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木果類 > 林木部 > 喬木 > 梣 > 秦皮 秦皮 qínpí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木部 > 根皮 > 秦皮 秦皮 qínpí 亦作“梣皮”、“秦白皮”。木犀科植物苦櫪白蠟樹、小葉白蠟樹或秦嶺白蠟樹的乾燥樹皮。其皮浸液呈青碧色,“秦”爲“青”之音轉,故稱。卷筒狀或槽狀長條形,厚如銅錢,灰褐色或灰黑色。主治痢疾,腸炎,牛皮癬。始載於秦漢典籍。《神農本草經· 中經·秦皮》:“主風寒濕痹……除熱,目中青翳白膜。”南朝梁·陶弘景《名醫别録·中品·秦皮》:“一名梣皮。”唐·甄權《藥性論·草木類·秦白皮》:“主明目,去肝中久熱,兩目赤腫疼痛,風淚不止。” 秦皮【同义】总目录 秦皮樊槻秦皮cortex fraxini清热燥湿药。出《神农本草经》。见《安骥集药方》。又名岑皮、秦白皮、蜡树皮、苦树皮。为木犀科植物苦枥白蜡树 Fraxinusrhynchophylla Hance、小叶白蜡树Fraxinus bungea-na DC.或秦岭白蜡树Fraxinus paxiana Lingelsh的树皮。切块,晒干,生用。主产吉林、辽宁、四川等地。苦,寒。入肝、胆经。功能清热燥湿,凉肝明目。主治:❶湿热泻痢,与白头翁、黄连、黄柏等配伍。 ❷目赤肿痛,与黄连、决明子、淡竹叶、木贼、龙胆草等配伍。牛、马15~60克;猪、羊6~9克。为末或煎汤灌服。脾胃虚寒者忌服。苦枥白蜡树树皮含马栗树皮甙(aesculin)、马栗树皮素(aesculetin)等香豆精类及鞣质。小叶白蜡树树皮含秦皮素(fraxetin)、秦皮甙(fraxin)等多种香豆精类、鞣质、皂甙。对痢疾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动物试验证明有抗炎、镇咳、祛痰、平喘、镇静、抗惊、镇痛及利尿作用。 秦皮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又名蜡树皮、苦榴皮、梣皮。为木犀科植物苦枥白蜡树Fraxi-nus rhynch-ophylla Hance或白蜡树F. chinensisRoxb.等的树皮。主产陕西、河北、河南等地。苦、涩,寒。入大肠、肝、胆经。清热燥湿,祛痰止咳,凉肝明目。 ❶治热毒泻痢,白带,慢性气管炎。煎服:6~12g。 ❷治目赤肿痛,目生翳障。水浸汁点眼或煎汤洗眼;牛皮癣。煎水洗。苦枥白腊树皮含马栗树皮素、马栗树皮苷、鞣质。白腊树皮含马栗树皮素、秦皮素。马栗树皮素和马栗树皮苷在体外有抑制痢疾杆菌的作用。对大鼠实验性关节炎有消炎作用;对小鼠有镇静作用;对大鼠及兔还有促进尿酸排泄的作用,并有止咳、祛痰的功效,前者尚能平喘。后者有镇痛作用。 秦皮见“大叶白蜡”。 秦皮qín pí《本草纲目》木部第35卷秦皮(40)。药名。 【基原】为木犀科植物苦枥白蜡树Fraxinus rhynchophylla Hance、小叶白蜡树Fraxinus bungeana DC.或秦岭白蜡树Fraxinus paxiana Lingelsh.的树皮。 【别名】岑皮(《淮南万毕术》),石檀(《别录》),樊槻皮(陶弘景),秦白皮(《药性论》),蜡树皮(《中药志》),苦榴皮(《全展选编·皮肤病》)。 【性味】苦,寒。 ❶《本经》:“苦,微寒。” ❷《别录》:“大寒,无毒。” ❸《药性论》:“平。” ❹《本草纲目》:“气寒,味苦,性涩。” 【归经】入肝、胆经。 ❶《本草纲目》:“厥阴肝、少阳胆经。” ❷《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肾二经。” 