名目繁多,明代革帶束而不繫懸於肋下,清代亦有定制。《禮記·玉藻》:“其頸五寸,肩革帶博二寸。”鄭玄注:“凡佩繫於革帶。”孔穎達疏:“韠佩並繫於革帶者,以大帶用紐約,其物細小,不堪繫韠佩故也。”《後漢書·楊震傳》:“詔賜御府衣一襲,自所服冠幘綬,玉壺革帶,金錯鈎佩。”《晉書·輿服志》:“革帶古之鞶帶也。文武衆官牧守丞令,下及騶寺皆服之。”南朝宋·沈約《與徐勉書》:“百日數旬,革帶常應移孔。” 革帶(《三才圖會》) 衣带 衣带衣条 衿带 腰带 裹腰 绶带 ☚ 袖子 服装 ☛ 腰带 腰带裤带 鸾带 褡包 恭带 裹腰 系腰 束腰 束带 ☚ 带子 丝带 ☛ 革带gédài❶天子、诸侯、卿大夫穿着冕服时束在大带下面的皮带,前佩蔽膝,后系印绶,左右悬挂各式杂佩。古称“鞶革”或“鞶带”。商周时期已有使用,汉魏沿袭,唐代以后逐渐废除。《易·讼》:“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礼记·玉藻》:“肩革带博二寸。”汉郑玄注:“凡佩,系于革带。”唐贾公彦疏:“以韠系于革带,恐佩系于大带,故云然。以大带用组约,其物细小,不堪县韠佩故也。”《晋书·舆服志》:“革带,古之鞶带也。谓之鞶革,文武众官牧守丞令下及驺寺皆服之。”《隋书·礼仪志七》:“革带,案《礼》‘博二寸’。《礼图》曰:‘珰缀于革带。’阮谌以为有章印则于革带佩之。《东观记》:‘杨赐拜太常,诏赐自所著革带。’故知形制尊卑不别。今博三寸半,加金缕䚢,螳蜋钩,以相拘带。自大裘至于小朝服,皆用之。”《唐六典》卷四:“凡王公第一品服衮冕……白纱中单,黼领,青缥、襈、裾,革带钩䚢。”宋陆游《成都岁暮始微寒小酌遣兴》诗:“革带频移纱帽宽,茶铛欲熟篆香残。”《朱子语类》卷九一:“韠中间有颈,两头有肩,肩以革带穿之。”《明史·舆服志二》:“嘉靖八年谕阁臣张璁:‘衮冕有革带,今何不用?’璁对曰:‘按陈祥道《礼书》,古革带、大带,皆谓之鞶。革带以系佩韨,然后加以大带,而笏搢于二带之间。夫革带前系韨,后系绶,左右系佩,自古冕弁恒用之。今惟不用革带,以至前后佩服皆无所系,遂附属裳要之间,失古制矣。’帝曰:‘……卿可并革带系蔽膝,佩、绶之式,详考绘图以进。’” 定陵出土万历皇帝玉革带 革带 革带官吏腰间系带。《晋书·舆服志》: “革带,古之鞶带也,谓之鞶革,文武众官牧守丞令下及驺寺皆服之。其有囊绶,则以缀于革带,其戎服则以皮络带代之。八座尚书荷紫,以生紫为祫囊,缀之服外,加于左肩。昔周公负成王,制此服衣至今以为朝服。或云汉世用盛奏事,负之以行,未详也。” ☚ 高山冠 革路 ☛ 革带 革带古代男子束腰用的皮带,以皮革制成,故称革带。商周时代已经出现,天子、诸侯、卿大夫在参加祭祀朝会时,身穿冕服腰间要系革带,以系挂蔽膝,身后还要悬垂绶带,左右配饰玉佩。春秋战国时期,受少数民族服饰风格的影响,革带开始使用带钩,不仅用作连接两端皮带,而且带上还要佩挂刀、削、剑、镜、印及其他装饰品,被称作“钩络带”。带钩使用方便,所以使用广泛,制作也日益精巧,常常镶嵌有许多金银珠宝。革带也不再仅限冕服使用了,也用作束裳和腰。革带宽二寸。从魏晋开始,钩络带开始衰落,从北方少数民族传入一种新的蹀躞带,逐渐取代钩络带,为历代沿用。蹀躞带的带体叫 “带鞓”,用皮革制作,外面裹上黑色或红色的绫绢。鞓上装有方型或圆型的带扣版和带环, 叫 “带銙”, 用来悬挂刀、算囊、石等七种物品,俗称“蹀躞七事”。唐代开元以前,是文武官员必佩之物。开元以后便逐渐废止,革带变成了纯粹装饰意义的皮条了。唐代的革带,按照质料和銙数的不同分别等级。帝王用玉带十三銙; 一二品官也用十三銙,但为金銙; 六品以上为犀角銙,三品十三銙,四品十一銙,五品十銙; 六、七品九銙; 九品以上用银銙,八、九品八銙; 平民用铜铁銙,七銙。革带的尾部叫做䤩尾, 同样以金银为饰,自唐开始向下斜插。帝王的革带镶金嵌玉十分贵重,所以也常用来赏赐臣下,如唐高祖李渊,就曾因李靖破箫铣有功,赏给他用于阗玉制成的十三銙革带。宋代的革带分成前后两条,腰后的一条缀着带銙,质料和数量也有等级差别,但不再悬挂物件或装饰皮条。明代革带又与宋代相反,腰前装饰玉銙,后无装饰,用佩绶遮掩起来。 ☚ 充耳 绅带 ☛ 革带 革带汉晋男子袍服所施之带, 古称“鞶带”。自天子至一般官贵下至驺寺皆服用之。革带一般宽二寸,往往饰以金玉。王国维《胡服考》指出;“有饰者,胡带也。”说明饰金玉之带实效法少数民族的习俗, 其起始大体在秦汉之世。 ☚ 直领 丝带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