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梦游天姥吟留别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七古。唐李白作。诗人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作于在朝廷受权贵排斥,被赐金放还之后。诗歌通过对梦境的刻画,描绘想象中天姥山奇丽明媚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光明理想的追求和对权贵的愤慨与蔑视。意境雄伟,形象缤纷多采,想象奇特壮丽,气概昂扬振奋。 ☚ 早发白帝城 静夜思 ☛ 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唐诗篇名。七古。李白作。见《李太白全集》卷一五。题一作《别东鲁诸公》。约天宝五年(746)将离东鲁南游越中时所作。天姥,山名,在今浙江省新昌县南部。诗分三段。首段由对神仙世界的半信半疑引出天姥山,交待入梦缘由。次段为该诗主体,描绘梦游历险之情状,展现瑰丽变幻之奇景,其中既融铸诗人过去所游名山大川之印象,又烙有作者天宝初长安宫廷生活的迹印。末段抒写梦醒后之感慨,点出否定黑暗的现实世界,追求理想的自由生活之题旨。全诗已写梦境,又入仙境,可谓奇而又奇,幻而又幻,迷离惝恍,变化莫测,富有浪漫主义特色,且从心所欲不逾矩,章法谨严。《唐宋诗醇》卷六评曰:“此篇夭矫离奇、不可方物,然因语而梦,因梦而悟,因悟而别,节次相生,丝毫不乱。”沈德潜亦云:“托言梦游,穷形尽相,以极洞天之奇幻,……诗境虽奇,脉理极细。”(《唐诗别裁》卷六)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直抒胸臆,直发议论,唱出蔑视权贵、向往自由的心声,为具有鲜明的李白个性特征之名句。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 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 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着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 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 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 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 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 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首诗的题目,除了本诗之外,还有《别东鲁诸公》、《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等别称,是李诗中最具代表性的名作之一。本诗的艺术是精湛的,思想却比较复杂。 李白为何要写这首诗呢? 大家知道,李白原是一位有极高抱负的人。天宝元年(742)李白经友人推荐,为唐玄宗征召入京,原认为自己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宏伟政治理想可以得到实现了。可是,玄宗只任命他一个“翰林供奉”的侍从官,是一个“光伴君旁”的闲官,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干。但他却因此而亲见了封建最高统治者的昏庸与腐败。他生性傲世,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招致谗毁,结果不到三年,玄宗就以“赐金放还”为名,将他逐出京城。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原先的政治理想,怀着极度悲愤之情离开了长安,浪迹天涯。天宝四载秋,当他离鲁赴越中(浙江)之时,写了这首诗赠给东鲁(即山东南部)诸友人,以排遣内心的悲愤之情。 这是一首抒情诗,借寄游仙体,运用浪漫手法,通过“梦游天姥”,表现了弃绝尘俗、追求自由的思想;当然,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山水名胜和神仙世界的向往,其内容的确比较复杂。 “天姥”,在今浙江新昌县东南与天台县西北间的一座名山。传说,登上此山能听到仙人天姥歌唱的声音,山因此得名:天姥岑。 “吟”,是一种诗体名,即乐府歌行体中之一种。据明人谢榛《四溟诗话》引《文式》曰:“悲如蛩螀(qiong jiang穷浆)”曰‘吟’,读之使人思怨。”
古诗,不像近体诗那样注重格律,而是比较自由的,但也不是随意乱写。它的传统特征是:以韵脚的转换来体现诗义的转变和诗境的转移。因此,我们就根据韵脚的转换来划分章节与层次。 全诗可分如下三大段,即:梦前、梦游、梦后。 第一段(开头至“东南倾”):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此诗写于作者离鲁赴越之际,故以海上仙山起兴,并用以仙女天姥命名的名山 “天姥岑” 作陪衬。因为李白知道,神仙世界虽好,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倒不如名山大川的胜地可供实地游赏。所以,在海客 (指航海之人)侈谈神山之后,立即举出越人 (指浙江一带的人) 所说的天姥来得现实。这里的瀛洲,即传说中东海三仙山 (蓬莱、方丈、瀛州) 之一,是在大海中“微茫难求” 的。而天姥山尽管高入云霄,因云霞明灭而时隐时现,却实有其地,可供人遨游,也将会有 “成仙” 之趣。这样一说,令人顿生遨游天姥之念。下边四句即转入专写天姥山的胜景——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诗之第一句,写其高,兼状雄阔。“向天横”,是一个奇崛之辞,是李白神来之笔,把天姥狂肆的个性写了出来。 诗之第二句,是为了加深印象的“补笔”,连用“五岳”、“赤城”等名山作陪衬,作补充。赤城,是天台山的门户,离天姥不远,所以用“势拔”,以显夸张之意。 这样写,作者还嫌不足,不够气派,故在下边两句,以写天台山与天姥山作映衬,“天台四万八千丈”,虽已很高,但比之天姥还矮了一截,俨然像要倾倒在它的脚下一般。诗人就这样地用了夸张、烘托手法,极写了天姥山的雄伟气势,令人不禁神驰心往,于是,引出了“梦游”之念。 第二段(“我欲因之”至“烟霞”):
