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祭十二郎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祭十二郎文

祭十二郎文

散文篇名。唐韩愈作。愈幼年丧父,由兄嫂抚养,与其侄十二郎感情深厚;十二郎不幸早夭,韩愈遂写此文祭之。祭文全用散体,回忆与其侄幼年孤苦相依的艰苦生活,倾吐无限悲痛之情。文章一气贯注,情辞哀痛,为祭文中名篇。

☚ 张中丞传后叙   捕蛇者说 ☛

《祭十二郎文》

 

唐·韩愈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 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 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 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 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 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 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11)汝。 又四年,吾往河阳省(12)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 二年,吾佐董丞相(13)于汴州(14),汝来省吾,止(15)一岁, 请归取其孥(16)。明年,丞相薨(17),吾去汴州,汝不果(18) 来。是年,吾佐戎(19)徐州,使取(20)汝者始行,吾又罢 去(21),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22),东亦客也,不 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 呼! 孰谓(23)汝遽(24)去吾而殁乎! 吾与汝俱少年,以 为虽暂相别,终当久与相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 以求升斗(25)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26)之公相,吾 不以一日辍汝(27)而就(28)也。

去年,孟东野(29)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 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 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 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30)也。”孰 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呜呼!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汝之纯明(31)而不 克(32)(33)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 全乎?未可以为信也! 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 之书,耿兰(34)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 呜呼! 其信 然矣!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35)其 家者,而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 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 者或脱而落矣,毛血(36)日益衰,志气(37)日益微,几何 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38)?其无知, 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汝之子(39)始十岁(40),吾之子始五岁(41)。少而强者 不可保,如此孩提(42)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呜呼哀 哉! 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比(43)得软脚病(44),往往而剧。”吾 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 呜呼! 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 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 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 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乎?其然乎?其不 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45)汝之孤(46)与汝之乳母。 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47),则待终丧而取以来(48);如 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 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49),然后惟其 所愿(50)

呜呼! 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 相养于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51),敛(52)不凭其棺, 窆(53)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 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 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 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54)! “彼苍者天”,“曷 其有极(55)”! 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当求 数顷之田于伊、颍(56)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 子,幸其成(57);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58),如此而已。

呜呼! 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 知也邪?呜呼哀哉! 尚飨(59)!

 

