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痰剂
祛痰剂,是以能排除或消解痰涎,并使因痰而致的疾病得到缓解或痊愈的方剂。
痰的成因很多,凡内伤、外感皆能生痰。从其性质来说,可分为湿痰、燥痰、热痰、寒痰、风痰等。在治疗时当分别原因和发病情况,辨证论治。祛痰剂根据其功用,可分为燥湿化痰、润燥化痰、清热化痰、祛寒化痰、祛风化痰等五类。
(1) 燥湿化痰剂:本法适用于湿痰所致诸证。湿痰是由脾阳不振,运化失健,水湿留聚而成。临床见证为痰白易咯,胸痞恶心,肢体困倦,或眩晕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或弦缓。本类方剂常以燥湿化痰药与健脾利湿药相配伍组成。
(2) 润燥化痰剂:本法适用于燥痰所致诸证。燥痰是由肺阴不足,虚火烁金,炼液为痰。临床见证为呛咳气促,咯痰不利,痰粘难出,甚或成块成条,咽喉干燥哽痛,咳久则声音嘶哑等。本类方剂常以润燥化痰之品为主组成。
(3) 清热化痰剂:本法适用热痰所致诸证。热痰多由邪热内盛,煎熬津液而成。郁久化火则为痰火。临床见证为痰黄粘稠,不易咯出,面赤烦热,舌苔黄腻,脉数口干,或为惊悸,或发癫狂。本类方剂,常以清热药与化痰药相配组成。
(4) 祛寒化痰剂:本法适用于寒痰所致诸证。寒痰是由脾肾阳虚,水气不化,水泛为痰,停蓄于内而成。临床见证为咯痰稀白,口中自觉有冷气,身寒,手足不温,大便溏泄,舌淡苔滑,脉沉。本类方剂常以祛寒药与化痰药相配组成。
(5) 祛风化痰剂:本法适用于风痰所致诸证。风痰的成因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风邪,肺卫被侵,肺气不宣,津聚成痰,气壅则痰升,出现头目昏痛,咳嗽痰多,咯吐不爽,脉浮缓等证。治以理肺化痰,兼散外邪为法。内生之风痰,多由脾胃内伤,湿浊不化,凝而为痰。或火热内炽,炼液为痰,痰浊上僭,风亦随升,走窜经络,轻则眩晕头痛,甚则肢体瘫痪。本类方剂常以祛风药与化痰药相配组成。总之,痰有多种成因,归纳成一句话即:“液有余便是痰”。所以“痰生百病”,治疗方法都以着重化痰为主。前人“见痰休治痰”之论,又是治病求本之义。如脾虚湿盛生痰,理脾则湿化,而痰无由生;肾虚水泛为痰,温肾则水不上泛,痰亦自消。又祛痰剂每多配伍理气药。因为痰为有形之邪,痰成则气机被阻,气滞则津液不得布散,复又生痰,故祛痰剂中常配伍理气之品,调畅气机,所以庞安常说:“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津液为水谷所化,是营养人体的重要物质。若因病变化而为“痰”,则津液便少。由此可知,燥湿化痰固然是治痰的主要方法,但须谨防苦辛温燥之品太过而耗伤津液。若遇阴虚血少,津亏液涸之人,尚须配伍适量滋阴药,使痰去而阴不伤。
痰之为病,复杂多变。许多疾病也常与痰有关,所以许多方剂中,经常配用一些化痰、祛痰之药,但所治病证的主要原因不在痰,制方的主要目的也不在于使因痰而致的疾病得到缓解或痊愈,故不归入祛痰剂内容。
痰与饮,虽同为水湿所化,但也自有区别。本章所述,治痰为主,至于治饮的方剂,分别在“祛湿剂”、“泻下剂”、“温里剂”条目中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