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祖师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祖师殿四川著名宫观,全国道教重点宫观。在青城山。原名洞天观,晋代始建,宋代改名清都观,祀五百灵官像。南朝逸士费元规,唐代薛昌、杜光庭,宋代张俞等都曾隐居于此。现存殿宇清同治四年 (1865年) 建,因供奉真武大帝和三丰祖师,故名真武宫,又称祖师殿。为一小巧的四合院。古迹有浴丹井、读书台,唯杜光庭墓无迹可寻。旁有闻胜亭,1945年8月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欣闻抗战胜利消息而建亭纪念,并刻碑为志 (现碑移殿内)。 祖师殿 祖师殿位于太平山南麓,距老司城约1.5公里,前依灵溪,后靠“罗汉晒肚”,左右浓荫覆盖,风景非常优美。祖师殿为司城五大庙宇之一。《永顺县志》载:“祖师殿始建于后晋天福二年,明代嘉靖年间重建。正殿柱大数围,上架木柱处无斧凿痕迹,相传为公输子(鲁班)显灵所建。”大殿面阔5间,进深4间,重檐歇山顶,全为木料结构,以34根大柱支撑屋顶。柱基系双叠圆石基,柱端承接处,为一斗二开和一斗三开拱承鼎,平单层檐。殿宽13米,长17.5米,高20米,殿宇斗拱雄浑古朴,梁架结构颇为特殊,具有浓厚的土家族建筑特色。1960年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自生桥 紫金山古王墓群 ☛ 祖师殿 祖师殿位于南岳衡山的烟霞峰侧,正对南天门观景台。因主祀道教北方七宿一玄武祖师而得名。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元年 (1862) 重修。殿宇坐北朝南,分为两进,石墙铁瓦,正殿面阔三间。现在屋面上尚保存着铸有乾隆五十三年 (1788)、道光二十四年(1844)、同治二年 (1863) 等定样的铁瓦。新中国成立后,分别于50年代和80年代重修,1993年发还南岳道教协会管理,恢复道观。山门有对联曰: “门辟南天俯视万倾江山层层入画; 峰回上界飞接千寻梯磴步步凌云。”殿内供有玄武祖师神像。 ☚ 上清宫 寻真观 ☛ 祖师殿 祖师殿位于猛洞河风景名胜区麻岔乡老司城村南,居太平山南麓。为司城五大庙宇中仅存的一座。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二年 (937)。明嘉靖三十三年 (1554) 重建。清乾隆十九年 (1754) 募修。1962、1980年维修。占地面积582平方米。坐东朝西,由祖师殿、皇经台、玉皇阁等组成,前临牛路河,依山势逐渐升高,气势宏大,是土家族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祖师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全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小青瓦。下置檐柱24根、金柱12根。柱基系双叠圆石基,柱榫承接处为一斗二开和一斗三开的斗拱承鼎,平单层檐。殿脊殿檐是图案精致的陶砖陶瓦。殿内供奉玉皇大帝、土家彭公爵等,并存有明代铸造的大铁钟一口。钟高1.5米,口直径1米,重2.5吨。皇经台为正方形木构三檐楼阁式建筑,歇山顶,覆青瓦,檐下用12根木柱支撑。玉皇阁为重檐歇山顶,三面青砖墙,七架梁,减二中心柱,由墙承重,与皇经台连为一体,屋檐飞翘,雕梁画栋,四周绕明廊。殿为明代建筑。台、阁均系民国时重修,仍保留有明、清时期的建筑特点和风格。古殿与司城以长约2公里的松柏古栈道相通,山道旁的古柏现存30余株。 ☚ 翼南牌坊 土家族土司古墓群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