【注释】①季父:父辈中排行最末的叔父。

②衔哀:心中含着悲哀。

③致诚:表达赤诚的心意。

④建中:人名,当为韩愈家中仆人。

⑤时羞:应时的鲜美佳肴。羞,同“馐”。

⑥十二郎:韩愈之侄,在族中排行第十二。

⑦孤:幼年丧父称“孤”。

⑧怙(hù):《诗·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后世因用 “怙”代父,“恃”代母。

⑨河阳:今河南孟县西,是韩氏祖宗坟墓所在地。

⑩两世一身:子辈和孙辈均只剩一个男丁。

(11)视:古时探亲,上对下曰视,下对上曰省。

(12)省(xǐng):探望,此引申为凭吊。

(13)董丞相:指董晋。

(14)汴州:治所在今河南开封。

(15)止:住。

(16)取其孥(nú):把家眷接来。孥,妻子和儿女。

(17)薨(hōng):古时诸侯或二品以上大官死曰薨。

(18)不果:没能够。指因兵变事。

(19)佐戎:辅助军务。

(20)取:迎接。

(21)罢去:贞元十六年五月,张建封卒,韩愈离开徐州赴洛阳。

(22)东:指故乡河阳之东的汴州和徐州。

(23)孰谓:谁料到。

(24)遽(jù):骤然。

(25)升斗:指微薄的俸禄。韩愈离开徐州后,于贞元十七年(801)来 长安选官,调四门博士,贞元十九年,迁监察御史。

(26)万乘(shèng):指高官厚禄。古代兵车一乘,有马四匹。封国大 小以兵赋计算,凡地方千里的大国,称为万乘之国。

(27)辍(chuò)汝:和上句“舍汝”义同。辍,停止。

(28)就:就职。

(29)孟东野:即韩愈的诗友孟郊。是年出任溧阳(今属江苏)尉,溧 阳去宣州不远,故韩愈托他捎信给宣州的十二郎。

(30)无涯之戚:无穷的悲伤。涯,边。戚,忧伤。

(31)纯明:纯正贤明。

(32)不克:不能。

(33)蒙:承受。

(34)耿兰:生平不详,当时宣州韩氏别业的管家人。十二郎死后,孟 郊在溧阳写信告诉韩愈,时耿兰也有丧报。

(35)业:用作动词,继承之意。

(36)毛血:指体质。

(37)志气:指精神。

(38)其几何离:分离会有多久呢?意谓死后仍可相会。

(39)汝之子:十二郎有二子,长韩湘,次韩滂。韩滂出嗣十二郎的哥 哥韩百川为子,见韩愈《韩滂墓志铭》。

(40)始十岁:当指长子韩湘。十岁,一本作“一岁”,则当指韩滂,滂 生于贞元十八年(802)。

(41)吾之子始五岁:指韩愈长子韩昶,贞元十五年(799)韩愈居符离 集时所生,小名曰符。

(42)孩提:本指二三岁的幼儿。此为年纪尚小之意。

(43)比(bì):近来。

(44)软脚病:即脚气病。

(45)吊:此指慰问。

(46)孤:指十二郎的儿子。

(47)终丧:守满三年丧期。

(48)取以来:指把十二郎的儿子和乳母接来。

(49)兆:墓地。

(50)惟其所愿:才算了却心事。

(51)抚汝以尽哀:指抚尸恸哭。

(52)敛:同“殓”。为死者更衣称小殓,尸体入棺材称大殓。

(53)窆(biǎn):下棺入土。

(54)尤:怨恨指责。

(55)“彼苍者天”,“曷其有极”:意谓你青苍的上天啊,我的痛苦哪有 尽头啊。语本《诗经·鸨羽》:“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56)伊、颍(yǐng):伊水和颍水,均在今河南省境。此指故乡。

(57)幸其成:韩昶后中穆宗长庆四年进士。韩湘后中长庆三年 进士。

(58)待其嫁:韩愈三婿为李汉、蒋系、樊宗懿。十二郎之婿,据高澍 然说是李干,见韩集。

(59)尚飨:古代祭文结语用辞,意为希望死者的魂灵享用祭品。

【译文】某年、某月、某日,叔父韩愈在听说你去世后的第七天,才得以含着 哀痛向你表达诚意,并让建中在远方备办了应时的鲜美食品作为祭 品,告慰你十二郎的魂灵:

唉,我幼年丧父,等到大了,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好靠哥嫂 抚养。哥哥在中年时死在南方,我和你都还小,跟随嫂嫂把灵柩送回 河阳安葬。随后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零丁,一天也没有分开过。 我上面本来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继承先父的后代,在孙子辈里 只有你,在儿子辈里只有我。子孙两代各剩一人,孤孤单单。嫂嫂曾 经抚摸着你指着我说:“韩氏两代,就只有你们两个了!”那时你比我更 小,当然记不得了;我当时虽然能够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 凉啊。

我十九岁时,初次来到京城。四年以后,才回去看你。又过了四 年,我去河阳凭吊祖先的坟墓,碰上你护送嫂嫂的灵柩来安葬。又过 了两年,我在汴州辅佐董丞相,你来看望我,只住了一年,你请求回去 接妻子儿女。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这一 年,我在徐州辅助军务,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就被免职,你又没来 成。我想,你跟我在东边的汴州、徐州,也是客居,不可能久住;从长远 考虑,还不如我回到西边去,等在那里安下家再接你来。唉! 谁能料 到你竟突然离我而死呢! 当初,我和你都年轻,总以为虽然暂时分别, 终究会长久在一起的。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谋生,以寻求微薄的 俸禄。假如真的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 不愿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去年,孟东野到你那里去时,我写给你的信中说:“我年纪还不到 四十岁,但视力模糊,头发花白,牙齿松动。想起各位父兄,都在健康 强壮的盛年早早去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 我不能离开职守,你又不肯来,恐怕我早晚一死,你就会有无穷无尽的 忧伤。”谁知道年轻的却先死了,而年老的反而还活着,强壮的早早死 去,而衰弱的反而还活在人间呢?

