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神经系统的放射性核素检查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神经系统的放射性核素检查

神经系统的放射性核素检查

神经系统的放射性核素检查主要包括脑显象、脑血流量测定和脑脊液显象(见“脑脊液循环的放射性核素检查”条)。脑显象是一种安全、简便、基本无痛苦,在临床上具有独特价值的检查方法,现已常规用于诊断颅内占位性病变和脑血管疾病,脑血流量尤其是局部脑血流量的测定,有助于脑血管意外(卒中)、颅脑损伤等的诊治和预后估计。
脑显象 有以下几个方面。
原理 正常时,由于存在血脑屏障,血液中放射性药物难于到达脑组织,故其浓度很低,在脑显象时呈现放射性空白区。当脑组织罹患疾病时,血脑屏障遭到破坏,使病变部位放射性药物增多,导致局限性放射性浓聚现象。脑显象剂 目前多采用短半衰期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作脑显象剂,其中以99mTcO-4最为常用,其优点是:
❶发射单一γ线,能量低,使用较大量时对病人无过度辐射危害;
❷γ线能量为140keV,易于准直,适于体外显象;
❸引入体内后有一半从血液迅速清除,剩余部分清除缓慢,可进行多位置检查:
❹能口服给药。缺点是脉络丛、腮腺、甲状腺等可以吸收99mTc,故显象前需用过氯酸钾封闭上述器官。

常用脑显象剂的理化特性


显 象 剂常用量
(mCi)
给药方法显象时间物理半衰期主要γ线
能 量
(keV)
辐射剂量(rad)
全 身临 界 器 官
99mTcO-410~20口服或静注口服:2~6 h
静脉:15 min
6 h1410.21~3(大肠)
113mIn-DTPA10~20静 注立 即1.7 h3930.12.5~5.0(膀胱)
169Yb-DTPA10~15静 注立 即32 d63.1
198
0.34.5(膀胱)
197Hg-Neohydrin0.75静 注2~6 h2.7d770.0913~21(肾)

脑显象的位置与标志 常规作两个位置,即正位(前后位或后前位)及侧位(左右侧位或右左侧位),还可视病变部位适当增加前倾位、后角位或顶位。
判定阳性脑显象图的参考标准 沿用的判断标准如下:
❶至少两个不同头位的脑显象图有连续三行以上或直径在2cm以上的局限性放射性浓聚区;
99mTc作显象剂时,疑有病灶处的放射性超过颅盖骨或上矢状窦;
❸巨大脑囊肿,顶位显象时病侧放射性低于健侧;后颅凹蛛网膜囊肿,脑显象时可见窦汇或横窦等向上移位。判定方法多用目测法,也有用电子计算机配合数码记录帮助分析者。应当指出,正常人脑显象图形常有变异,因此在对脑显象图形分析时必须注意。
异常图形 有以下五个方面。
(1)脑瘤: 原发脑瘤占人体肿瘤的1~3%。以胶质瘤为最多见,依次为脑膜瘤,垂体瘤,神经鞘瘤,颅咽管瘤,转移性脑瘤,血管瘤等。
胶质瘤为脑实质瘤,约占脑瘤的40~55%,可见于脑的任何部位,多为浸润性,与正常脑组织无明确分界。各种星形胶质瘤脑显象阳性率不一,图形呈“多样化”。星形胶质瘤(3~4级)血管十分丰富,常有血管球形成,脑显象阳性率多在90%左右,呈现浓密的局限浓聚区,边缘不规则,有时呈圆形,常跨越中线。出现退行性变化时,于肿瘤周围呈一放射性浓聚圈,中央为低放射性或空白区,即月晕征或轮圈征。星形胶质瘤(1~2级)呈慢性浸润性生长,病灶处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尚清晰,放射性浓聚较低。静注99mTc后应用γ照相机连续摄影,病变区放射性局限性浓聚程度随时间延长而增加; 注射后立刻显象示图形正常,待45~60分钟后示放射性浓聚。如在注射后3~6小时显象更有利于提高阳性率。
脑膜瘤约占脑瘤的12~20%,多位于矢状窦旁,大脑凸面,蝶嵴及鞍旁,脑显象阳性率在95%以上。一为球型,瘤体较大,较常见,病灶处界限清楚,稠密,均匀的放射性浓聚区呈圆形或卵圆形(见图1)。另一为扁平型,沿硬脑膜呈地毯状蔓延,厚度<1cm,患侧头皮影增宽(正位)。静注99mTc后连续动态摄影,肿瘤区立即显现很高的放射性浓聚,随即迅速减少,至60~120分钟病变区仍保持一定水平放射性。这可与先天性动-静脉血管畸形及动脉瘤的γ照相影象相区别。


