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舜
传统祭礼。据 《史记》载: 舜 “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九嶷山舜源峰下有舜庙,历代官府均行祭祀。每年一小祭,三年一大祭。大祭由朝廷派钦差捧诏书赴舜庙祭奠,小祭由地方生员陪同州府官或县官行祭。每次官祭后,均立碑为记。故舜庙中祭碑林立 (现仅存34块)。清代祭仪为: 大员将至,由午门至接官坪用松枝铺地,有瑶总率男女瑶民在舜庙前三里之地的凉伞坳俯伏迎驾。男瑶戴帕,女瑶束发而以绣花红巾覆头,已婚瑶妇戴黑油笠, 花裙衫赤足。 大员下轿后, 男瑶打起长鼓,吹起竹笙,将官员迎至庙内。祭拜时,又有九嶷山韭菜源、母江源、小江源、湾江源四源瑶女32人盛装陈列阶下。瑶童若干鼓舞而前,瑶女歌声随之而起: “九嶷山,九嶷山水转弯弯,四源姊妹接大官。” “蜜蜂飞来千丈高,盘王子孙在山好。” 除官方祭祀外,民间自发祭舜的也络绎不绝,民间祭舜称为 “朝圣”。虔诚者,朝圣前三天便行斋戒,临行再沐浴更衣,步行到舜庙前三里的凉伞坳之后,便三步一跪,九步一拜,一直拜到舜庙和舜陵碑前再行祭奠。民国以后,不再官祭。新中国建立以后,朝圣者亦已绝迹,至舜庙舜陵参观瞻仰者仍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