唉!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 呢?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 呢?你那么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难道年轻强壮的反 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活在世上吗?实在不敢把它当作真的 啊! 如果是梦,传来的噩耗不是真的,可是东野的来信,耿兰的报丧, 却又为什么在我身边呢? 啊! 大概是真的了! 我哥哥有美好的品德 竟然早早地失去后代,你纯正聪明,本来是应该继承家业的,现在却不 能承受你父亲的恩泽了。这正是所谓苍天确实难以揣测,而神意实在 难以知道了。也就是所谓天理不可推求,而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

即使这样,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全要变白了,松动的牙齿, 也像要脱落了,身体越来越衰弱,精神也越来越差了,过不了多久就要 随你死去了?如果死后有灵,那么我们又能分离多久呢?如果没有 灵,那么我也不能悲痛多少时间了,而死后不悲痛的时间却是无穷无 尽的。

你的儿子才十岁,我的儿子才五岁,年轻强壮的尚不能保全,像这 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啊,悲痛啊,真是悲痛!

你去年来信说:“近来得了软脚病,时常发作疼得厉害。”我说:“这 种病,江南人常常得。”没有当作值得忧虑的事。唉,谁知道竟然会因 此而丧了命呢?还是由于别的病而导致这样的不幸呢?

你的信是六月十七日写的;东野说你是六月二日死的;耿兰报丧 时没有说日期。大概是东野的使者不知道向你的家人问明日期?而 耿兰报丧竟不知道应该告诉日期?还是东野给我写信时,才去问使 者,使者胡乱说个日期应付呢?是这样呢?还是不是这样呢?

现在我派建中来祭奠你,安慰你的孩子和你的乳母。他们有粮食 能够守丧到丧期终了,就等到丧期结束后再把他们接来;如果不能守 到丧期终了,我就马上接来。剩下的奴婢,叫他们一起守丧。如果我 有能力迁葬,最后一定把你安葬在祖坟旁,这样办了,才算了却我的 心愿。

唉,你患病我不知道时间,你去世我不知道日子,活着的时候不能 住在一起互相照顾,死的时候没有抚尸痛哭,倾尽心中的悲哀,入殓时 没在棺前守灵,下棺入葬时又没有亲临你的墓穴。我的行为辜负了神 明,才使你这么早死去,我对上不孝,对下不慈,既不能与你相互照顾 着生活,又不能和你一块死去。一个在天涯,一个在地角。你活着的 时候不能和我形影相依,死后魂灵也不在我的梦中显现,这都是我造 成的灾难,又能抱怨谁呢?天哪,我的悲痛哪里有尽头呢?从今以后, 我已经没有心思奔忙在世上了! 还是回到老家去置办几顷地,度过我 的余年。教养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希望他们成才;抚养我的女儿和 你的女儿,等到她们出嫁,我的心愿如此而已。

唉!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你知道呢?还是 不知道呢?悲哀啊! 请享用祭品吧!

字数:5165
 
 
 
 

李支舜 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439-445页.

古诗文《祭十二郎文》原文|注释|赏析 - 可可诗词网

祭十二郎文

 

