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通用格言词典︱《通用格言词典》前言 《通用格言词典》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六条规定:“国家颁布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管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支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丰富和发展。”本词典就是遵循国家颁布的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而编写的,是“通用语言文字系列工具书”中的一种。 一 什么是格言?《汉语大词典》和《辞源》(修订本)都解释为:“含有教育意义可(作)为准则的话。”这个定义,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格言的内容有教育意义,可以作为人们行为的准则;二是指格言在形式上是“话”,即句子。 《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修订本)把格言解释为:“含有劝戒和教育意义的话,一般较为精练,如‘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在内容上增加了“劝戒”,在语言形式上增加了“一般较为精练”。 《辞海》(1989年版)解释为:“熟语的一种。可为法式的言简意赅的语句。”强调格言是“熟语”的组成部分。 把格言定义为含有教育意义可作为准则或法式的话,是有根据的,可以成立。如:《三国志·魏书·崔琰传》:“盖闻盘于游田,《书》之所戒;鲁隐观鱼,《春秋》讥之。此周孔之格言,二经之明义。”《宋史·吴[[!NFDA1]]传》:“[[!NFDA1]]善读史,凡往事可师者,录置座右,墙牖皆格言也。”这里的“格言”都是指含有教育意义可作为准则或法式的话。 格言大都言简意赅,从简练的程度上来看,与成语、谚语、惯用语等相类似,但不都像成语、谚语、惯用语那样简短,有的格言采用散文句式,可以很长。如:“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吕氏春秋·尊师》)“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巴金《日》)可见,格言没有特定的句式,完全是根据内容的需要。 格言既然不拘句式,又着眼于内容的教育意义,这就提出一个问题:格言和有教育意义的谚语有什么区别呢? 有的学者认为,“格言,实际上也是谚语的分支,是谚语中的一种类型,一种用来规劝人们的行为,砥砺人们的意志,风格略嫌文雅的谚语”。他们把格言看成“是语义内容具有规诫教诲性质的谚语”,主张把格言“包括在谚语之中”,并引用鲁迅先生《谚语》一文里的两段话作为依据:“粗略的一想,谚语固然好像一时代一国民的意思的结晶,但其实,却不过是一部分的人们的意思。现在就以‘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来做例子罢,这乃是被压迫者们的格言,教人要奉公,纳税,输捐,安分,不可怠慢,不可不平,尤其是不要管闲事;而压迫者是不算在内的……”“所以被压制时,信奉着‘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的格言的人物,一旦得势,足以凌人的时候,他的行为就截然不同,变为‘各人不扫门前雪,却管他家瓦上霜’了。”(武占坤、马国凡《谚语》,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2月第一版,第20页) 其实,鲁迅先生在这里强调的是格言的教育和被“信奉”的作用,并不是给格言下定义。就像毛泽东同志在《党内团结的辩证方法》一文里说“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这是中国的成语。中国还有一句成语,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并不是给成语下定义一样。 从大量的语言事实来看,格言和谚语还是有区别的。格言区别于谚语的特征,除了语言风格上比较文雅之外,最主要的,是它来自名家名篇,有出处,而且可以说出作者。而谚语则是产生和流行在群众之中,说不出作者。有些谚语被作家吸收到作品中来,常冠以“谚曰”“语曰”“常言道”“俗话说”等,表明不是作家自己的语言。有时虽然没有标明,但风格也有明显差异。 当然,这并不是说谚语和格言没有联系,可以截然分开。有的格言,经过长期反复运用,融入群众语言之中,变成了谚语。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树,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原是一个格言,现在则成为常言俗语,有时保留原来的语言形式,有时变得更加口语化。如: 人常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走一步才能说一步,一口总吃不成一个胖子吧。(聂海《靠山堡》) 千里之行,起自脚下。……我就要在这里作起,把自己的青春,自己的一切,慷慷慨慨地贡献出来。(李英儒《上一代人》) 像这种谚语化的格言,既可以看成是格言,也可以看成是谚语。特别是已经口语化了的变体,更可以看成是谚语。然而,谚语化毕竟是局部现象,而且并未成为主流。从总体上看,格言仍然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语言现象。 正因为格言是思想家或作家个人的言语行为,所以《辞海》说它是“熟语的一种”,值得商榷。我们认为,谚语是语言单位,是汉语语汇的组成部分,而格言则属于言语单位。二 格言,古代也叫箴言,指规谏劝戒之言。人们引用格言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给人以忠告或规劝,以提高个人的修养。在这一点上,格言有别于一般的名言警句。正如朱自清先生在《论标语口号》中所说的:“格言偏重个人的修养,名言的作用似乎广泛一些。”在这方面,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给我们提供了范例。该文在论述共产党员的修养时,多处引用古代的格言,如: 《孟子》上有这样的一句话:“人皆可以为尧舜。”我看这句话说得不错。 在中国古时,曾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这是说自我反省的问题。 ……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党内、在人民中,他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他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革命坚定性和革命气节。 “人皆可以为尧舜”,出自《孟子·告子下》;“吾日三省吾身”,出自《论语·述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辐乐”,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自《孟子·滕文公下》。这些格言具有超时代的生命力和说服力。但也有一些格言带有时代性,受了当时思想意识的局限,如古乐府平曲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嫂叔不亲授,长幼不比肩。”(《乐府诗集·相和歌词七》,《艺文类聚》卷四一作三国·魏·曹植诗)这在古代也被看成是格言,现在引用时要注意取舍,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引用格言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叙述或论述民族的历史文化。在这方面,江泽民主席1997年11月1日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给我们作出了范例。如: 记得我在高中读书时,老师给我们讲微积分,第一课就是讲《庄子》中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很形象地使我建立起极限的概念。 我国先秦思想家就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反映了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希望天下太平、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 我们的先哲通过观察宇宙万物的变动不居,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变革创新、努力奋斗的精神力量。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出自《庄子·天下》,表明我国古代就已认识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无限的,说明中华民族的先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出自《左传·隐公六年》,说明中国人民有爱好和平、睦邻友好的传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易·乾》,说明中国人民有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传统。这些格言,是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永远放射着灿烂的光芒。 格言的用途还有许多,像“满招损,谦受益”“听其言,观其行”“言必信,行必果”等,我们随时可以听到,成为规范人们言行的准则。正确理解和运用格言,不仅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提高我们的思想认识水平。三 我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历代格言,举不胜举。本书作为通用性辞书,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尽收。我们以“通用”为标准,选收使用频率较高、内容富有教育意义的,以古代的为主,也适当选收现当代的。每个词目,除对理解上有困难的加以必要的注释,并说明出处外,还都举出用例。我们这样做,是为了让读者加深对所收格言的理解,并从中体会正确的用法。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尚有待读者检验。 编写通用型的格言词典,我们缺乏经验,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错误,欢迎读者批评指正,以便有机会再版时改正。温端政 2002年3月22日 |
☚ 通用格言词典︱“通用语言文字系列工具书”编委会 通用格言词典︱凡例 ☛ 000132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