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祈父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祈父

祈父

《诗经·小雅》篇名。《毛诗序》云:“《祈父》,刺宣王也。”《郑笺》:“刺其用祈父,不得其人也,官非其人则职废。”三家《诗》无异义。祈父是周代掌管都城禁卫的长官,亦称司马。周宣王执政后期,因兵员不足,曾调发都城禁卫部队从征作战。禁卫之士由此而有怨言,但不敢直接指责宣王,只能咒骂祈父征调不当。全诗三章,每章四句。诗人指责祈父将他调到令人困忧的战场,害得他有家难归,有母不得奉养。诗中三呼“祈父”,口气激烈愤怨。后人评为“惊心动魄,极悲极愤”(吴闿生《诗义会通》)。

☚ 鹤鸣   白驹 ☛

祈父

 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
 祈父,予王之爪士。胡转予于恤,靡所底止。
 祈父,亶不聪。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

 这首诗描写兵士怒于久役,指责司马征调失常,从侧面讽刺了天子用人不当。
 诗分三章,每章四句。
 祈,圻的借字。古“圻”与“畿”通。因为此官掌管封畿之内的兵甲(武器铠甲),所以以“畿” (即圻) 做为官名。祈父,即司马,掌管军事的长官。爪牙,鸟兽用爪牙防卫、进攻,故用来比喻军队。恤,忧愁,忧患。可以引申指忧患之境也。第一章大意是: 司马将军,我们是大王勇猛的士兵。为何把我们引入忧患之境,使我们无处安身?直呼“祈父”(司马将军),语气中包含着谴责。“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有双重含义,其一,我们本是勇猛的士兵,以我们的勇猛,战争早该结束,我们早该祝酒庆功,凯旋而归了,而你们,带兵的将领,为何使我们迁转不已,越来越陷入令人忧患的困窘之地? 其二,士兵服役本是有期限的,为何长期征调我们,使我们越来越疲惫不堪,常年在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使我们心忧目愁,痛苦难当。“靡所止居”,也有两重含义,一是现在我们在战争中处于被动局面,三番五次地转移,没有安身之处,一是我们不得休闲,不能回家。
 第二章与第一章大意相同,仍然是直呼“祈父!”再次控诉道:“司马将军,我们是大王勇猛的兵士,为何把我们引入忧患之地,使我们无处栖身?”
 反复强调,既渲染了当时战局情况紧迫的气氛,又进一步表达了有家难回,无处安身的愤懑之情。加强了控诉的力量。
 第三章开头,仍是直呼“祈父!”姚际恒云:“三呼而责之,未始露情。”钟惺云:“三呼祈父,已见其不聪矣。” (引自阵子展《诗经直解》)“亶不聪。”亶,诚然,真的。你真是太昏庸了。“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尸——失 (用马瑞辰说)。饔: 熟食。这是进一步说明“祈父”的昏庸: 为何把我们引何忧患之路? 老母饥寒,无人奉养。
 唐代散文家李华在《吊古战场文》中说:“苍苍蒸民,谁无父母?提携捧负,畏其不寿。”意思是说: 天下百姓,哪个没有父母?努力侍奉,唯恐他们不能长寿。而《祈父》诗中的这些士兵长年服役在外,不得奉养父母,反而伎年迈的老母主持繁重的家务 (朱熹说,尸,主。《诗集传》)。而这一切都是由司马的昏庸造成的。说“祈父”之昏庸,也可作多种理解。吕祖谦云:“越勾践伐吴,有父母耆老而无昆弟者,皆遣归。(《国语·吴语》),魏公子无忌求赵,亦令独子无兄弟者,归养。(《史记》本传) 则古者有亲老而无兄弟,其当免征役,必有成法。故责司马之不聪,其意谓此法人皆闻之,汝独不闻乎? 乃驱吾从戎,使吾亲不免薪水之劳也!” (引自朱熹《诗集传》) 这是斥责司马昏庸的一层意思。另一层意思: 既然将我们征兵征来了,就该带领我们打胜仗,却把我们引向这忧患之路,使我们可能从此不能再侍奉老母。指挥不当,不体下情,此又是昏庸的一种表现。
 这首诗字数不多,且有两段重复,但却含义丰富,有着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诗歌通过三次连着直呼“祈父”,对那些昏庸的将军进行了字字血,声声泪的控诉。前两章的反复陈述,为最后一章的谴责和言情蓄足了力,使得最后一章的表达掷地有声,震撼人心。而诗歌又就此戛然而止,显得简洁有力。

《祈父》 - 翻译、译文、注释和鉴赏 - 诗经辞典 - 可可诗词网

《祈父》

 祈父! 领兵官啊大司马!

