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祭敖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祭敖包 祭敖包是蒙古族萨满教隆重的祭祀之一。敖包,又称“鄂博”、“脑包”、“堆子”、“石块”、“鼓包”。指的是在自己游牧的区域内,选择一个幽静的地方,用石或石堆堆起的圆形堆。《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九云:“鄂博,随在皆有……其形圆,其顶尖,颠立方角蒙经旗,其上下则埋哈达一方,粮食五种,银数钱,每年必一祭。”阮葵生《蒙古吉林风土记》云:“垒石象山冢,悬帛以致祷,报赛则植木表,谓之‘鄂博’,过者无敢犯。”草原牧人视敖包为神圣之所在。 蒙古族祭敖包的习俗渊源已久,其所祭祀的内容十分丰富。蒙古族的萨满教崇拜蓝天。在蒙古人的心目中,确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灵,就是“长生天”,蒙古人赋予它以极大的神力。《元史》卷七十二有关于祭天习俗的记载:“元兴朔漠,代有拜天之礼。衣冠尚质,祭器尚纯,帝后亲之,宗戚助祭,其意幽深古远,报本反始,出于自然,而非强为之也。”在古代蒙古人的观念里,天和地是浑然一体的,认为天赋予人以生命,地赋予人以形体,因此,他们尊称天为“慈悲仁爱的父亲”,尊称大地为“乐善的母亲”。他们还崇拜山岳,崇拜河流,认为这一切都是由神灵掌管着。“蒙古人因为把一切万物都看作神灵来崇拜,从而也崇拜山川及土地的其他各部分或掌握这部分的神灵,这种圣地可以分成共同的和个别的两类”([俄]道尔吉·班扎罗夫《黑教或称蒙古人的萨满教》)。这个别的圣地就是所说的敖包。所以祭敖包不是单一的祭天或祭地。祭敖包是祭各种神灵,是个综合概念。 这种圣地是各氏族在自己的领地上所建,它起源于氏族社会。具有祭祀祖先留下的这片天地,这方山水的意义,因而是祖籍的一种表征。蒙古语中姓氏一词,就是由敖包一词演绎来的。内蒙乌审旗的哈德亨、艾古尔斤、赫赖德、察哈尔等以氏族为单位供奉的敖包,就是以乌审旗的十三个氏族的名义供奉的,因此敖包是氏族的标志,是旗徽的变形。 敖包所祭,最初是自然的神灵,尔后又包括祖先的神灵。总之敖包成为神灵所栖之场所。敖包成为某一氏族,某一村屯、某一区域的保护神。方观承《从军杂记》云:“峰岭高处,积乱石成冢,名鄂博,谓神所栖……”纪昀《乌鲁木齐杂记》云:“鄂博者,累碎石为蕞以祀神……”所以它是人们顶礼膜拜的圣地。 由此看来,敖包是蒙古牧人的守护神,它是氏族的标志,旗徽的变形,祖籍的表征。它的产生首先是由于笃信不疑的信仰。处在辗转迁屣中的草原民族选择了这种最简单最方便的建筑形式表明他们复杂古朴的信仰。 敖包即以神祗所凭,故蒙古族“敬之甚虔,故有疾病、求福事,辄唯敖包是求”(《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人们向敖包祈求的事项包括:“向天神求雨,向地神求草。”“向天神保佑风调雨顺,求地神保佑五谷丰登,牧畜兴旺,”“求人间神灵保佑国泰民安,岁岁太平。” 敖包的种类很多,按数量分,有一个敖包单独存在的,也有敖包群。敖包群中,有七个敖包并列的,以正中最大者为主体,两旁各陪衬三个小敖包,名为“七曜之神”。