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秦城遗址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秦城遗址战国时期遗址。位于宝坻县辛务屯村南250米处。城平面呈不规则四边形,东墙长658米,西墙长474米,南墙长820米,北墙长910米,面积约50万平方米。城墙皆为夯筑,残高4~5米,宽14~20米,夯层厚0.1~0.2米,夯窝直径0.1~0.2米,四面设门,门口两侧墙上有建筑,门口外有类似瓮城的曲壁。1989、1990年两次进行考古试掘。发掘面积约1000平方米,清理了东、北两座城门口,对城墙结构进行解剖,发现土坑墓8座,瓮棺葬47座、夯土基址3处。出土大量绳纹板瓦,筒瓦和饕餮纹、云山纹、虎纹、双鹿纹等半瓦当,陶器有夹云母红陶釜、泥质灰陶盆,瓮、罐、豆、甑、钵等。发现一颗铜质桥形纽“长启”私章。有一颗石印模,方形,边长2厘米,田字格,两面阴刻小篆“范阳丞印”、“泉州丞印”,反文,具秦印特征。按《水经注》记载方位,此城为战国右北平郡郡治。该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秦城遗址在广西兴安县城西南20公里。相传秦戍五岭时修筑。现存城垣为明代(1638)修,关门清代(1851)重建,处于狮子、凤凰两山之间,在湘水之南,融漓二水之间。城门用巨石垒筑,关隘严峻,形势险要,素有“北雪南雨飞不过”之称。在兴安县城西20公里处,北起马家渡,南到灵渠口,共有土筑小城5座,统称为“秦城”,或“五城”、“汉城”。在七里汙村南俗称“五城”的西北角台地上露出夯土地基、柱础石和夯土墙等建筑遗迹,建筑方法与秦汉时期中原的相同。出土有绳纹板瓦、筒瓦、瓦当、花纹铺地砖、长方形砖、陶水管等建筑材料和瓮、罐、釜、盆、钵等陶器,还有铁器和青瓷器的碎片,遗址年代为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