[唐] 韩 愈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11),皆不幸早世(12),承先人后者(13),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14),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15)。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16),遇汝从嫂丧来葬(17)。又二年,吾佐董丞相幕于汴州(18),汝来省吾;止一岁(19),请归取其孥(20)。明年丞相薨(21),吾去汴州(22),汝不果来(23)。是年(24),吾又佐戎徐州(25),使取汝者始行(26),吾又罢去(27),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28),东亦客也(29),不可以久(30);图久远者,莫如西归(31),将成家而致汝(32)。呜呼! 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33)! 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34),以求斗斛之禄(35);诚知其如此(36),虽万乘之公相(37),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38)!
 去年孟东野往(39),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40),而发苍苍(41),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42),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43),而汝抱无涯之戚也(44)。”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呜呼!其信然邪(45)?其梦邪?其传之者非其真邪?信也(46),吾兄之盛德(47),而夭其嗣乎(48)? 汝之纯明(49),而不克蒙其泽乎(50)? 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 未可以为信也(51)。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52),耿兰之报(53),何为而在吾侧也(54)? 呜呼! 其信然矣!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55),不克蒙其泽矣!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56)! 所谓理者不可推(57),而寿者不可知矣!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58),动摇者或脱而落矣(59)。毛血日益衰(60),志气日益微(61),几何不从汝而死也(62)!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63)?其无知,悲不几时(64),而不悲者无穷期矣。汝之子始十岁(65),吾之子始五岁(66),少而强者不可保(67),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耶(68)? 呜呼哀哉! 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69),往往而剧(70)。”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 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71)?抑别有疾而至斯极乎?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72),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耳(73)。其然乎?其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74)。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75),则待终丧而取以来(76);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77)。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78),终葬汝于先人之兆(79),然后惟其所愿(80)
 呜呼! 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81),殁不能抚汝以尽哀(82),殓不得凭其棺(83),窆不得临其穴(84)。吾行负神明(85),而使汝夭,不孝不慈(86),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海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87)! 彼苍者天,曷其有极(88)! 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89),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90);长吾女与汝女(91),待其嫁,如此而已! 呜呼! 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耶?其不知也耶? 呜呼哀哉! 尚飨(92)
 