也有一个大敖包居中,东、南、西、北各陪衬三个小敖包,这是由十三个敖包组成的敖包群。按年龄来分,有的地方有成年人崇拜的敖包,有孩子们崇拜的敖包。按地域分,有的归一屯所有,有的归数屯所有,或一家私有,或一旗共有之。按姓氏分,有男人祭祀的敖包和女人祭祀的敖包。 祭敖包的仪式非常隆重,一般选择的日期是5月或7月。旧时的祭祀大致分为酒祭、火祭、玉祭、血祭四种。 祭敖包 在晚会上,在歌厅里,甚至在“卡拉OK”酒家,你都会常常看到一男一女,满面春风,洋溢着幸福、甜蜜的神情,依偎着,对视着,一个粗犷而深沉,一个清脆而温馨地对唱: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啊, 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 只要哥哥你耐心地等待哟, 。 你心上的人儿一定会跑过来呀噢! 这就是演唱《敖包相会》。这支脍炙人口的情歌,无论蒙古族还是其他民族,都唱不厌,唱不衰,愈唱情愈浓。 敖包,也记作“鄂博”,蒙古语音译,意为“堆子”。是蒙古、藏、土等族以敖包为崇拜物的公众祭祀场所。蒙古族地区的敖包多以石块(或沙土)堆积而成,大小不等,多为单个体,也有7个或13个并列成排的,中间的比两侧的为大。蒙古族传说它来自古代萨满祭祀。《蒙古风俗鉴》载,祭敖包“是古已有之的习俗”。在蒙古族地区,旧时各盟旗、苏木、嘎查都有自己公用的敖包,富裕人家也有自设敖包。蒙古族公众祭敖包一般在每年水草盛旺的时候举行。祭前要把敖包修饰一番,敖包上满插树枝,敖包顶立起高高旗杆,上面悬挂经燔。 萨满教时要杀牲血祭。喇嘛教兴起后喇嘛代替了萨满。札萨克喇嘛率领众多喇嘛,列队几行,喇嘛身披红袈裟,头戴鸡冠帽,以寺庙鼓乐为前导,吹起比人还高的大别拉,众人(不包括女人)随行,很是壮观。祭祀场用大锅煮肉粥,参加祭祀的人都可以吃,走路人赶上也可以吃。 祭敖包后,要举行赛马、摔跤、射箭三项比赛。这通称为“男儿三艺”。谁要是在王爷举行的敖包会上夺得了“头布魁”(冠军),就会成为远近闻名的“巴托尔”(英雄)。不仅受到牧民爱戴,连漂亮的姑娘也愿意嫁给巴托尔做妻子。 通常,举行敖包会时,一些商人也赶来,支起帐篷,用他带来的茶叶、盐、布疋、烟酒、化妆品……换取牧民的畜产品。 草原上,虽然不许女人参加敖包祭祀,可姑娘、媳妇们要看赛马、摔跤、射箭比赛,要买针头线脑,所以也赶来参加。自然,这也是有情人难得的“敖包相会”! 祭敖包亦称“祭鄂博”。蒙古族民间祭祀风俗。“敖包”是蒙古语音译,堆子的意思。以石块、土堆、木块堆积而成。设置敖包,有的只作为道路、境界标志,更多是作为神灵享祭之处。古代蒙古地方没有寺庙,地方官员、财主请萨满选择好山坡、沙地堆起敖包作为当地的崇拜物,祭祀山神、路神、水神或者氏族保护神和崇拜的英雄。敖包种类很多,有一个家族的敖包,也有一个嘎查(屯)、一个旗或若干旗的共同敖包。汗和诺彦的敖包称“金敖包”。旧时,行人经过此地要下马,供以酒肉,投土、石块三枚,或剪马鬃、马尾于幡杆之上。大型祭敖包活动,有的年祭2次,春祭在4月8日或4月15日,秋祭在8月15日或9月17日; 也有的年祭1次,在6—7月间。祭祀规模不同,内容也有差异。嘎查祭,本屯老少参加祭祀,先在其上插树枝、挂经幡和五色绸布,点篝火,供肉祭酒,焚香,萨满祭神(后改喇嘛诵经),分食肉粥。