图1 左矢状窦旁脑膜瘤显象
1. 前后位 2. 左侧位


转移性脑瘤多发生在大脑的顶枕区,显象阳性率达80~90%。较小的癌结节表现为局限性圆形放射性浓聚区,边缘尚清晰;如周围有水肿,边缘变得模糊。有时可见轮圈征。
垂体腺瘤约占脑瘤的10%左右,都生长在垂体前叶,具有良性肿瘤特征。垂体瘤显象阳性率约50%,但脑显象可以发现体积较大、且向鞍上生长的垂体瘤,其侧位示鞍区有局限性放射性浓聚(见图2),而在前后位放射性浓聚区位于两眶缘的中间,向上突起。


图2 垂体瘤左侧位显象


神经鞘瘤约占脑瘤的7~10%,系成人幕下最常见的肿瘤,生长缓慢,多数生长于听神经,阳性率在80~90%之间。侧位示放射性浓聚区呈圆形,位于乙状窦前下方与乳突后上方,后角位示浓聚区在横窦之下方。
(2) 脑血管疾病: 脑梗塞时,脑显象阳性率因症状发作时间的长短而异: 症状发作5~7天内,由于缺血和胶质细胞突水肿,脑显象常为阴性,2~3周后,阳性率达70~80%,往后逐渐减低,至2~3月后,脑显象可恢复正常。脑梗塞显象图形特征为放射性浓聚区边界不清,往往按受累血管行径分布,多呈楔形,不跨越中线,此点有助于它与肿瘤相鉴别。动态研究脑血流情况,可提高诊断阳性率,并有助于与颅内占位性病变的鉴别。
(3) 炎症: 脑脓肿早期,脑显象阳性率达90%左右;当脓液引流脓腔修复时,则转为正常。脓肿期显象亦可见轮圈征。有时呈蜂窝状(多房性脓肿),放射性分布不均匀。脑炎和脑膜炎时,脑显象无特征表现,仅呈弥漫放射性增加。而单纯疱疹性脑炎常呈局限性浓聚区。
(4)颅脑外伤: 急性颅脑损伤脑显象无特征表现。慢性硬膜下血肿,典型病例在前后位(或后前位)可见患侧脑穹窿呈月牙形放射性浓聚即“新月形”征,而侧位图无特征表现。硬膜下血肿显象形态可分为四型:新月型、双凸型、弥漫型与混合型。如头皮血肿,颅骨血管瘤,颅骨或脑膜弥漫性转移病灶,单侧颅顶畸形性骨炎,脑网状细胞肉瘤有时亦见有“新月形”征。一侧颈总动脉闭塞引起患侧放射性减低,而放射性分布本为正常的健侧却呈相对性增高,应慎与新月形鉴别。
(5)颅骨病变:颅骨转移癌,颅骨慢性炎症,血管瘤,颅骨钻孔或手术后缺损或术后植骨,颅骨挫伤,畸形性骨炎等都可产生脑显象的局限性放射性浓聚,应与颅内占位性病变相鉴别。
脑显象的鉴别诊断 对鉴别诊断较有价值的方法为:
❶根据显象图形特征进行分析,如局限性浓聚区的形态,放射性分布情况,病灶数目,病灶部位等;
❷动态显象,如脑梗塞显象的阳性率与症状发作时间有关,动态显象可观察到阴性、阳性互相转化过程,而肿瘤则否;
❸放射性核素脑血管造影术;
❹采用新的显象剂如67Ga-柠檬酸盐,111In、57Co标记的博莱霉素等诊断恶性肿瘤,87mSr诊断颅骨转移癌,99mTc-多聚磷酸盐或焦磷酸盐诊断脑梗塞等。
脑显象的临床价值 根据国内12家医院报道的1,070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脑显象结果分析,脑瘤诊断总阳性率为87.9%。其阳性率受以下因素影响:
❶肿瘤病理类型: 如星形细胞瘤恶性程度愈高,显象就愈易出现阳性。脑膜瘤虽为良性,但因血管丰富故阳性率高;
❷肿瘤部位: 半球病变易显示,中线处部位较深难以探测,尤其中线近颅底处更甚; 后颅凹阳性率亦低;
❸肿瘤大小: 一般说来肿瘤愈大阳性率愈高,直径<2cm的肿瘤,目前应用的扫描机和γ照相机难以发现;