这一大段有五层意思—— 第一层:入梦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这是诗人写入梦的前六句诗。头一句,承上启下,既写了梦之所由,又写了梦之所向。接着三句,用“一夜飞渡”和“明月照送”,表现诗人对于游天姥山的急切而兴奋的轻快心态。后边两句,诗人用“渌水”和“猿啼”,写出当年谢灵运的留宿处——即唐时的剡溪,仍然是一派非凡气象。 在此补释几个词语—— 吴越,吴、越两地相邻,连类而及,实指越,是偏义复义。 镜湖,今绍兴一个胜地,即鉴湖,因波平如镜而得名,又名庆湖。 剡溪,剡,读shàn,即曹娥江之上游,古剡溪位于浙江嵊县三界南至新昌县境内。 谢公,即南朝诗人谢灵运,当年他游天姥山时曾于剡剡溪投宿。谢灵运曾在自己的《登临海峤》一诗写道:“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 第二层:登山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平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这里的谢公屐(jī),指谢灵运特制的登山木鞋,鞋底装有活动的锯齿,上山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见《宋书·谢灵运传》) 天鸡,据《述异记》云:“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之鸡皆随之鸣。” 这段文字是写“登山之奇观”。诗人穿着“谢公屐”攀登天姥,是沿着前人之径,直攀至半山腰(即“半壁”),还未抵峰顶,即可见“海日之光”,可闻“天鸡之鸣”,可以想见天姥的高峻和神奇;至于天姥山路的“千岩万转”,更使人感到峻险奇伟。这怎么不令人陶醉,乐而忘返呢?诗人迷恋于奇花异石,却不知天色已晚了。 这是梦中登山的情状,是“梦游”中最恬静安适的一段描写。下边即写山中夜景—— 第三层:夜景 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这里的咆,是怒吼;吟,是长鸣。殷,读yǐn隐,形容声音宏大,有如雷鸣。 对于“熊咆龙吟”,有二说,一说意谓岩泉发出巨大声响,有如熊咆龙吟;一说实写熊咆龙吟,两说可通。 这里是写天姥夜景的,但前后两句气氛大不相同。为什么呢?这是诗人有意为之,造出变化,不使感到平衍。 前两句使人听到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像雷鸣般的巨响,震撼着岩泉;并使密林战慄,使层巅(即重迭的山岭)震惊。从而令人感到身置高危之地,不免阴森逼人,但也显出天姥之奇险。 后两句,举目远瞻,却依然一派舒缓气氛:天空盖着带雨的青云(即黑云),远处是一泓摇荡生烟的海水,一片迷茫缥缈气象。 这种有起有伏的描写,固然为使诗歌有变化、有光彩,同时也为下边仙境的描绘作了铺垫。 第四层:仙境 这段文字较长,有十句——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这些文字主要是描绘洞天仙境。诗人先用“列缺”二句写这时正是雷雨交加,大雨即至的惊心动魄情景。列缺,即闪电;霹雳,即雷声。这是洞天仙境出现前的描写,以便衬出仙境幻现的出奇色彩。你听,在“訇(hōng轰)然”一声巨响过后,“洞天石扉中开”,仙境立即呈现于眼前。 诗歌以六句的篇幅从以下三个方面细加描绘—— 先以“青冥”二句,描绘洞天内的建筑陈设: 浩荡的青冥(即天空),深邃而不见边际,光芒万丈,奇异璀璨的住处,金碧辉煌的楼台,珍奇的陈设,令人眩目。金银台,指神仙居住之地。郭璞《游仙诗》云:“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再以“霓为衣”二句,写了众仙的衣着行止: 这些大仙们穿的是虹霓做成的衣服,乘着长风,纷纷从上空的云朵中翩然下来,令人神往。云之君,云神。此泛指从云中下来的众仙。 又以“虎鼓瑟”二句,写了鸟兽吹打拉车的热闹场面。鸾,传说中的一种神鸟。回车,即拉车。列如麻,极言众多。 这些描写,既富丽堂皇,又雍雍静穆,有色有声,历历如画。这是诗人长远以来所憧憬的景象,现在一旦实现了,这是多么令人快慰的梦境呵! 然而,好景难驻,幻境很快破灭了。 第五层:惊梦 在这层中,诗人写了由梦境而惊醒,回到了现实的人间——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悸,心惊;怳,同“恍”,猛然觉醒的样子。长嗟,深深地叹息。枕席,借指现实的尘俗生活。向来,即前一晌,指梦境中。烟霞,指梦境中的恍惚奇景。 这四句诗道出诗人在梦境破灭之后的烦闷惆怅心情。前二句,紧接上文蝉联而下,“列仙如麻”的仙境还未在眼前消逝时,自己却已惊醒了过来,魂悸心动,不断叹息。 后二句是说,一旦从梦中醒来后,留下的只是终身陪伴着自己的枕席之类的现实生活,而那美好的梦中仙境,已失却于渺茫的烟霞之中。 这第二大段的诗句,写了上述的五层意思,乍看,似乎飘忽无着,实则层次清晰,有本有末,循序推进,耳闻目睹,历历如绘。吟诵时,如大气包裹,一气呵成,不让人喘息;玩味时,又感结构严谨,丝联缝合,无懈可击。 第三段(“世间行乐”至“不得开心颜”):
这一大段,主要写这样两层意思,即—— 第一层:现实总结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这是诗人对自己的阅历,进行总结后得出的道理。这似乎是一种消极情绪的流露,然则,这都是现实给予的教训。自古以来,行乐难常,一切荣华富贵,都如东流之水,一去不复返。其实,这正是诗人的一种人生体悟,是哲理的升华。 第二层:径直言志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第一句是照应诗题“留别”的,同时,也是让人注意下文的主题的提示。 在诗人看来,天地无穷,万事不过游仙梦幻,还不如骑上白鹿去寻仙访道。但在慨叹造物无情之际,诗人又不肯屈于豪门权贵,不甘于低眉哈腰地辱身降志,于是,从心地里喷发出满腔的激愤:“怎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是全诗点题之句,也是诗人感情的凝聚点。所谓“卒章显志”,这里所显示的正是诗人不取悦于人、不苟合于俗的傲世之志!