 


予王之爪牙。我是守卫王家的爪牙。

 


胡转予于恤? 为何调我到这忧愁之地?

 


靡所止居! 害得我背井离家!

 


 


祈父! 领兵官啊大司马!

 


予王之爪士。我是守卫王家的武士。

 


胡转予于恤? 为何调我到这忧愁之地?

 


靡所底止! 害得我有家难至。

 


 


祈父! 领兵官啊大司马!

 


亶不聪。你实在是太昏庸。

 


胡转予于恤? 为何调我到这忧愁之地?

 


有母之尸饔! 家有老母却不得侍奉!

 


 


[注释] ①祈父:同“圻父”,职掌封畿兵马的长官,即司马。②底(zhi):止。③亶:(dan):诚,信。

 


 


[赏析] 《祈父》这首诗是西周王朝的武士所作。王家的禁旅责备司马的征调失常。禁旅是固国卫城,保护王室的。祈父即司马,是职掌封畿兵马的高级武官。这些王的“爪牙”之士,是不应该随意征调的。因为“六军”的作战之士出自“六乡”之法,是不取王之“爪牙”之士的。周宣王三十九年曾“战于千亩”这个地方,结果王师败给了姜戎。因为人用不足,乃出禁卫以从征。“禁旅原不出征,偶一用之,尚且致怨,况久戍乎? 且自古兵政,亦无有以禁卫戍边方者。”(方玉润《诗经原始》)

 


这首诗的首章即呼“祈父! 予王之爪牙”,统兵官大司马,我们这些人是王家的闲守之卫,“胡转予于恤? 靡所止居!”恤,忧患的意思。靡,无。即为什么竟调遣我们到那忧愁的地方去呢? 天天忙着打仗,以至没有安居的处所! 第二章再呼“祈父! 予王之爪士”,这里的“爪士”马瑞辰阐释甚明:“爪士犹言虎士。周官虎贲氏属有虎士八百人,即此。《说苑·杂事篇》曰:虎豹爱爪,故虎士亦云爪士。虎贲为宿卫之臣,故以移于战争为怨耳。”(《毛诗传笺通释》)而司马则让这些武士离开王都到困苦的战地去,而且是“胡转予于恤?靡所底止!”(转,是迁移不停的意思。)这样无尽无休,没有止息地使爪士们陷于忧虑、困敝之中,便不禁使他们怨积胸膛了。

 


第三章,三呼“祈父! 亶不聪。”已由不满而至憎恨,乃至咒骂:你这个领兵官实在太昏庸,真是太不聪慧! 越王勾践讨伐吴国的时候,有父母耆老而无兄弟者,都予以遣归。魏公子无忌救赵时,也令独子回家归养。这些事实当时人人尽知,难道你却有耳不闻吗?“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尸,古有“失”意,尸饔即谓“失饔”(马瑞辰语),也就是失去供养。现在移我到这忧愁困苦的地方,家中的老母亲也得不到奉养,这怎么能尽人子之责呢? “三呼而责之,末始露情”(姚际恒语)。这一呼再呼以至三呼司马官,这带有深深怨憎之情的呼告之词,由不满意随意征调,进而责其不聪,斥其昏庸,感情逐步加深。至此,需要说明的是:朱熹说此诗“责司马者,不敢斥王也”,其实,《诗序》直说《祈父》“刺宣王也”,不是没有道理的。由于宣王连年征战,军政不休,管军政的司马当然不能辞其咎,但宣王任用失人,还是应负主要责任的。

 


