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货币秦汉时期通行的货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六国货币,推行秦国的方孔圆形半两钱,开创了中国货币的新纪元。汉继秦制,前期仿秦钱铸汉半两钱。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废半两钱铸五铢钱。自汉而下魏晋六朝至唐武德四年(621年)更行 “开元通宝” 。秦汉货币主要有: 秦代半两 秦代半两比战国秦半两钱轻小,径2.5厘米~2.8厘米,重3克~6克左右,文字高挺稍逊,钱文小篆而渐方。秦代钱的减重现象在秦二世时尤甚。 榆荚半两 汉高祖初年仿秦末的减重半两钱铸像榆荚一样大小的半两钱,人们称其为“榆荚钱”。《史记·平准书》载: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汉初,钱文“半两”,钱径仅1.5厘米~2厘米,重不超过三铢的小半两钱通称“荚钱”。 八铢半两 《汉书·高后纪》载:八铢钱即俗称八铢半两钱。初重八铢,文曰“半两”,为官铸钱,类似秦统一初期的半两钱。汉八铢半两亦有减重现象,今见重八铢以下四铢以上(重4.8克~5.5克)、径2.8厘米~3.2厘米、钱体大而薄、形制较整齐的汉半两钱,均当为汉八铢半两钱。为汉半两钱的最大者。 五分半两 《汉书·高后纪》载:六年(前182年)行五分钱。“半两”钱由十二铢减为二铢四累,即半两的五分之一,故称五分钱。今见钱径1.4厘米~2.2厘米左右、重0.65克~2.5克左右、铸造较规整的汉半两钱大多为吕后铸造的五分钱。多为官铸,亦有盗铸五分钱,易与荚钱混淆。 四铢半两 《汉书·食货志》载:“孝文五年(前175年)为钱益多而轻,乃更铸四铢钱,文曰为半两,除盗铸令,使民放铸。”由于官民皆可铸钱,多有四铢者,今见钱径2.4厘米~2.6厘米,重2.2克~2.8克,大小、重量不一。钱文字体多变,虽为小篆,然笔划方折,已显汉隶风韵。在钱面有竖划、星点、数字等记录范次的现象。 三铢 《汉书·武帝纪》载:“建元元年(前140年)二月行三铢钱,五年罢三铢钱”。面文“三铢”右左读篆书,重如其文,径2.3厘米左右,重约2.1克。有稍具内外廓和无廓2种。三铢钱为法钱,但也有盗铸钱。 有廓半两 《汉书·武帝纪》载:(建元)“五年罢三铢钱,复行半两钱(有廓),元狩五年春三月,罢半两钱。”此钱因“三分十二铢”而文曰“半两”,俗称“三分钱”。此钱均铸有边廓,故又称“有廓半两”,以区别于前代半两。钱穿孔偏小,径2.5厘米,重2.5克左右。 郡国五铢 《汉书·武帝纪》载:“元狩五年(前118年)春三月,罢半两钱行五铢钱。”因元狩五年诏令各郡国铸五铢,故称“郡国五铢”或“元狩五铢”。钱文“五铢”篆书,重如其文,今实测径2.5厘米,重3.5克~4克。面背均有外廓,钱缘毛糙不整,铸钱工艺稍粗然重量较足。后期因盗铸而出现奸铸钱。但“五铢钱体系”自此确立,五铢钱流通739年,为中国铸币史上最长久的钱币,可称为长寿钱。 钟官五铢 《史记·平准书》载:“郡国多奸铸钱,钱而轻,而公卿请令京师铸钟官赤侧,一当五,赋官用非赤侧不得行。”赤侧,《汉书·食货志》作“赤仄”。赤侧钱含铜成分高呈赤色,以此区别于原郡国铸青铜五铢钱。钟官所铸故称“钟官五铢”。钱面加周廓,廓高字低,钱肉更低,钱之边缘皆错,面背外廓磨后与边缘浑为一色,显赤光亮与未磨及的钱肉与钱文所呈现的暗红有显著不同,人们把钱廓与缘显赤色光亮的五铢钱称为“赤侧五铢”或“赤仄五铢”。赤侧五铢虽铸工精,重量足但一当郡国五铢5个,显然不合理,因此商贾百姓或抵制不用或设私炉铸牟利,故行2年即罢。 三官五铢 《汉书·食货志》记载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统一币制,“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今天下非三官不得行,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输入其铜三官”。汉武帝将铸币权由地方收归中央,由掌管上林苑的水衡都尉属官钟官、技巧、辨铜分别负责铸造、制苑、辨铜等。自此以后至西汉末年平帝元始年间,“成钱二百八十亿万余”。 建武五铢 《汉书·光武纪》载建武十六年(40年)“是岁始行五铢钱”。今有传世的十七年(41年)五铢钱铜范母和出土的建武五铢钱。钱径一般为2.5厘米,重3.4克~3.5克,外廓较窄,“五”字交笔弯曲,“金”字头大,四点较长,“朱”字头圆折。 四出五铢 灵帝“中平三年(186年)铸四出文钱”。钱背由穿角伸出口道斜纹直抵边廓,形成 状,故称“四出五铢”。铜色黄白,径2.5厘米~2.6厘米,重3.3克~3.6克,外廓较宽,常有砂眼。“四决五铢”亦为此时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