这首歌行体的古诗,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就都是很突出的。举其大者而言: 一、闪耀理想之火,回响反抗之声 李白在受到政治上的打击之后,他以大无畏气慨,勇敢地、坚决地与上层统治者决裂。他那“怎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响亮呼喊,正代表了当时进步士林的心声和愿望;他那豪放俊逸的品格,也正是进步知识分子思想品格的集中和概括。 李白的愤世嫉俗、返归自然的思想,通过游仙形式加以表达,不能简单地斥之为“消极面”。宇宙无限,人生暂短,人事无常,是客观存在。他把“洞天仙境”视为极乐世界,梦寐以求的自由王国。诗人是以极端兴奋的心情,用十分绚丽的笔触来加以描绘的。这个仙界奇景正反衬着黑暗丑恶的现实社会,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二、浪漫精神,美妙意境,奇特想象 诗人在这篇梦游诗中,采取超现实的形式来表达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所以,他运用了众多的艺术手法,对自己的情志加以体现。其中最基本的途径是多方面地借用奇特的夸张方法和色彩缤纷的想象,让自己诗歌成为摇曳多姿的艺术品。夜色苍茫,皎月临照,碧波涟漪,呈现着镜湖的迷人的秀美;登攀天梯,苍浪托日,天鸡啼晓,显出天姥的动魄的壮美;暮色迷茫,青云盖天,闪电惊雷,足见其境的惊魂的森凛;飞阁流金,楼台喷彩,列仙降游,更让人感到目眩神摇。总之,每幅画面都有规定的意境和多种色彩以及鲜明的形象。这样,诗歌就富有美学意义和感人力量。 三、熔诗骚、汉赋、骈文、乐府和近体诗于一炉 李白这篇“吟留别”,是诗艺的“大杂烩”,也是声学上的交响乐。它既用了四言的《诗经》和古风,以及乐府歌行的体制,又杂用了屈骚的句法和汉赋的铺陈,还不时缀有骈文及近体诗重用典、讲对仗的特点。它又善于汲取民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句型上,以七言为主,错以长短句型,参差多变,浑然一体,忽刚忽柔,或纵或收,在波澜起伏中,呈现了一种“逸兴壮思”的豪放气慨。 《梦游天姥吟留别》《梦游天姥吟留别》
诗歌篇名。唐李白作。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敕编《唐宋诗醇》:“七言歌行,本出楚《骚》乐府。至于太白,然后穷极笔力,优入圣域。昔人谓其‘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咏之使人飘扬欲仙’。而尤推其《天姥吟》、《远别离》等篇,以为虽子美不能道。盖其才横绝一世,故兴会标举,非学可及,正不必执此谓子美不能及也。此篇夭矫离奇,不可方物,然因语而梦,因梦而悟,因悟而别,节次相生,丝毫不乱,若中间梦境迷离,不过词意伟怪耳。胡应麟以为‘无首无尾,窈冥昏默’,是真不可以说梦也。特谓非其才力,学之立见颠踣,则诚然耳。”清王琦《李太白全集》:“范德机云:‘梦吴越’以下,梦之源也。以次诸节,梦之波澜也。其间显而晦,晦而显,至‘失向来之烟霞’,梦极而与人接矣。非太白之胸次、笔力,亦不能发此。‘枕席’、‘烟霞’二句最有力,结语平衍,亦文势当如此。”今人詹锳说:“陈沆《诗比兴笺》云:此篇昔人皆不论,一若无可疑议者。……盖此篇即屈子《远游》之旨,亦即太白《梁甫吟》‘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之旨也。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首言求仙难必,遇主或易,故‘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言欲乘风而至君门也。‘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以下言金銮召见,置身云霄,醉草殿廷,侍从亲近也。‘忽魂悸以魄动’以下言一旦被放,君门万里,故云‘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也。‘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云云,所谓‘平生不识高将军,手汗吾足乃敢嗔’也。题曰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什。按:陈氏说亦间有是处,但以留别二字为寄去国离都之思,则左矣。仇注杜集《春日忆李白》诗下,引顾宸曰:天宝五载春,公归长安,白被放浪游,再入吴。按杜甫之去鲁在天宝五载秋,已见前,其归至长安似应在本年冬季。至白别东鲁诸公再游吴越,亦在是时,翌年春则已达会稽,故杜甫有诗怀之也。”(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引)今人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作者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今人安旗等《李诗咀华》:“《梦游天姥吟留别》不是山水诗,不是游仙诗,不是留别诗,也不是追求什么光明世界,而是用比兴言志的方法借梦游天姥山作为手段,反映李白二入长安的经历,用以抒发他心中愤懑,从而揭露和批判天宝年间的朝政。”此诗作于天宝四载(745)李白由东鲁南游吴越之时,题一作《别东鲁诸公》。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游,描画了梦境中惊险奇丽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山水名区的热烈向往,反映了诗人鄙弃尘俗、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和飘逸洒脱的个性。“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便是这种思想和个性的直接披露。主要艺术特色:一、构思新奇。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抒发对天姥山的向往,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恨;为惜别而赋诗,却写访游名山,以明自己目前和今后的战斗意志,别开生面。二、想象丰富。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描绘出一幅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奇瑰恍惚、缤纷多彩的艺术境界,寄托着强烈的主观情感,引人入胜,耐人深思。三、句式参差,音节浏亮。参用《楚辞》句法,格式错综自由,造成波澜起伏、收纵自如的气势,充分表达了诗人自由奔放的思想感情。 梦游天姥吟留别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4。 天台四万八千丈5,对此欲倒东南倾6。 我欲因之梦吴越7,一夜飞度镜湖月8。 湖月照我影,送我到剡溪9。 谢公宿处今尚在10,绿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11,身登青云梯12。 半壁见海日13,空中闻天鸡14。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15。 熊咆龙吟殷岩泉16,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17。 列缺霹雳18,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19,訇然中开20。 