❹显象技术。示踪剂强度愈大,愈易显示病变;多次、延迟显象有助于提高阳性率。
脑显象与X线检查诊断颅内肿瘤的诊断符合率,根据国内上海华山医院、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及北京首都医院报道的资料,脑显象符合率为79.5%(245/308),脑血管造影为87.4%(160/180),气脑或脑室造影为91.9%(79/86)。
X线CT用于脑显象,对病人无创伤,方便,所受的辐射剂量小,诊断颅内占位性病变总的阳性率高于核素显象。因此CT出现后,放射性核素脑显象似有向了解功能和代谢变化发展之趋势。但CT费用昂贵,尚难普及。
ECT是非损伤性的诊断技术,它兼有CT及γ照相机二者的优点,能在体内分层立体地显示放射性药物在脑内的分布,并能对各种化合物在大脑的代谢进行定量分析,例如静脉注射11C-葡萄糖测定不同情况下脑内不同部位对葡萄糖的利用率,11C-葡萄糖代谢率低于正常,提示大脑缺血或脑梗塞; 把一些氨基酸变成带放射性的药物(13NH3),可研究它们在脑内的分布和代谢;目前,正试图用标记的神经递质或其前身物作示踪剂,以观察神经递质功能在不同部位的差异。ECT技术有希望能够观察一些在脑内造成功能性而非器质性损害的疾病。
脑血流量测定 放射性核素技术测定脑血流量,按示踪剂分为弥散和非弥散二种,前者的示踪剂有81mKr、133Xe、131I-安替比林,后者的示踪剂有99mTc、131I-马尿酸钠;按给药方式分颈内动脉(或颈总动脉)法,静脉法和吸入法,所用仪器装置有多探头功能仪,γ照相机和ECT;按测定要求分平均脑血流量及局部脑血流量,后者临床价值最大。
平均脑血流量正常值一般每100g脑重约为50ml/min。脑血流量受生理,病理,灌流压,体内生化物质(氧与二氧化碳张力),药物等因素的影响,并且脑血管床具有高度的自我调节作用,因此在分析脑血流置时必须注意。
1970年以来,把脑循环的研究与脑代谢、脑功能的观察结合起来,应用15O、11C、13N、18F及其标记化合物如11CO标记的血红蛋白、13NH311C-2-脱氧葡萄糖,18F-2-脱氧葡萄糖等及应用ECT,使局部血流及葡萄糖代谢率的测量成为可能,还可以测出大脑功能活动时脑的葡萄糖代谢率的变化。近年有人在人体上用连续吸入C15O215O来定量测定局部脑血流量,局部脑代谢和局部氧摄取分数,这对临床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手段。1977年,有人在14C-葡萄糖放射自显影技术的基础上,用18F-2F-2-脱氧葡萄糖及ECT测量人脑不同结构局部葡萄糖代谢率。此法的特点是能将进行功能活动的神经结构或通路形象地显现出来,这对研究正常或病理状态下脑血流量的代谢功能调节,从而实现结构和功能的共同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
☚ 肝脏和胆道的放射性核素检查   脑脊液循环的放射性核素检查 ☛
0001872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3: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