【功用主治】清热燥湿,平喘止咳,明目。治细菌性痢疾,肠炎,白带,慢性气管炎,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牛皮癣。 ❶《本经》:“主风寒湿痹,洗洗寒气,除热,目中青翳白膜。” ❷《别录》:“疗男子少精,妇人带下,小儿痫,身热,可作洗目汤。” ❸《药性论》:“主明目,去肝中久热,两目赤肿疼痛,风泪不止;治小儿身热,作汤浴。” ❹《日华子本草》:“洗肝,益精,明目,小儿热惊,皮肤风痹,退热。” ❺张元素:“治女子崩中。” ❻《汤液本草》:“主热痢下重,下焦虚。” ❼《吉林中草药》:“治肠风下血。” ❽《黑龙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肠炎腹泻。” ❾《陕西中草药》:“治麦粒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一钱半至三钱;或入丸剂。外用:煎水洗。 【成分】含秦皮素(Fraxetin)及秦皮苷(Fraxin),七叶树苷(Aesculin)及其苷元七叶素(Aesculetin),尚含甘露醇、鞣质、生物碱及蓝色荧光物质等。 【药理】 ❶抗炎:秦皮所含多种香豆精化合物、秦皮素、七叶苷及七叶素对大鼠实验性 “关节炎”有抑制作用。对豚鼠的斑病,小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亢进,大鼠实验性肉芽肿和浮肿、渗出水肿及组织增生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❷促进尿酸排泄作用:秦皮苷有显著的利尿作用,能增进动物尿酸的排泄。秦皮苷有促进风湿病患者尿酸排泄作用。 ❸防紫外线:七叶苷能抑制紫外线照射引起的红斑反应,可保护皮肤免受日光中强烈的紫外线灼伤。 ❹对血液循环作用:七叶苷和七叶素有抗血凝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能抑制组织胺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并可使兔血管收缩,血压上升。 ❺抑制肠蠕动:秦皮乙素对体外兔肠肌呈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抑制子宫。对过敏反应释放LT5引起的血管收缩具有保护作用。 ❻抗菌:秦皮煎剂对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肺炎双球菌、奈氏球菌,甲型链球菌均有抑制作用。 ❼其他:秦皮素、七叶树苷、秦皮乙素(七叶素)及其制剂有明显的止咳、化痰和平喘作用。本品还有镇痛、镇静作用。 ❽毒性:秦皮毒性小。小鼠灌服的LD50七叶树苷为11.5g/kg,秦皮乙素为2.39g/kg。 秦皮qínpí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别名蜡树皮、苦榴皮、梣皮。为木犀科植物苦枥白蜡树Fraxinus rhynchophylla Hance、尖叶白腊树Fraxinus Chinensis Roxb. var. acuminataLingelsh. 或白蜡树Fraxinus Chinensis Roxb.等的树皮。主产于陕西、河北、河南、山西。苦、涩, 寒。入大肠、肝、胆经。清热燥湿, 凉肝明目。治细菌性痢疾、肠炎、白带、慢性气管炎, 煎服: 6 ~ 12 克。治目赤肿痛, 浸汁点眼或煎汁洗眼; 治牛皮癣, 煎水洗。本品所含马栗树皮素、马栗树皮苷和鞣质, 体外试验能抑制痢疾杆菌; 对大鼠实验性关节炎有消炎作用, 并能促进尿酸排泄。此外, 还有止咳、祛痰的功效, 前者又能平喘。 