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秋浦歌(其十五)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秋浦歌(其十五)

 题解
 这是一首写愁的抒愤诗。诗人怀着“济苍生”“安黎元”的抱负,却受到杨国忠等的排挤,一直得不到重用。这首诗是诗人在天宝暮年,漫游秋浦而作的十七首《秋浦歌》中的第十五首,诗以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深重的怨愤和抑郁之情。
 
原文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注释
 ①这首诗抒写了作者因怀才不遇、壮志难伸而引发的愁思。
 ②缘:因。个:如此,这样。 ③秋霜:白发。
 赏读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用“三千丈”来比喻愁绪之长,说明愁思的深重,这是诗人奇想而出的名句。古人写愁的比喻很多,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欣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尤为新奇”,“兴中有比,意味更长”(同上)。诗人怀才不遇,愁生白发,揽镜自照,触目惊心。三、四句是诗人的愤激之语,痛切之语。镜中秋霜,即头上白发是因愁苦之深而生,诗人明知故问,用一“得”字贯穿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诗人写这首诗时,已年逾半百,但壮心不已,志向不泯,可人已衰老,怎能不加倍痛苦!
 这首诗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抒发怀才不遇、老而无成的深沉感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秋浦歌(其十五)》作者、注释和解题 - 唐诗经典 - 可可诗词网

秋浦歌(其十五)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解题】
 本题共十七首,此首列第十五。作于天宝十三载(754),时李白从幽燕南归客游宣城、秋浦。秋浦:唐县名,以秋浦水得名,今为安徽贵池县。诗中抒写忧心国事、叹息年华逝去之深重烦愁。“起句奇甚,得下文一解,字字皆成妙义。洵非仙才,那能作此!”(王琦《李太白文集辑注》)
 【注释】
 ①缘:因。个:这般。②秋霜:形容白发。

古典文学作品《秋浦歌(其十五)》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秋浦歌(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2〕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3〕
 
 〔1〕《秋浦歌》组诗,约写于天宝十二年,当时李白在安徽一带游历。秋浦在今安徽贵池县西。组诗共十七首,这里选的是第十五首。
 〔2〕“白发”二句:缘,因。个,这个、这么。上联说,我的白发有三千丈,因为我的愁思也好像这样长。出句是极为夸张的说法,《李太白全集》王琦注:“起句怪甚,得下文一解,字字皆成妙义。”
 〔3〕“不知”二句:揽镜自照,见白发而生感。《唐诗选胜直解》:“三千丈言其长也,愁多故易白。秋霜形其白也,倏然对镜,睹此皤然,感兹暮年,愁怀莫诉,偶于秋浦自叹之乎!”
 
 愁生白发,揽镜自照,倍生伤感。这样写愁思的,并不少见,李白却写出奇意奇调。第一句“白发三千丈”,突然而起,如火山喷发、大潮接续奔涌而来,突破婉折,四句三折。既言发长因愁长,见镜中白发,却问这愁从何得来,其中蕴蓄着无限的抑郁不平。全诗被历代评家赞赏是出于常情而深入人心的奇句奇思妙想,活脱脱地表现了年过半百的诗人因岁月流逝而理想难酬的内心感伤。

诗词《秋浦歌(其十五)》全文、翻译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秋浦歌(其十五)

 

李 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原诗今译】


 哦,满头的白发居然长了三千丈,
 只因为,那忧伤绵绵不绝如此长。
 明镜啊明镜,你的主人我不明白,
 你从什么地方,得到了九秋之霜?


 【鉴赏提示】
 李白写这首诗,大约在天宝十三载(754),诗人已经五十四、五岁了。秋浦是宣州属县,李白当时正在宣州一带漫游。在此之前,他在诗中多次感叹过白发早生,此时,白发一定是更多,所以,晨起揽镜,乍见又增添了许多白发,触目惊心,不禁惊呼“白发三千丈”!古人蓄发,平时挽在头顶,梳理时,长发便垂落下来。“三千丈”的夸张,就是在这样的具体情景下产生的,这一声惊呼,造成震慄人心的艺术效果,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手挽飘萧白发、满脸痛苦神情的老人形象。这句诗的潜台词是: 我这满头白发怎么会长得这样盛呢?自惊中包含着自疑,从而引出下句的回答。
 “缘愁似个长”,原来是愁绪使人生出了这样长的白发。“似个”即“像这样”的意思。这句自答,语势跌落,形成一道曲折,情绪由暴烈转为悲凉。独坐愁城的诗人,在沉重的叹息声中,无力垂下了白发。诗人年过半百,功业无成,在那令人窒息的黑暗现实中,感到个人前途黯然无望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愈来愈尖锐,他还更忧虑国家的命运。这些令人忧心的事,诗人怎能不颜色改易、精神损消呢? 这便是“愁”的内涵。
 第三、四句好像平地又起一层波澜,形成第二道曲折:“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诗人似乎不相信自己陡然增添了许多白发,再次揽镜自照,好像不相信那飘满白发的镜中人就是自己。这一动作上的反复,表明李白虽然面对这严酷的事实,却不愿意承认的矛盾复杂心理,诗人对镜看得分明了,又引出另一个问题:“何处得秋霜?”这句问话,可能又勾起诗人一番痛苦的回忆:几十年来,诗人在命运的道路中奔波颠踣,一次次的失意、挫折,都使他胸中沉积起层层郁愤,头上又添数茎白发。这满头秋霜,乃是大半生坎坷经历的印迹和明证! 诗中连用“不知” “何处”两个疑问词,以强烈感叹的语气,把问题提了出来,却没有回答。它把无限的痛愤和悲凉留了下来。
 在修辞学上,但凡要讲“夸张”,无不举“白发三千丈”为例证。李白是运用了夸张手法。虽然任何人的头发事实上不可能长到三千丈,但诗人夸张的目的不是在说头发,而是极言愁之深广,不是事实上的夸张,而是主观情绪冲动的夸张。而且诗人并没有说出愁的具体内容,更使人觉得其愁浩茫无边。在回味与思考中,我们认识了古代封建社会一位天才的可悲命运。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