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秦汉船舶技术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秦汉船舶技术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漕运体制与水军体制,发展了用途不同、类型多样的船舰,其中以用于军事目的战船最能代表当时造船业的技术水平。汉代水军的船队十分庞大,不仅一次战役能出动战船二千余艘,水军20万人,分属于“楼船将军”、“横海将军”、“戈船将军”、“下漱将军”等统领,而且船型各异,有在舰队最前列的先锋船——“先登”;有富于攻击力的狭长战船——“蒙冲”;有轻快如奔马的快船——“赤马”;有上下都有双层板的重武装船——“槛”;有多层高大的运兵船——“楼船”,其二层的,第二层舱室叫做“庐”;其三层的,第三层的舱室叫做“飞庐”;其四层的,第四层的舱室叫做“爵室”,甚至还有高十层的楼船。汉代楼船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造船技术初步成熟的标志。1974年广州发掘出秦汉造船工场遗址,是当时船舶建造规模宏大和技术先进的证明。它有三个平行排列的造船台,船台与滑道相结合,由滑板、枕木和木墩组成。枕木用以扩大受压面积,以免造成船台局部下沉,滑板为滑行通道,供船只下水时使用,木墩高约一米,用于支撑船体,以便在船底进行钻孔、打钉、捻缝等作业。根据船台两滑板中心间距分析,该工场能造出3.6至8.4米宽的船只。在遗址还出土了一批当时造船所使用的工具,其中有铁锛、平刃铁凿、凹字形铁挣凿(船板捻缝的专用工具)、方形和圆形铁钉、木垂球(供造船时取垂直用的吊线工具)、划线铅块(锯切木料时划线用)等。遗址出土的木料加工件,表面光滑,梭线分明,并有榫槽,加工质量很高,充分反映出船场的整体布局合理,生产设施完善,生产工具性能优良。秦汉船舶技术的进步还表现在橹、舵和布帆的发明和应用。舵约产生于两汉之际,1956年广州近郊东汉墓中出土的陶船明器,船尾有舵,它比近代的舵稍长,装置情况也有所不同,是一种早期的船尾舵,还保留着从梢发展变化而来的迹象。但舵的使用,增强了操纵航向的灵活性,为提高航速创造了条件,是船舶技术的一项重大革新。橹和帆之名,首见于东汉刘熙《释名》。“在旁曰橹,橹,膂也。用膂力然后舟行也。”橹是比桨效率高的推进工具,桨只有向后拨水时才作实功,而橹在整个运动过程中都作实功,所谓“一橹三桨”,说的正是这种情形。“随风张幔曰帆,帆,汎也,使舟疾汎汎然也”,就是指的风帆,这是东汉时利用风力解决船舶动力的重大发明。此外,根据汉代出土的船舶模型的外形,当时的船体设计,已考虑到如何减少水流阻力的问题。总之,中国古代船舶技术在秦汉时期已趋于齐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