 〔注释〕
 ①本篇选自韩愈《韩昌黎集》。十二郎,即韩老成,韩愈侄,韩愈次兄韩介之子,因长兄韩会无子,故过继给韩会。郎、唐人口语,称年轻男子。“十二”是兄弟辈(含堂兄弟)的排行。②年、月、日,指写祭文的时间。③季父,叔父。④衔哀致诚,以悲哀的心情向死者表达诚意。⑤使,派,派遣。建中,人名,韩家的仆人。具,准备。时羞,时鲜的食物。奠,以酒食祭死者。⑥少孤,韩愈三岁丧父,故称“少孤”。⑦不省,不知道。所怙,指父亲。⑧兄殁南方,韩愈之兄韩会曾官韶州(今广东韶关西)刺史,卒于任所,时年四十二,故文中称“中年”。⑨河阳,今河南孟县西,韩家祖坟所在地。⑩就食,谋生。建中二年(公元781年),中原地区战乱不息,韩家曾于次年避居宣州(今安徽宣城)。(11)三兄,指长兄韩会,次兄韩介,三兄名不详。(12)早世,早死。(13)先人,指韩愈的父亲韩仲卿。(14)两世一身,儿孙两代都只剩一个继承者。(15)京城,指京师长安。(16)省坟墓,凭吊祖先坟墓。(17)遇汝从嫂丧来葬,韩愈往河阳省祖坟,正值韩老成护送其母郑氏灵柩来此安葬,彼此相遇。(18)佐,辅佐。董丞相,董晋,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任宣武军节度使,韩愈在其幕府中任推官。汴州,今河南开封。(19)止一岁,住了一年。(20)孥,妻和子的统称。(21)薨,古称诸侯或高官的死亡为薨。董晋于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二月死于汴州。(22)去,离开。董晋死后,韩愈即随丧西行。(23)不果,不能实现。(24)是年,这一年,指贞元十五年。(25)吾又佐戎徐州,韩愈护送董晋灵柩离开汴州不到四日,汴州即发生兵乱,因不能回去,后来就去依武宁节度使张建树,任节度推官。(26)使取汝者始行,派去接你的人刚刚动身。(27)罢去,免职离开。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五月,张建树卒,韩愈离徐州去洛阳。(28)东,指徐州。(29)东亦客也,到徐州也是作客他乡。(30)不可以久,不是长久之计。(31)西,指河南家乡。(32)成家,安置好家庭。致汝,把你接来。(33)孰谓,谁料到。遽去,骤然离开。(34)旅食京师,到京城长安谋生。韩愈于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到长安选官,调为四门博士,十九年迁监察御史。(35)斗斛之禄,微薄的俸禄。(36)诚,假如。(37)万乘,一车四马曰乘,万乘是形容车马多。公相,公卿宰相。此泛指高官。(38)辍,离开。(39)去年,指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孟东野,即孟郊。时由长安选官,出任溧阳(今江苏溧阳)尉,溧阳去宣州不远,故韩愈托其带信。(40)茫茫,模糊。(41)苍苍,斑白。(42)诸父,指伯叔辈。(43)旦暮,早晚。这里是随时可能的意思。(44)无涯之戚,无穷无尽的忧伤。(45)其信然邪,难道是真的吗?(46)信也,如果(这死讯)是真的。(47)盛德,美好的德行。(48)嗣,子孙后代。(49)纯明,纯正贤明。(50)克,能够。蒙其泽,蒙受父亲的福泽。(51)未可以为信,如果(这死讯)是不确实的。(52)东野之书,韩老成死后,孟郊在溧阳有信告韩愈。(53)耿兰,当是韩愈老家的人,韩老成死后,他也报丧给韩愈。(54)在吾侧,在我身边。(55)业其家,继承先人事业。(56)诚,实在。难明,难以明白。(57)理,天理。推,推究。(58)苍苍者,花白的头发。(59)动摇者,动摇的牙齿。(60)毛血,指身体。(61)志气,指精神。(62)几何,差不多。(63)其几何离,分离的日子已不多。意即自己身体越来越差,不久就会死去,与韩老成相会了。(64)悲不几时,悲伤不会有多少日子。(65)汝之子,指韩老成长子韩湘。(66)吾之子,指韩愈长子韩昶。(67)不可保,无法保其天年。(68)孩提,幼儿。冀,期望。成立,成长立业。(69)软脚病,即脚气病。(70)剧,发作。(71)其竟,难道竟然。殒,死亡。(72)如,这里相当于“而”。(73)妄称,随口胡说。(74)孤,遗孤,指韩老成的儿女。(75)彼,指韩老成的遗属和他的乳母。守,守丧。终丧,丧期终了。(76)取以来,把他们接到我这里来。(77)遂,就,立即。(78)改葬,迁葬,指从宣城迁葬孟县。(79)兆,墓地。(80)然后惟其所愿,这样改葬以后,才了却自己的心愿。(81)相养,互相照顾。(82)抚汝,亲自抚慰你的遗体。(83)殓,给死者穿衣为小殓,把尸体入棺为大殓。凭,靠。(84)窆(bian贬),下棺入穴。(85)神明,上天。(86)不孝不慈,对长辈不孝顺,对晚辈不慈爱。(87)尤,归咎。其又何尤,又能怨恨谁呢?(88)“彼苍者天”二句,语本《诗经·唐风·鸨羽》,“悠悠苍天,曷其有极。”意为那个苍天啊,我的痛苦何时有尽头。(89)伊、颍,二水名,均在今河南省境。这里用以代指韩愈的家乡。(90)幸,希望。(91)长,养育使其成长。(92)尚飨(xiang享),请死者的灵魂来享受祭品。这是古代祭文常用的结尾。
 