旗或多旗联办的大型敖包会,各地牧民都赶着勒勒车骑着马甚至带着帐篷来。除祭祀外,还要举行以摔跤、赛马、射箭、投布鲁和演奏民歌为主要内容的那达慕比赛。商业摊床也赶来出售商品和收购畜产品。一般举行1至3天。居于关东的鄂温克、达斡尔、锡伯也有此俗。解放后,多已自行废止,那达慕大会更受欢迎。 祭敖包蒙古族达斡尔族萨满教祭祀仪式。也作“祭鄂博”、“敖包”或“鄂博”,为蒙古语音译,意为“堆”、“土堆”或“石堆”。认为是神灵所居和享祭之地,并被认为是氏族保护神。蒙古族敖包的建立和祭祀在古代很简单,由博(男萨满)或巫都干(女萨满)宣布,选择某一座山或丘陵作为氏族或村落神所在地,用土或石头筑成丘堆(一般为十三座)称作“敖包”,建筑时也举行一定仪式。有些敖包也建在大路附近或路口处,树多的地方也有以树木堆成的。过去行人经过敖包要下马叩头,供献钱财、酒肉,或剪下马鬃毛尾系于其上,献与敖包神,以祈求旅途平安。每年农历六七月间,举行集体祭祀活动。届时于其上插上树枝,四面放置烧柏叶香垫石,参祭者自带熟羊、酒、奶酪等,于敖包旁点火、供肉、焚得,并于敖包上洒祭酒、马奶、奶酪等,继而由萨满跳神主祭。藏传佛教格鲁派风靡蒙古族地区之后,萨满教祭祀仪式多被禁止,而祭敖包却被保留下来并延续至今,祭祀时并请喇嘛念经,取代了萨满跳神。达斡尔人祭敖包亦由来已久,十分普遍,且为该族萨满教最重要的祭祀仪式。原为以莫昆(氏族)为单位祭祀,后发展为以村落为单位祭祀,旨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牧畜兴旺。鄂温克族亦有类似祭祀。 祭敖包蒙古族的一种祭祀活动。敖包神被视作氏族保护神, 旧时行人路过要下马,献上钱财,供以酒肉,或剪下马鬃马尾系其上。祭祀多于草丰畜壮、气候宜人的夏秋之际举行,仪式隆重。届时,人们携带哈达及整羊肉、奶酒、奶食等祭品,汇集于*敖包处, 先献哈达和供祭品,再由喇嘛诵经祈祷,大家跪拜祝福,往敖包上添加石块或以柳条进行修补, 并悬挂新的五色绸布条和经幡等。祭祀礼仪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四种。血祭,即将自家的牛、马、羊宰杀供奉在敖包前;酒祭,是把鲜奶、奶油、奶酒洒在敖包前,《蒙古秘史》中称作“酒注礼”;火祭,是在敖包前烧一堆火,各户走近火边,念着自家的姓氏,供上祭品,把羊肉丸子投到火里,烧得越旺越好,认为用火可以驱逐邪恶;玉祭,初以玉石作祭品,后多以钱币、炒米、奶食品等代替, 放在敖包石堆下面。然后由萨满跳神。喇嘛教传入后改由喇嘛念经。祭典结束后, 人们围坐一处喝马奶酒、吃羊肉、奶食等, 并举行赛马、摔跤、射箭(俗称男子三项“那达慕”)等文体活动。初妇女不得参加祭祀。后娱乐项目不断增加,男女均可参加,并逐渐演变为传统的“那达慕”大会。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亦有这种祭祀习俗。解放后已废弃。参见“敖包” (866页)、“那达慕大会”(501页)。 祭敖包 祭敖包每年6-7月,正是辽阔的呼伦贝尔草原上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百花盛开的时节,牧民在此时举行祭祀活动——“祭敖包”。