青冥浩荡不见底21, 日月照耀金银台22。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23。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24。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25。 惟觉时之枕席26,失向来之烟霞27。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28,须行即骑 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29,使我不得开心颜! 【释】 1.诗题一作《梦游天姥别东鲁诸公》,是天宝初年李白将由东鲁游吴越时所作。天姥:山名,在今浙江嵊县东。 2. 瀛洲:东海中神山名。 3. 信:诚然。求:访求。 4. 拔:超出。赤城: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 5.天台: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天姥山东南。 6.“对此”句:是说天台山虽高,但与天姥相对,仍显得低倾。以上第一段,越人介绍天姥山的险峻。 7. 之:指前面越人的话。 8. 镜湖:在今浙江绍兴南。 9. 剡溪:水名,在今浙江嵊县南。 10. 谢公:宋代诗人谢灵运,他常在会稽一带游历。《登临海峤初发疆中作》:“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 11. 谢公屐:谢灵运游山时,所穿的一种特制木鞋,上山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 12.青云梯:指高入青云的山路。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 13.半壁:半山腰。 14.“空中”句:是说天已明。天鸡:《述异记》下:“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之鸡皆随之鸣。” 15.暝:指天色已晚。 16.“熊咆”二句:熊咆龙吟之声,充满层岩林泉,使人登此惊慌战栗。17.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18.列缺:闪电。霹雳:雷。 19.洞天:神仙居处。 20.訇 (音hong):大声。 21.青冥:远空。 22.“日月”句:写洞中别有天地胜景。 23.云之君:云神。 24.以上第二段。叙述梦境。 25.恍:恍惚迷乱。 26.觉:醒。 27.向来:旧来,指刚才的梦境。 28.白鹿:神仙所骑。卫叔卿、王子乔都有骑白鹿事。 29.摧眉:低颜的意思。事:服侍。 【译】 海外来客向我谈起那神仙居住的瀛洲, 仙山虚无飘渺、烟涛微茫,实在难求。 越人每每与我谈起天姥山, 天姥山云霞变幻,气象万千,当可寻见。 它逶逶迤迤,直连霄汉, 它的气势超越了五岳,将雄伟的赤城 遮掩。 那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山, 面对天姥,倾倒于东南。 因此,我的梦魂呵,神游吴越, 一夜之间,已经飞渡镜湖明月。 湖月映照着我的身影, 一直把我送到剡溪清波, 当年谢灵运住宿之处依稀尚在, 绿水荡漾,传来声声猿啼。 我也穿上谢公的登山屐, 身体,已登上青云石梯。 半山里欣赏海日冉冉升起, 空中传来几声天鸡鸣啼。 一面面奇峰怪岩兀立, 一条条道路曲折神奇。 不觉间,天色已然昏暗, 我却斜倚岩石,在丛丛花树中痴迷。 忽听得熊咆哮在山岩, 龙长吟在深渊。 密密的深林为之抖栗, 层层的山峦为之震颤。 云雨黑压压地漫卷, 水面波动,升起冉冉轻烟。 雷鸣电闪,崩溃了巨大的山峦, 一座石门轰然而开, 现出神府洞天。 这是另一个宇宙, 有着无际无垠的青天。 日月的光辉,照耀着 神仙的洞府——金银台。 风儿是仙人的神马, 仙人们,一个个自云中而下。 虎鼓着宝瑟呵,鸾凤驾着车, 仙人们排列得密密麻麻。 我的神魂呵,忽然若有所思, 恍然惊起,不禁失声叹息。 突然间失去了刚才的烟霞仙景, 身边只有睡眠的枕席。 人世间的行乐也是同样道理, 古往今来万物万事,都如水东流去。 此一别,我也不知何时而返, 暂且把白鹿放在青山崖间, 很快我就要骑着鹿儿寻访名山。 我怎能低眉折腰侍奉权贵, 使我不能舒心展颜。 【评】 此诗作于玄宗天宝五载(746),诗题一作《别东鲁诸公》。时李白自二入长安被赐金还山后,在东鲁遁入方外,政治理想的失败使他堕入醉乡,至天宝五载李白在一场大病愈后,离鲁赴越,行前写此诗以告别友人。清人陈沆说:“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恍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诗比兴笺》)。极是。诗中也始终交错着李白出世与入世的矛盾,起首四句便以“信难求”否定了仙界一般的帝王政治,而以“或可睹”,引发了对漫游天姥的神往。以后,仙境在美妙的自然景物中再次出现,诗人却再次以“魂悸”“魄动”予以了否定。结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对上述矛盾心境的归结、解脱,将李白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给予了最艺术的表现,遂成千古绝唱。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 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粟深林兮惊层颠。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此诗作于玄宗天宝四年(744),也即作者为权贵排挤被放出京后的一年。诗人告别朋友,将由东鲁南游越中,行前留上了这篇不朽的名作,所以此诗又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李白一生好游名山,故多游名山之作。而李白所游之名山多为道教圣地,游山是为了寻神访仙,如“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初下荆门》),又“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侍御虚舟》)。道教神仙十洲三岛、洞天福地本为幻境,故只能梦游神游,此诗即是。 “海客谈瀛洲”以下八句为全诗第一部分,是对天姥山形势的描绘。“海客谈瀛洲”两句出典《史记·封禅书》。瀛洲为传说中海上三仙山之一,也是后来道教十洲之一。但“山在虚无飘渺间”,且寻之者也“终莫能至”;而“越人语无姥,云霞明灭可睹”。故托物寄情,姑以梦游天姥为神游瀛洲。梦游虚幻之境,则是虚而又虚,幻而又幻。