 〔分析〕
 祭文,古代常用文体之一,祭奠亲友之辞,以寓哀悼之情。韩愈《祭十二郎文》(以下简称《祭》),是古代祭文中的抒情名篇,已成人们手追心仪的千古绝唱。文章写于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夏,当时作者在京师长安任监察御史,收到家书,说是他的孤侄老成(又称十二郎)突然去世。噩耗传来,如雷轰顶,痛不欲生。他是当时著名的作家,想要写点东西纪念,竟然是呆坐半天,纸上仍然一片空白。只是在七天后,方才痛定思痛,勉强提笔,长歌当哭,寄托哀思,任凭感情洪流的爆发,意随笔到,写下了这篇字字血泪、处处关情的绝妙好辞,从而引起了千古共鸣。《祭》文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艺术魅力?
 首先,生离死别,情真辞切,是它最感人的地方。抒情散文必须具有真情实感才能动人。《祭》文正是把握一个“情”字来抒发。它说古道今,想前思后,拉拉杂杂,无不是情,反复叩击读者心扉,振撼了情感的和弦。作者与十二郎关系特殊,名为叔侄,实是胜似手足。一、韩愈早孤,从小养在大哥韩会家中。会去世后,由嫂子郑夫人抚养成人,他与侄儿老成,年岁相仿,相依为命。叔侄俩从小生活在一起,感情非同一般。二、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韩氏一宗,只剩韩愈及十二郎一息尚传。所以文章称:“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现在十二郎又翻作古人,复兴韩家希望更加渺茫,怎不叫人悲从中来呢?三、更重要的是,叔侄二人在患难与共的生活中所建立的情谊。韩愈早年,战争频仍,家难迭起。叔侄二人的青少年时代,安危与共,饱尝了爬山涉水、颠沛流离的苦难。患难生知己。因此,当噩耗传来,作者呼天抢地,捶胸顿足,无法自持,势出自然:“呜呼! ……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彼苍者天,曷其有极!”悲怆涕泪,自谴自责,深情厚爱,随处生发,见者无不泣下。他为失去亲人而伤心,为嫂郑夫人失掉子嗣而痛哭,更为自己没有照顾好十二郎而狂歌恸哭。在当日韩家,韩愈已是仅存的最年长的男人,负有复兴家族、保护家庭、照料亲人的责职。为此,韩愈不能不告别亲人,出外谋生,涉足仕途,几经挫折,到贞元八年才登进士第。但唐代进士并不实授官职,才高八斗的韩愈由于无权贵推荐,因而接连碰壁。为了自身前途,他也曾“摇尾乞怜”;但在感情深处,却是极其厌恶,为了一顶乌纱帽,就必须破坏纯洁的感情,压抑强制,“俯首贴耳”(《应科目时与人书》),这又为什么? 与肮脏的官场相比,家庭的温暖,十二郎的诚挚之情,又显得多么可贵可亲! 他最后一次见到十二郎,是在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即他在汴州的宣武军节度使董晋幕府任职之时。当时相约,十二郎回去搬取家小来团聚。后因董晋去世,宣武军乱,没有实现。贞元十五年韩愈到徐州任职,也曾派人接十二郎,又因与武宁军节度使张建树意见不合,离徐闲居洛阳,又未能团聚。但当时作者正处盛年时期,总把希望寄托于未来,所以说:“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他想等自己事业有所成就,再回家乡河南重兴家业,重与亲人团聚。谁料设想破灭,十二郎英年夭折,在他心灵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王侯将相之富贵尊荣,无法换取感情的慰藉,这是灵魂的呼喊,真情的流露。故文章末尾云:“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耶? 其不知也耶?”感情缠绵悱恻,语言凄楚动人,始终环绕着生离死别来抒发。《祭》文的其他艺术特点,都是从上述的“至情”中生发出来的。
 其次,是昔日的生活联想如泉水般涌现,丰富的想像如真似幻,把人带到了悼亡的特殊气氛中,因而感人更深。对于十二郎的死,友人之信,仆人之报,事实不容置疑,在理智上,作者十分明白。但在感情深处,与其信其有,毋宁疑其无,始终是将信将疑,希望是传者之妄,以冀十二郎复生。在这里,感情与理智交战于脑海,于是发言行文自然不同寻常:“呜呼!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者非其真邪? ……少者强者(指十二郎)而夭殁,长者衰者(指作者)而存全乎? 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 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如醉如迷,全是一往情深所致,它引导读者遵循感情逻辑的发展,准确把握作者的心灵脉搏,因此产生了叩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再次,是服从纵情抒发的情感需要,无意中突破了传统格式,而进行了成功的艺术独创。传统祭文,一般是采用骈俪的四言韵语来歌颂亡者的功德,风格庄重典雅,行文斟酌字句,章法自有格套,以合歌颂的要求。韩愈的一般祭文也是如此。如《祭郑夫人文》,悼念抚养自己如母亲的大嫂,虽亦极哀痛之情,但尚能精心结撰,纯用四言韵语,以合典重之格。但写《祭》文时则不同,通篇不见记颂十二郎的事业功德,有的只是昔日深情的回忆。大嫂郑夫人是年老以终,十二郎则是少年早夭,悲痛之情,深浅自有差别。此时此境,至痛彻心,无意构结,难乎为辞,因而韵语一概不见,这是合情合理的。因此一变而纯用散行语体,以便于情感的自由抒发。在韩愈心中,十二郎虽死犹生,其音容笑貌,萦怀呈现如在眼前而无法驱散。所以《祭》文如面对死者,絮絮叨叨,反反复复,随着感情波澜的回环激荡,越发为不假雕饰的家常语,质朴自然,纯真感人。有人批评《祭》文,认为“述哀之文,究以用韵为宜”。这是食古不化的一偏之见。比较之下,还是林纾的意见比较中肯通达:“以家难之剧,猝生于不得意之时,虽以昌黎圣手,亦不能处处作韵语,故直起直落,……或叙事,或叙悲,错错杂杂,说来俱成文理。吾亦不能绳之以文字之法,分为段落,但觉一片哀音,听之皆应节奏。”(《韩柳文研究法》)这也就是古人所说“文成法立”的意思。
 最后,让我用苏轼的话来为《祭》文作一艺术总结:“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然其惨痛悲切,皆出于至情之中,不期然而然也。”于此可见此祭文“为情造文”的艺术力量及其影响之深远。