《祈父》这首诗三章全用赋的手法,前二章还并用反诘语气,揭示武士们怨恨不满之情,表明对司马、王家的指斥愤激之意,具有很强的力度。

《诗经》之《祈父》译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祈父

 〔原文〕
 祈父!(鲁一作颀甫。)
 予王之爪牙。(韩予作维。)
 胡转予于恤?
 靡所止居。
 (牙、居,鱼部。)
 祈父!
 予王之爪士。
 胡转予于恤?
 靡所厎止。
 (士、止,之部。)
 祈父!
 亶不聪。
 胡转予于恤?
 有母之尸饔。(韩饔作雍。)
 (聪、饔,东部。)
 〔译文〕
 领兵官啊大司马! 我是守卫王家的爪牙。为什么调我到那忧愁困苦的地方?害得我背井离乡。
 领兵官啊大司马! 我是守卫王家的武士。为什么调我到那忧愁艰苦的地方?害得我有家难回。
 领兵官啊大司马! 你实在是太昏庸。为什么调我到那忧愁辛苦的地方?家有老母不得供养。
 〔评介〕
 《祈父》三章,章四句。关于此诗的主旨,《诗序》云: “《祈父》,刺宣王也。”毛《传》云: “刺其用祈父不得其人也。”郑 《笺》 云:“予,我。转,移也。此勇力之士,责司马之辞也,我乃王之爪牙,爪牙之士当为王闲守之卫,汝何移我于忧,使我无所止居乎?谓见使从军,与羌戎战于千亩而败之时也。”郑《笺》把毛《传》的看法解释得更为具体明确了。其中心意思是,祈父 (掌管都城禁卫的长官,亦称司马) 调遣王宫卫士去跟羌戎作战,卫士为之怨愤。诗通过卫士对祈父失职的指责,进而刺天子的用人不当。
 此诗采用反复咏唱的形式,抒写卫士的怨愤。第一章与第二章词语基本相同,具体说,第一句、第三句全同,仅把第二句的“爪牙”换成“爪士”,第四句的“止居”换成“厎止”。第四章变化稍大,第一句、第三句未变,只是第二句和第四句有所变易。诗的发端是呼告句式:“祈父! 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祈父,即司马,职掌封畿兵马的武官。毛《传》:“祈父,司马也。职掌封圻之兵甲。”圻亦作畿,邦畿。”古者,祈、圻、畿同字,得通用。” (孔颖达疏《毛诗正义》)“予”,我,是卫士自称。一说“予”,作“维”,“维,为也”。于是,谁是“爪牙”便有二解:“祈父,你是国王的爪牙。”和“祈父,我是守卫王家的爪牙。”程俊英《诗经译注》用前者译法,多数研究者取第二种即后者译法。综观全诗,以后者解说为优,其理由有二: 首先,“祈父! 予王之爪牙。” 自称“王之爪牙”,道出 “王”的卫士的身份,指明卫护王宫的职责,为下文抒写怨愤摆明堂堂正正的理由埋下伏线。而如果解作祈父是王的爪牙,那抒写怨愤为何人,其身份不明,原因不清,致使全诗颇为费解。其二,首章第二句、第三句和第二章第二句、第三句,句子全同,两次出现“予”字,即“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胡,何,为什么。转,调遣,调动。恤,忧,指可忧的战地。两次出现的 “予”,均解为“我”,如此诗意贯通,顺理成章。而如将前边的“予”解为“维,是”,将后边的“予”解为“我”,语气颇为不顺,尤其无法理解对“转予于恤”发出怨愤有什么理由。“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胡转予于恤,靡所厎止”;“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是具体抒写怨愤的关键句。厎,《尔雅·释诂》: “厎,止也。”“厎止”与“止居”同义。尸,主管。饔,熟食,包括饭和菜。“靡所”二句,从不该征调的卫士转战各地,陷入忧患、困敝之中抒写怨愤之义;“有母”句,从家有老母主管熟食的菜和汤,抒写不能尽供奉父母之责的怨愤之情。姚际恒说:“三呼而责之,末始露情。” (《诗经通论》)其意谓:诗之三章皆以呼告起始,“责”之以理: 予乃王之爪牙,禁旅无出征之例,汝何转予于忧恤之地,使予无所止居乎?唯诗之结尾,以 “有母之尸饔”收束,虽申说怨责,却动之以“情”。诚如吕祖谦所云:“越句践伐吴,有父母耆老而无昆弟者,皆遣归。(《国语·吴语》)魏公子无忌救赵,亦令独子无兄弟者,归养。(《史记》本传)则古者有亲老而无兄弟,其当免征役,必有成法。故责司马之不聪,其意谓此法人皆闻之,汝独不闻乎?乃驱吾从戎,使吾亲不免薪水之劳也!”(《诗经直解》卷十八引) 由于动之以“情”,使卫士的怨愤格外引人共鸣,从而达到了深化主旨的目的,收到了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此诗的特点在善用赋法。赋,是《诗经》作者经常运用的表现方法之一,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诗集传》);胡寅引李仲蒙语云: “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也。”(《与李叔易书》)要之不加譬喻,直接叙事、抒情即是“赋”。《祈父》一、二章以重章形式叙写“祈父”征调失常,以反诘句透露怨责之义;第三章,侧重叙写有母而不得供奉,情寓怨中。通篇无“比”亦无“兴”,仅出以“赋”法,却将诗的主旨表现得深刻透彻。这个艺术经验值得借鉴。