五岳、赤城、天台皆是作为天姥山的烘托和陪衬,极言天姥山形势之高峻。其形势“连天向天横”,自然接近天门,诗人便藉此驾驭着幻想的翅膀纵意遨游、直凌霄汉,去追踪那天门里的绝对自由。 “我欲因之梦吴越”以下至“仙之人兮列如麻”为全诗的第二部分,具体描写诗人的梦境和幻境。“湖月照我影”以下六句,字里行间洋溢着今昔之感。诗人曾被露过“自爱名山入剡中”,是有所追求的。谢灵运也有”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登临海峤初发疆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的诗句,当然也是有所追求的。可惜谢公并没有找到不死之药,是否见到了洞天羽客也未可知。其宿处犹在,但人已化去。悠悠碧水、阵阵猿啼,更增加了物是人非的凄清之感。然而诗人仍就固执地穿上谢公履去继续寻觅,追求他的理想所在,诗人果然视听到奇峰绝壑,熊咆龙吟。至此是梦游的第一个层次——梦境。经过“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的过渡,便幻入了梦游的第二个层次,也是诗人始终执着地追求的所在——仙境。置身于“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的朦胧神秘的氛围之中,是很容易产生海市蜃楼的幻觉的,诗人巧妙地利用这一烟云障目之法把自己和读者带入了仙山琼阁之中。”列缺霹雳,邱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四言四句,惊心动魄,使人眼前幻现出瀛洲仙境:日月照临,金银宫殿,云神著虹御风,冷然而下,虎奏鸾驾,仙人如麻。眼前迷奇之景,令人眼花缭乱。《史记·封禅书》谈到海上仙山瀛洲时说“黄金银为宫阙”,并说“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十洲记》说仙人居住的昆仑山有金筑的城和金台,郭璞《游仙诗》说: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李白《游泰山》诗也说“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银台”。诗至此,便到达了梦幻中的最高点。 “忽魂悸以魄动”以下为全诗的第三部分,写诗人以梦幻的高峰跌入现实的低谷的嗟叹和不平。诗人不可能长期把握住这种幻境,“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游泰山》)。当诗人从虚幻的“烟霞”中回到现实的“枕席”旁时,不由发出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感叹,它表现出诗人追求的是超越现实的永恒;而“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又流露出诗人入世出世的矛盾,白鹿为出脱尘俗的仙人所乘,桓谭《仙赋》云:“观仓川而升天门,驰白鹿而从麒麟”,《神仙传》云: “鲁女生者,饵术绝俗,入华山。后故人逢女生,乘白鹿,从玉女数十人”,梁庾肩吾 《道馆诗》云: “仙人白鹿上,隐士潜溪边”,《乐府诗集》云: “王子乔骑白鹿云中遨”,李白 《游泰山》诗云: “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然而对李白来说,这白鹿也仅仅是 “须行即骑”,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便是 “须行即骑” 的注脚,也可见李白南游越中,依然抱着 “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的志向,但思前虑后,这种志向也不免常常发生动摇,“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两句传达的便是这一消息。因此也可看出诗人梦游的真意在于追求超越现实的绝对自由。 诗人极力铺张幻境的瑰伟奇绝、自由自在,是为了宣泄对污浊险恶、不得自由的现实的愤懑不平,表现了诗人对绝对自由的渴望,然而仙境的虚幻、短暂、消逝又常常困扰着诗人,在对虚幻、短暂、消逝的慨叹之中,又包含着诗人对超越现实的永恒的苦苦追求。而追求探索永恒和绝对自由就构成了李白道教神仙诗作的主旋律。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①。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②。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③。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④。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⑤。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⑥。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⑦。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⑧。半壁见海日⑨,空中闻天鸡⑩。千岩万转路不定(11),迷花倚石忽已暝(12)。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13)。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14)。列缺霹雳,丘峦崩摧(15)。洞天石扉,訇然中开(16)。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17)。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18)。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19)。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20)。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21)。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22)。别君去兮何时还(23)?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2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25)! 【解题】 诗题一作《别东鲁诸公》。约作于天宝五载(746),时李白结束梁、宋、齐、鲁的漫游,告别东鲁友人,拟再游吴越。