“祭敖包”是一种祭祀神灵的地方,一般将“堆”选择在较高的山顶之上,堆放一些天然石块。祭祀时,敖包上插一簇簇树枝,树枝上面拴五颜六色的布、绸条或纸旗,参加祭祀的男女老少穿着节日服装,骑马,坐着勒勒车,手捧着祭品,从四面八方赶到敖包山。这时活佛和喇嘛穿起法衣,戴上法帽,摆成阵势,焚香点火,诵经念咒。 ☚ 那达慕草原旅游节 呼伦贝尔盟那达慕大会 ☛ 祭敖包 祭敖包亦称祭鄂博,是信仰喇嘛教的蒙、藏、土等族祭祀风俗。蒙语敖包,意为“堆子”。蒙古族地区的敖包,多以石块(或沙、土)堆积而成,或以柳条围筑,中填沙土,一般呈圆包状或圆顶方形基座。包上竖若干木幡杆,挂缀五色绸、布条和经幡。地区不同,祭祀方式亦异。蒙古族祭祀时,男男女女,扶老携幼,携带哈达、整羊肉、奶酒和奶食等祭品,来到敖包处,先献上哈达和供祭品,再由喇嘛诵经祈祷,众人跪拜,然后往敖包上添加石块,或以柳条进行修补,再悬挂新的五色绸布条和经幡。祭毕,进行赛马、摔跤、射箭等游艺活动。祭敖包在蒙古族地区已逐渐发展为那达慕大会。 ☚ 那达慕大会 美食品 ☛ 祭敖包信仰喇嘛教的藏、蒙、土等族祭祀风俗。亦称“祭鄂博” 。流行于青海、西藏、内蒙古等地区。藏、土、蒙古等族及部分汉族人,按照喇嘛教的传统习俗,平时每经敖包,口念“唵、嘛、呢、叭、咪、吽” 六字真言,向上投石3枚,以敬三宝,或献上钱财,供以酒肉,或剪下马鬃、马尾系于敖包顶幡杆之上。大型祭祀活动于每年春秋两季举行。地区不同,活动方式亦异。蒙古族祭祀时,男男女女,扶老携幼,携带哈达、整羊肉、奶酒和奶食等祭品,来到祭包处,先献上哈达和供祭品,再由喇嘛诵经祈祷,众人跪拜,然后向敖包上添加石块或以柳条进行修补,并悬挂新的五色绸布条和经幡等。并与祭“尚西”(神树)结合进行。祭毕,进行赛马、摔跤、射箭等游艺活动,后来逐步发展为那达慕大会。青海藏、土等族祭祀时,一般以自然村或两个自然村联合举行。举行的时间,因地区不同而有所不同。春祀或在四月初八,或在四月十五;秋祀或在八月十五,或在九月十七。届时,由宗教首领或村中耆老率领全村男女集中到敖包处,女人参加滚茶活动,男人重换经幡。修整阵容,设立经座,点酥油灯,供净水碗,放大桑,然后由喇嘛念经,边念边洒净水,称之为“鄂博洗脸” ,持续3天。民间以为这样可保佑一方平安,镇住邪魔,降赐吉祥,人畜平安,五谷丰稔,物阜民安。 祭敖包旧时蒙古族的一种祭祀活动。“敖包”又称“鄂博”、“脑包”,蒙古语意为“堆子”,以石块堆积而成,也有用柳条围建的。原是道路和境界的标记,后渐演变成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其数目各地不等,有单个的,有数个的,多至13个敖包。有一个家族的敖包,也有一个苏木、一个旗和数旗共同的敖包。一般于每年六七月份,即夏季到来,水草丰美,牛羊肥壮时行祭敖包被认为是保护神,祭祀时,人们从几十里的地方携带羊肉、奶食、奶酒等聚集敖包处,先献供祭品和哈达,请喇嘛焚香点火,诵经祈祷,众人跳拜,给敖包加添石块,悬挂五色布条,接着围绕敖包从左向右转3圈,祈神降福,保佑人畜两旺。祭毕举行传统的赛马、射箭、摔跤比赛,进行歌舞等文娱活动。后逐渐演变成那达慕大会。藏、土、鄂温克、达斡尔等族亦有类似祭祀习俗。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