诗词《祈父》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祈父

 
 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
 祈父!予王之爪士。胡转予于恤,靡所底止?
 祈父!亶不聪。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

 
 【注释】 ①祈父(qi fu其府):掌封畿兵马的高级武官。祈,通“圻”、“畿”。父,对男子的尊称。《毛传》:“祈父,司马也。职掌封圻之兵甲。” ②予:我。爪牙:鸟兽以爪、牙自卫,故“爪牙”喻武士、卫士。③胡:为什么。转:调动,使辗转往来。恤:忧。这里指令人忧患的战场等危险地方。靡:没有。所止居:落脚安身的地方。④爪士:爪牙之士,即卫士。⑤所厎(zhi 纸)止:意同“所止居。”厎:止。⑥亶(dan 胆):实在,真的。不聪:不闻,不了解。⑦尸饔(yong 拥):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按《白虎通义》曰:‘尸之为言失也。……’是尸古有失意,尸饔,即谓失饔,谓奉养不能具也。”饔,熟食。一说:“尸,主也。饔,熟食也。言不得奉养,而使母反主劳苦之事也。”(朱熹《诗集传》)
 
 【译文】 司马!我们是王室的爪牙卫士。为何却把我们引入忧患之地,害得我们无处安居? 司马!我们是王宫的卫士爪牙。为何却调我们到战场上冲杀,害得我们不能回家? 司马!你难道听不见我们的怨声?为何引我们到忧患之境,家里老母却无人供奉!
 
 【集评】 清·姚际恒:“三呼而责之,末始露情。”(《诗经通论》卷十)
 清·牛运震:“三呼怨毒。‘亶不聪’,责得恕道,然愈不堪。‘有母之尸饔’,更悲苦。语急气咽,故是苦调。”(《诗志》卷三)
 清·焦琳:“前二章即作呼而诘责之词,此章(亶不聪)遂作诘责而彼仍不应之词也。……句句作含泪顿足、急呼之声。”(《诗蠲》卷六)
 
 【总案】 这首诗表达的是下层武士怒于征役,责备司马征调无常的情绪。《毛传》、《郑笺》认为此诗是周宣王末年,大司马调王宫卫士与羌戎战于千亩,被羌戎打败,卫士怨愤而作。而朱熹则认为是军士怨于久役,不一定是王宫卫士,也不一定由千亩之战引起。如按朱说,则“予王之爪牙”、“予王之爪士”的强调就失去了力量。周代兵制,从地方召集民众组成六军,以作边界征战的武装力量。《郑笺》:“六军之士出自六乡,法不取于王之爪牙之士。”也就是说王宫禁卫本不应出征野战,这是引起卫士抱怨的直接原因。这个解释要比朱熹的说法合理。
祈父