秦皮 秦皮秦皮,又名梣皮。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木犀科植物苦枥白蜡树Fraxinus rhynchophylla Hance、白蜡树F. chinensis Roxb.等数种同属植物的枝皮或干皮。春秋两季剥取枝皮或干皮,晒干。 枝皮呈卷筒状或槽状,长10~60cm,卷筒直径约3cm,厚2~3mm。外表面灰绿色或灰褐色,平坦或稍粗糙,有灰白色地衣斑,并有多数圆点状皮孔及细斜皱纹;内表面淡棕色,平滑。质硬而脆,断面纤维性,易成层状剥离。干皮呈长条状块片,厚3~6mm。外表面灰棕色,具龟裂状沟纹及红棕色圆形或横长的皮孔。断面纤维性较强。枝皮及干皮均气微,味苦。水浸液或乙醇浸液在荧光灯下均显蓝色荧光。主产于东北地区。 本品味苦、涩,性微寒。归肝、胆、大肠经。功能清热燥湿,清肝明目,平喘止咳。主治湿热泻痢、目赤肿痛、睛生疮翳、慢性气管炎、牛皮癣等证。秦皮治痢之功,主要在于“寒能胜热,苦能坚肾,涩能断下。”用治湿热痢疾,常与白头翁、黄连等配伍,如白头翁汤。据临床报道,用单味秦皮治疗菌痢,对体温恢复较快,但在控制腹泻、恢复大便性状方面时间较长。秦皮又为治疗目疾的要药,凡肝经风热郁火所引起的目赤肿痛,风泪不止,或障翳白膜,均可用此清肝明目,如《外台秘要》用秦皮配黄连、苦竹叶煎服,治眼暴肿痛;《近效方》用秦皮水浸取汁滴眼,治赤眼及睛上生疮。秦皮因能清肝经之热,故《儿科撮要》用本品治小儿惊痫发热,配茯苓、甘草、灯芯等煎服。本品具有清热燥湿和敛涩作用,亦为妇女崩、带所常用,如《本草汇言》以本品配当归、丹皮,治疗妇人赤白带下及血崩不止。近人治疗慢性气管炎,用本品(苦枥白蜡树皮)的浸出液作气雾疗法,或用浸膏片内服,其平喘和止咳、祛痰作用较好; 气雾疗法对喘息和哮鸣音的近期控制尤为明显。《神农本草经》秦皮首主“风寒湿痹”,现代研究证实本品有抗炎镇痛作用,用于肌肉风湿痛有显著疗效。煎水外洗可治牛皮癣。秦皮为苦寒沉降之品,脾胃虚寒者禁用。煎服,10~15g,单味可用至30g。 实验研究: 苦枥白蜡树皮含马栗树皮素、马栗树皮甙及鞣质、甘露醇。白蜡树皮含马栗树皮素和秦皮素。 动物实验证明,马栗树皮甙对角叉菜胶、甲醛、右旋糖酐、5-羟色胺及组胺引起的关节炎均有消炎作用,也能抑制棉球肉芽肿的形成。马栗树皮素也能抑制角叉素胶引起的关节炎,但作用较弱。对于组胺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两者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马栗树皮甙还有增加大鼠及兔排泄尿酸的作用。马栗树皮甙与马栗树皮素在体外对福氏、宋氏及史氏痢疾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 苦参 白鲜皮 ☛
秦皮 秦皮达森本品为木犀科植物苦枥白蜡树Fraxinus rhynchophyllaHance、白蜡树Fraxinus chinensis Roxb.或香白蜡树Fraxi-nus Suaveolens W.W.Smith等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枝皮或干皮。春、秋二季剥取,晒干。 味苦、涩,性凉。功能接骨,除骨中之热。主要用于骨折,骨中热,旧疮。本品与针铁矿、多刺绿绒蒿、寒水石等配伍,制成八味秦皮丸,主治骨折,骨髓炎。本品与冰片、熊胆、红花等配伍,制成六味冰片散,主治骨折。本品与镰形棘豆、独一味等配伍,制成四味镰形棘豆汤散,主治创伤热。 ☚ 白杨 小檗皮 ☛ 000232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