天姥(mu):山名,唐代属剡县,今属浙江新昌县,在县南部,主峰拨云尖海拔817米,孤峭突起,仰望如在天表。诗中首段以瀛洲难求反衬天姥可睹,并竭力形容天姥之雄伟,因向往而入梦。次段叙梦境,由显而晦,由晦而显,迷离惝恍,今人多谓象征诗人天宝初供奉翰林时期朝中诱人而可怖之景象。末段点明主旨,由梦游推见世事皆虚幻,以向往自由作结。全诗杂用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九言及骚体,信手写来,笔随兴至。幻想奇妙,情怀高旷。“诗境虽奇,脉理极细”(沈德潜《唐诗别裁》)。末二句生动写出诗人之傲岸性格与对自由之向往,为后人所激赏。 【注释】 ①海客:往来海上之人。瀛洲:传说中海上三仙山之一。微茫:隐约渺茫,景象模糊。 一作“漫”。 信:真正,实在。 ②越:今浙江绍兴一带。天姥山在唐属越州。语:一作“道”。云霞:一作“云霓”。明灭:时隐时现,忽明忽暗。或可:一作“安可”。 ③二句极力形容天姥山高大。意谓天姥山高连天而又随着天横铺绵延开去,其势超出五岳而盖过赤城山。按天姥山横亘于今新(昌)天(台)公路周围,除主峰拨云尖外,尚有细尖、大尖等峰。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赤城: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天台山南,因土色皆赤,状似云霞,望之似雉堞,故名。④二句意谓天台虽有四(一)万八千丈高,但也只能拜倒在它的东南。天台:山名,主峰华顶,在今浙江天台县城东北。四万八千丈:《云笈七签》谓天台山高一万八千丈。倾:倾倒,拜倒。以上都是“越人语天姥”之辞。⑤二句意谓我想按照越人之语而梦游越地,一天夜间在月光下飞过了镜湖。吴越:复词偏义,此处指越地,今浙江绍兴一带。镜湖:在今浙江绍兴市会稽山麓,又名鉴湖、长湖、庆湖,今惟城西南尚有一段较宽河道被称为鉴湖,此外,只残存几个小湖。⑥剡(shan)溪:在今浙江嵊县南,即曹娥江上游诸水,古通称剡溪。⑦谢公:指南朝宋代诗人谢灵运,他曾在剡中住宿,游天姥山,其《登临海峤》诗云:“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高高入云霓,还期那可寻。”渌水:清水。 ⑧著(zhuo):同“着”,穿。一作“穿”。谢公屐(ji):谢灵运游山特制的木屐,底下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其前齿,下山时去其后齿,以保持身体平衡,减省脚力(见《南史·谢灵运传》)。青云梯,形容山岭石级高峻人云,如登上天之梯。《文选》卷二二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诗:“共登青云梯。”刘良注:“仙者因云而升,故曰云梯。” ⑨此句谓在半山腰就能看到太阳从海面升起。⑩天鸡:《述异记》:“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之鸡皆随之鸣。”(11)路不定:山路曲折。(12)此句谓正迷恋花草,倚依山石时,天色突然暗了下来。(13)二句意谓龙吟熊吼声震山岩泉水,使深林战慄,高山惊惧。咆:咆哮,猛兽吼叫。殷(yin):震动。慄:战慄,恐惧。层巅:重叠的山峰。(14)澹(dan)澹:水流动貌。 (15)列缺:闪电。霹雳:雷声。丘峦:小山峰。崩摧:震裂。(16)洞天:道教称神仙所居洞府,意谓洞中别有天地。石扉(fei):一作“石扇”,石门。訇(hong)然:巨响声。中:一作“而”。(17)青冥:青色的天空。浩荡:一作“濛鸿”,广阔浩大貌。金银台:神仙所居的黄金白银宫阙。(18)云之君:云神。屈原《九歌》有《云中君》篇。(19)鼓瑟:弹奏弦乐器。鸾回车:神鸟驾车而回。列如麻:形容众多。(20)魂悸(ji):心惊跳。恍(huang):心神不定貌。长嗟:长叹。(21)二句意谓醒来时只剩下眼前的枕席,失去了刚才梦中的景物。向来:刚才。烟霞:指梦中所见景象。(22)二句意谓自古以来万事万物都像东流水那样一去不还,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如此。亦如此:一作“皆如是”。(23)君:指东鲁的友人们。(24)二句意谓姑且在青山中养着白鹿,准备随时骑着去游访名山。白鹿:传说仙人常乘白鹿。须:待。(25)摧眉折腰:低头弯腰,卑躬貌。事:侍奉。 梦游天姥吟留别 题解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②。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③。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④。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⑤。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⑥。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⑦。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⑧。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⑨。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⑩。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⑪。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⑫。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⑬。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⑭。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⑮。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⑯。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⑰。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⑱。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⑲。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注释 ①天姥:山在今浙江省新昌县东。吟:诗体名,歌行体的一种。 ②海客:来自海外的客人。瀛洲:传说中的神山名,在东海上。微茫:模糊不清貌。 ③云霓:一作云霞。明灭:时隐时现。 ④拔:超。掩:盖过。