 〔评说〕
 费衮《梁溪漫志》:“退之《祭十二郎文》一篇,大率皆用助语。其最妙处,自‘其信然耶’以下,至‘几何不从汝而死也’一段,仅三十句,凡句尾连用‘耶’字者三,连用‘乎’字者三,连用‘也’字者四,连用‘矣’字者七,几于句句用助辞矣! 而反复出没,如怒涛惊湍,变化不测,非妙于文章者,安能及此。”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通篇情意刺骨,无限凄切,祭文中千年绝调。”
 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以痛哭为文章,有泣、有呼、有踊、有絮语、有放声长号。此文而外,惟柳河东《太夫人墓表》同其惨裂。”
 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酸痛惨挚,入于五内,是祭文变体,亦是祭文绝调。”
 吴楚材等《古文观止》:“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祭文中千年绝调。”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自始至终,处处俱以自己伴讲。写叔侄之关切,无一语不从至性中流出。几令人不能辨其是文是哭,是墨是血。而其波澜之纵横变化,结构之严紧浑成,亦属千古绝调。”
祭十二郎文

《祭十二郎文》

唐韩愈撰。这是贞元二十年(804),作者在京师任监察御史时为祭他侄子十二郎而写的祭文。作者幼年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自幼及长都和十二郎生活在一起,虽为叔侄,实同兄弟,感情极深。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并引起他对往事的回忆以及对眼前情景的忧虑,因此在祭文中抒发了深切的悼念、无限哀思,充分地表达出恳挚的骨肉之情和对宦海浮沉的人生感叹。作者将几十年的家境、身世都流注于笔端,叙述和十二郎幼年相依,形单影只的孤苦,成长后的几经离合,两人分隔东西不能相顾的缺憾,自己的衰病,闻噩耗后悲极生疑、似信非信的心情,以及对死者后事的安排等等琐碎家事,把亲切的叙事和浓郁的抒情融而为一,写得一往情深,凄楚动人。作者一反传统祭文的固定格套,破骈为散,用纯净的散句单行形式抒发哀感,又以家常语叙写生活小事,通篇以汝与吾相称,如对活人晤谈,达到了情真语真、自然成文的高境,被誉为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 师说   荆潭唱和诗序 ☛
0000670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0:5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