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秋浦十七首》中,这是唯一没有描写秋浦风物,而又连用三个典故的一 首绝句。大多数选本未选这首,其实,这一首恰恰突出反映了他在秋浦的真实心境, 也集中反映了他的历史观和从政水平,很值得探讨。
“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绝句开首两句,就提出两个历史人物的典型事迹。 一个是西晋末年的山简(字季伦),另一个是春秋时期的宁戚。山简在荆州时,时 常出去酣畅饮酒,虽酩酊无知,尚能倒戴头巾,倒骑马背而归。而宁戚原是春秋卫 国人,他怀才不遇,隐于民间,知齐桓公为首开春秋时代大国争霸的第一霸主,又 有管仲辅佐,厉行改革,齐国日益富强,故伺机向管仲、桓公自我推荐,为齐大夫, 一展平生抱负。“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后两句,一句仍是宁戚之事,另一 句则是战国时苏秦在秦求仕碰壁之典故。苏秦,字季子,东周洛阳人,从师鬼谷子, 研读纵横之术,游说于乱世中求存图强、争雄称霸的各国诸侯之间。他向秦惠王上 书十次,意见始终未获采纳。这时,他穿的黑貂皮裘也破损了,带去的百斤黄金也 用尽了,只好打着绑腿、穿着草鞋、背着书囊狼狈回家。这首绝句,就这么简单, 讲了三个历史人物并不完全的历史故事。但我们认为,通过诗人引用三个人物的视 角,却可以窥见天才诗人对他们的评价并不全面。山简、宁戚和苏秦他们都是我国 历史上有所建树的政治人物,但他们的成功或潇洒与诗人的情况却迥然不同。
先谈山简,他是名门之后,晋朝大臣山涛之子。山涛曾为晋朝吏部尚书,即现 在的“组织部长”,他有一个最出名的典故,就是“山公启事”,每选拔人才,必 亲自加评论,荐贤举能,知人明鉴。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选拔公示”吧!所以, 山简连同他的儿子山遐(字彦林,即山涛之孙),都是幸运的官后代,仕途亨通, 他们自己也争气,为官尚能公正自洁。然而,山简又是不幸的,西晋末年,八王之 乱长达十六年,国力消耗殆尽,四方寇乱,天下分崩,朝野畏惧。山简虽身为西晋 大臣,为统率荆湘交广四州大都督,却也无回天之力。在这种形势下,他只有“优 游卒岁,唯酒是耽”。他的“醉”及“潇洒”都是假的,只不过是掩饰内心深处的“无 奈”罢了。诗人李白所处的时代,也面临安史之乱,就像山简不能制止八王之乱一样, 作为一介布衣,秋浦游客,他更不能有所作为,也只能饮酒酣畅,寄情山水,诗人说, “醉上山公马”,这倒说出了他们的共同之点。
苏秦、宁戚可就完全不同了,他们都是奋斗型成功的历史人物。苏秦说秦失败后, 并未结束。他回到老家,连父母、妻嫂都给予白眼,但自己毫不气馁,连横转为合 纵,调整策略方向,刻苦钻研兵法,悬梁刺股。一年之后,重新出山,终于获得成功, 拜为燕、赵、韩、魏、齐、楚合纵约长,身佩六国相印。秦国15 年内不敢兵出函谷关。
宁戚仕齐,故事同样曲折。宁戚本卫国人,长途跋涉到齐,以放牛寻觅仕齐机会。 一天,齐国相君管仲出城至峱山,宁戚短褐单衣、破笠赤脚,放牛山下,求见管仲。 管仲问其所学,应对如峱,就留下书简约他三日后等齐桓公来时交呈上去,等齐桓 公乘兴到时,他又故态重演,短褐单衣,破笠赤脚,走在路旁,敲着牛角,唱着歌儿: “南山灿,白石烂,中有鲤鱼长尺半。生不逢尧与舜禅,短褐单衣才至骭。从昏饭 牛至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桓公听了,命左右将其拥至车前,问他为什么要讥 刺时政。几乎要斩他。宁戚却毫不害怕,待到松绑之后,他才从怀中取出管仲的推 荐书,并说:“我听说贤君择人为佐,贤臣择主而辅,若君好谀恶直逼我,那我宁 死也不出相国之书!”宁戚的话与我们现在改革的双向选择何其相似!于是,桓公 于灯烛之下,遂拜宁戚为大夫。
由此看来,诗人李白与苏秦、宁戚的求仕展志之路大相径庭。首先,时代形势 不同,苏、宁两人处春秋、战国时代,各国诸侯求存图强,成就霸业,求才若渴, 而李白却处于大唐王朝即将从巅峰跌落的前夕,皇帝昏庸,奸相当道,压制人才, 堵塞言路。其次,求仕途径不同。苏、宁两人不怕挫折、百折不挠,想方设法达到 进取目的,可李白却天生傲骨,诗才横溢,皇帝老子激赏,宰相大人磨墨,怎么会 有“黑貂凋敝”“悬梁刺股”“短褐单衣,叩牛寒歌”那些事儿。第三,辅佐对象 双向选择。“鸟择良木而栖”,辅佐谁?这是有无政治头脑的关键标志,苏秦说秦 失败,马上转向六国;宁戚有了相君管仲的推荐,还要反向考核齐桓公。后来的事 实证明,诗人李白并不具备这样的政治素质。永王李璘起兵,派人说动李白入幕, 诗人不假思索,便欣然前往,这就铸成了他一生最大的悲剧——流放夜郎。而与他 同隐的许巢父,则就理智回避,没有卷进去。他不知道,天下大乱,当务之急不单 是平安史之乱,最重要的是维护国家的统一大业,谁背离这个方向,谁就不得人心, 注定要失败。李白政治上的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