赤城:即赤城山,为天台山南门,因土色皆赤,状似云霞,望之似城堞而得名。 ⑤天台:山名,在浙江省天台县东北。此:指天姥山。东南倾:向东南倾倒。 ⑥因之:因越人的谈话。吴越:偏指越,偏义复词。 ⑦剡溪:即曹娥江上的上游。在今浙江嵊县。溪水清冽,山川清丽。 ⑧谢公处:谢灵运游天姥,曾在剡溪投宿。 ⑨谢公屐:谢灵运所特制的登山木鞋,鞋底装有活动的屐齿。上山去前齿,下山去后齿。青云梯:高峻入云的山路。 ⑩天鸡:《述异记》: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之鸡皆随之鸣。 ⑪殷:形容声音宏大。层巅:一层比一层高的山峰。 ⑫列缺:闪电。霹雳:雷声。 ⑬洞天:道家称神仙所居之处曰洞天。石扇:一作石扉,石门。訇然:声音很大。 ⑭青冥:天空。金银台:神仙所居的宫阙。 ⑮云之君:即云神。这里泛指从云中下降的神仙。 ⑯回车:拉车。列如麻:极言其多。 ⑰ 悸:心惊。恍:神情不定的样子。 ⑱觉:醒。向来:前一晌,指梦境中。烟霞:梦游中的幻境。 ⑲君:东鲁友人。去兮:一作去时。白鹿:传说中仙人的坐骑。 赏读 从“海客谈瀛洲”到“对此欲倒东南倾”写诗人入梦的缘由。前四句写“瀛洲”“信难求”,“天姥”“或可睹”,诗人用“瀛洲”来陪衬“天姥”,让人对天姥神往,并借海外仙山给天姥山披上神秘的色彩。后四句极力写天姥山的气势,它高大连天,势拔五岳,诗人又用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山陪衬,夸张表现了天姥山的磅礴气势和参天高度,自然引出下面的梦游。 “我欲因之梦吴越”到“失向来之烟霞”写梦游天姥山的经过。因为诗人有梦游愿望,所以一入梦境,就一夜飞渡,来到了谢灵运登山的剡溪,并以这里作为攀登天姥山的出发点。诗人著谢公屐,登青云梯,看到大海日出,听到天鸡啼鸣,在梦中开始对天姥山的游历,时间是从早晨到日落。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中,“丘峦崩摧”后一个神仙世界出现了:住在金银台里的仙人们,以云霞为衣,以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密密麻麻奔赴仙会。这是诗人梦游境界的高潮,也是诗人理想中的乐土,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把他追求的理想展现在我们面前。可是好梦不长,“魂悸以魄动”写诗人梦醒了,起身一看,只有枕席,刚才梦中的神仙洞天已不存了,诗人只有“长嗟”了,反映了诗人回到现实的痛苦心情。 “世间行乐亦如此”到诗最后写诗人梦醒之后的感慨。“亦如此”“东流水”表现了诗人对世事的看法,骑白鹿、访名山、离诸公是诗人对今后的打算;不摧眉折腰事权贵,体现了诗人傲岸坚强、决不妥协的处世态度。特别是最后两句,画龙点睛,揭示主题,显示了作者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 这首诗使用了大胆的幻想,利用想象和夸张手法加以体现,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语言流畅、自然,有强烈的感染力。 梦游天姥吟留别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白 ←上一篇: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下一篇:蜀道难 → 诗词简介: 七古。唐李白作。诗人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作于在朝廷受权贵排斥,被赐金放还之后。诗歌通过对梦境的刻画,描绘想象中天姥山奇丽明媚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光明理想的追求和对权贵的愤慨与蔑视。意境雄伟,形象缤纷多采,想象奇特壮丽,气概昂扬振奋。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颠。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人生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于天宝三载(744)由待诏翰林赐金放还,离京后曾与杜甫、高适同游梁宋、齐鲁,然后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东鲁的家已安定,尽可以怡情养性,但他的心却不在这儿,约在天宝五载(746)又一度踏上漫游之路。此诗题一作《别东鲁诸公》,可知是赠别之作;由于寄情山水,通常也被认为是山水诗;然而毕竟是梦游,所以也有足够的理由被认为是游仙之作。此诗一向被列举为李白代表作之一。 天姥山,在会稽(今绍兴)南面,今浙江新昌、嵊县以东,临近剡溪,与赤城山、天台山相对,号称灵秀奇绝,传说登山的人曾听到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但任何地图上都只标天台山,而不见天姥山,可见两山实际的大小。浙东山水,李白在辞亲远游的青年时代就已经游过,天台山早已去过,天姥山只听说过,故成为这次南下主要的目标。没有到过的山,当然是最好的山。诗一开始就以虚衬实,说瀛洲不可到,天姥总还可以到吧。这样说,好象仙境第一,天姥山第二。然后就说它势压赤城、天台乃至五岳,这怎么可能呢,但经诗人一吹,不可能也可能了。这叫住尊题,——为了突出所咏的对象,而作的夸张与衬托的艺术处理。 由于神往,就有尚未成行时的梦游。这番梦游不仅由越人侃大山而触发,而且有着昔游的基础,所以“梦吴越”也有旧地重游的意味,此重游乃神游,月夜飞渡,写梦入妙。由杭州到越州、到剡溪、到天台,这是一条唐诗之路,而晋宋之际的谢灵运则是一个先行者,他不但是个写诗的行家,也是个登山的行家,曾特制登山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只是当时无法申请专利,所以李白照著不误,如果今日商家能仿制此“谢公屐”,想必也是要发财了。 “湖月照我影”到“迷花倚石忽已暝”等十句,从早写到晚,写诗人从剡溪到天姥山,行走山阴道上,但觉秀色扑面,层峦叠翠,回环奇绝,气派纵不如《蜀道难》雄伟,却别具清新的风格。以下写黄昏降临,山中幽怖的情景:熊在吼叫,龙在长吟,使人毛骨悚然。然后写到云头低垂,水面蒸烟,眼看滂沱大雨即将来临,诗人不禁有些失措。猛然间闪电过处,雷霆万钧,山峦崩塌,才打破适才的阴森恐怖,迎来了光明洞彻的神仙世界。从“熊咆龙吟殷岩泉”到“仙之人兮列如麻”十四句,则完全是光怪陆离、大类楚辞的幻设的笔墨了。 关于这一段描写,一方面流露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另一方面也可以辨认出翰林三年现实生活的某些痕迹。陈沆《诗比兴笺》说,此诗即屈子《远游》之旨,亦即《梁甫吟》“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阍者怒”之旨也。