祈父

〔原文〕
祈父!(鲁一作颀甫。)
予王之爪牙。(韩予作维。)
胡转予于恤?
靡所止居。
(牙、居,鱼部。)
祈父!
予王之爪士。
胡转予于恤?
靡所厎止。
(士、止,之部。)
祈父!
亶不聪。
胡转予于恤?
有母之尸饔。(韩饔作雍。)
(聪、饔,东部。)
〔译文〕
领兵官啊大司马! 我是守卫王家的爪牙。为什么调我到那忧愁困苦的地方?害得我背井离乡。
领兵官啊大司马! 我是守卫王家的武士。为什么调我到那忧愁艰苦的地方?害得我有家难回。
领兵官啊大司马! 你实在是太昏庸。为什么调我到那忧愁辛苦的地方?家有老母不得供养。
〔评介〕
《祈父》三章,章四句。关于此诗的主旨,《诗序》云: “《祈父》,刺宣王也。”毛《传》云: “刺其用祈父不得其人也。”郑 《笺》 云:“予,我。转,移也。此勇力之士,责司马之辞也,我乃王之爪牙,爪牙之士当为王闲守之卫,汝何移我于忧,使我无所止居乎?谓见使从军,与羌戎战于千亩而败之时也。”郑《笺》把毛《传》的看法解释得更为具体明确了。其中心意思是,祈父 (掌管都城禁卫的长官,亦称司马) 调遣王宫卫士去跟羌戎作战,卫士为之怨愤。诗通过卫士对祈父失职的指责,进而刺天子的用人不当。
此诗采用反复咏唱的形式,抒写卫士的怨愤。第一章与第二章词语基本相同,具体说,第一句、第三句全同,仅把第二句的“爪牙”换成“爪士”,第四句的“止居”换成“厎止”。第四章变化稍大,第一句、第三句未变,只是第二句和第四句有所变易。诗的发端是呼告句式:“祈父! 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祈父,即司马,职掌封畿兵马的武官。毛《传》:“祈父,司马也。职掌封圻之兵甲。”圻亦作畿,邦畿。”古者,祈、圻、畿同字,得通用。” (孔颖达疏《毛诗正义》)“予”,我,是卫士自称。一说“予”,作“维”,“维,为也”。于是,谁是“爪牙”便有二解:“祈父,你是国王的爪牙。”和“祈父,我是守卫王家的爪牙。”程俊英《诗经译注》用前者译法,多数研究者取第二种即后者译法。综观全诗,以后者解说为优,其理由有二: 首先,“祈父! 予王之爪牙。” 自称“王之爪牙”,道出 “王”的卫士的身份,指明卫护王宫的职责,为下文抒写怨愤摆明堂堂正正的理由埋下伏线。而如果解作祈父是王的爪牙,那抒写怨愤为何人,其身份不明,原因不清,致使全诗颇为费解。其二,首章第二句、第三句和第二章第二句、第三句,句子全同,两次出现“予”字,即“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胡,何,为什么。转,调遣,调动。恤,忧,指可忧的战地。两次出现的 “予”,均解为“我”,如此诗意贯通,顺理成章。而如将前边的“予”解为“维,是”,将后边的“予”解为“我”,语气颇为不顺,尤其无法理解对“转予于恤”发出怨愤有什么理由。“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胡转予于恤,靡所厎止”;“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是具体抒写怨愤的关键句。厎,《尔雅·释诂》: “厎,止也。”“厎止”与“止居”同义。尸,主管。饔,熟食,包括饭和菜。“靡所”二句,从不该征调的卫士转战各地,陷入忧患、困敝之中抒写怨愤之义;“有母”句,从家有老母主管熟食的菜和汤,抒写不能尽供奉父母之责的怨愤之情。姚际恒说:“三呼而责之,末始露情。” (《诗经通论》)其意谓:诗之三章皆以呼告起始,“责”之以理: 予乃王之爪牙,禁旅无出征之例,汝何转予于忧恤之地,使予无所止居乎?唯诗之结尾,以 “有母之尸饔”收束,虽申说怨责,却动之以“情”。诚如吕祖谦所云:“越句践伐吴,有父母耆老而无昆弟者,皆遣归。(《国语·吴语》)魏公子无忌救赵,亦令独子无兄弟者,归养。(《史记》本传)则古者有亲老而无兄弟,其当免征役,必有成法。故责司马之不聪,其意谓此法人皆闻之,汝独不闻乎?乃驱吾从戎,使吾亲不免薪水之劳也!”(《诗经直解》卷十八引) 由于动之以“情”,使卫士的怨愤格外引人共鸣,从而达到了深化主旨的目的,收到了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此诗的特点在善用赋法。赋,是《诗经》作者经常运用的表现方法之一,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诗集传》);胡寅引李仲蒙语云: “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也。”(《与李叔易书》)要之不加譬喻,直接叙事、抒情即是“赋”。《祈父》一、二章以重章形式叙写“祈父”征调失常,以反诘句透露怨责之义;第三章,侧重叙写有母而不得供奉,情寓怨中。通篇无“比”亦无“兴”,仅出以“赋”法,却将诗的主旨表现得深刻透彻。这个艺术经验值得借鉴。

☚ 鹤鸣   白驹 ☛

祈父

祈父

职官名,执掌王畿内的兵马。《小雅·祈父》一章: “祈父,予王之爪牙。”毛《传》:“祈父,司马也,职掌封圻之兵甲。”圻,qí,通畿,古代王都所在地方圆千里以内。爪牙,武将。朱熹 《集传》:“予,六军之士也。爪牙,鸟兽所用以为威者也。军士怨于久役,故呼祈父而告之曰: 予乃王之爪牙,汝何转我于忧恤之地。”

☚ 宗周   驺虞 ☛
0000508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3:4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