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题曰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什。此言甚是,盖太白之入侍翰林,无异好梦一场,梦醒之后,但觉其虚幻而无可留恋。尤其是联系天宝五、六载之李林甫对大臣实行的一场政治迫害,令人不免心有馀悸,故以熊咆龙吟以象之;而以“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二语收束。结尾更言寄情山水,为的是不同宫廷权贵同流合污。 最后几句点出留别之意,说:要问这一次离别诸君何时再见,我是打算远离尘嚣到名山求仙学道,怕是难以再会了。盖诗人有强烈的政治抱负,却不愿在权贵面前摧眉折腰,于是只好借山水、神仙以挥斥幽愤了。这几句是李白的名言,有人认为全诗从结构上说是倒装的写法,如果参读李白去朝后所作的《梁甫吟》、《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政治抒情诗,更会觉得这结尾的几句有雷霆万钧之力,充分显示了诗人对上层社会的深刻不满,不愿同流合污的傲岸性格,以及他对自由生活的热爱。 诗以七言为主,句法长短错综,适当采用了屈赋的句式,于波澜起伏中,表现出一种不同凡响的逸兴壮思。 梦游天姥吟留别〔1〕李白离长安后,游历梁宋、齐鲁,返东鲁省亲,次年南游吴越,这是南游前告别东鲁的朋友时所作,时在开元四年。诗题一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天姥(mu)山,在今浙江省嵊县东,传说登山可听到天姥的歌声,故名。自晋以来,天姥山是名流隐逸之地,诗题作“梦游”,他实际尚未来到,而是根据传说和记载,驰骋丰富的想象,以“梦游”的说辞,创造了一个神仙世界,寄托自己的情怀。 〔2〕海客:航海的人。瀛州:神话传说中东海上的三仙山之一。微茫:隐约、依稀。信难求:实在难于访求。 〔3〕越:古越国,在今浙江一带。云霓明灭:指天姥山在云彩中时隐时现。〔4〕“天姥”二句:向天横,向天际横向延伸。势拔五岳,山势高出五岳;五岳为泰山、华山、嵩山、衡山、恒山。赤城,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二句写天姥山与天相连,横在天际,山势高峻超过五岳,盖过赤城。 [5]“天台”二句:天台,山名,在今天台县东北,与天姥山遥遥相对。四万八千丈,形容其高。二句写高高的天台山向东南的天姥山倾倒,好像拜倒在它脚下。 [6]“我欲”二句: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市。二句紧承上文转折,写梦中到吴越,月夜从镜湖飞过。 [7]“湖月”二句:剡(shan)溪,水名,在今浙江嵊县,是曹娥江上游。二句写梦游所经路线。以下即转入梦境描写。 [8]谢公:指南朝刘宋诗人谢灵运,曾游览天姥山,在剡溪住宿,有《登临海峤》诗:“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渌水:清冽的水。 [9]谢公屐:谢灵运为游山特制的木屐,此屐上山时去其前齿,下山时去其后齿,见《南史》本传。青云梯:指高入云霄的山路,好像登天的石梯。 [10]“半壁”二句:半壁,陡峭的半山腰。海日,海上升起的太阳。天鸡,传说中的神鸡,《述异记》:“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之鸡皆随之鸣。”二句写经过天梯上到陡峭的半山腰,便看到大海初升的红日,听见天鸡在空中啼鸣。 [11]千岩万转:形容山路迂回曲折。迷花倚石:指观赏山花入迷,倚石而立。暝:日落光线昏暗,指暮色降临。 [12]“熊咆”二句:殷(yin),多指雷声,形容声音宏大,此处用作动词,即震响之意。栗,颤动。二句写熊咆龙吟震动山谷,使深林颤栗层巅惊动。 [13]“云青青”二句: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二句写阴云密布,仿佛要下雨,水波摇动,水气蒸腾如烟。 [14]“列缺”四句:列缺,闪电。霹雳,迅雷。洞天,道家称神仙洞府。石扉,石门。訇(hong),巨大的响声。四句写霹雳闪电,使山峦崩塌,洞天石门轰然一声大开。 [15]“青冥”二句:青冥,青天高空。浩荡,形容无边无际。金银台,传说中神仙的居处;郭璞《游仙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二句描写石门大开后所见洞天中天地广阔,日月照耀,金银为台。 [16]:“霓为衣兮”二句:霓为衣,霓虹作衣服。风为马,御风而行。云之君,云中的神仙。二句写云中的神仙以霓为衣,御风而行,纷纷降临。 〔17〕鼓瑟:弹瑟;语出张衡《西京赋》:“白虎鼓瑟,苍龙吹箎。”鸾:凤凰类的鸟。 〔18〕“忽魂悸”二句:魂悸,心惊。怳(huang),同“恍”,神情不定。二句写上述梦幻使他惊心动魄,恍然醒来不禁长叹。 〔19〕“唯觉时”二句:觉时,即醒时。向来,刚才。二句写醒来才知自己还在枕席上,适才的烟霞美景都不见了。 〔20〕“世间行乐”五句:亦如此,指世间行乐也和梦游中所见美景一样都是空幻的。别君,指与东鲁诸君分别。放,放养。白鹿,传说中仙人骑白鹿。须行,要走时。后二句说暂且把白鹿放养在青崖,要走的时候就骑它去游访名山。 〔21〕摧眉折腰:低头弯腰。事:侍奉。《晋书·隐逸传》记晋陶渊明在弃官归隐前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李白化用其意,表述更为有力。开心颜:精神愉快,笑逐颜开。 诗人借梦幻和神话传说,创造了一个与现实社会完全不同的奇异境界。这座梦中的天姥山,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他运用浪漫主义驰骋无羁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艺术手法,把雄峻壮丽的奇山异水的刻画和缤纷多彩的幻想仙境的描绘融合起来,不断变换场景,推出一个个画面,组成亦虚亦实、亦幻亦真奇瑰惝恍的艺术境界,表示对这样远离污浊现实的纯洁、光明、瑰丽的世界的向往,并且表达了蔑视权贵、决不卑躬屈节的意志,反映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坚持独立的人格、追求个性自由的最可宝贵的性格。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论此诗说:“托言梦游,穷形尽相,以极洞天之奇幻,至醒后则顿失烟霞矣。知世间行乐亦同一梦,安能于梦中屈身权贵乎?吾当别去,遍游名山,以终天年也。诗境虽奇,脉理极细。”诗以七言为主,兼用杂言,间用楚辞句法,激情奔腾,气势豪放,笔法收纵自如。清赵翼《瓯北诗话》说:李白“才气豪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