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社会选择理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社会选择理论Social choice theory该理论是研究个人兴趣、判断、福利的总和如何形成社会福利、社会判断、社会选择的观念。不同人的个人兴趣、伦理、政治判断与社会福利标准、社会决策截然不同。这正是社会选择理论所要探讨的怎样从前者产生后者。阿罗是现代社会选择理论最早的提出者。他对社会选择的分析借用了福利经济学的一些观点,进一步研究了社会偏好与个人偏好这两面相互一致性问题,将社会福利函数定义为表示任一给定的个人偏好序与由此而来的社会偏好序二者的关系式,并进而提出他的福利函数应满足的条件: (1)条件I,独立无关选择性,假定A、B、C都是适用的选择,社会选择A,拒绝B、C,如果C不再是适用的选择,社会不可能选择B,拒绝A。(2) 条件P为帕累托原理的弱条件。要求个人对两种社会状态一致的严格偏好序必定反映在同样严格的社会偏好序之中。(3) 条件U为非限制定义域条件,即福利函数的定义域包括所有逻辑上可能的个人偏好序。(4) 条件D,非独裁性。独裁性指如果当且仅当只有一名成员选择A拒绝B,社会就选择A拒绝B。阿罗不可能性定理说明如果个人集合是有限集合且存在至少三个以上的不同的社会状态,那么得出一个具有完全有序性且能同时满足条件U、I、P、D的社会选择是不可能的。阿罗的工作是对伯格森、萨缪尔森福利函数理论的发展,如果将个人偏好序视为个人效用排列,那么社会偏好就是对社会福利的判断。但不可能性定理说明,个人效用序列无法达到满足前述四条件的社会福利判断。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是现代社会选择理论分析的出发点和基础,使得福利经济结构的存在缺乏它必要的基础。从阿罗50年代提出上述理论之后,许多经济学家重新考察了阿罗所提出的四个条件。研究表明: 通过弱化集体理性,即社会选择必须建立在具有完全性、反身性、传递性的社会偏好序的条件被弱化的基础上,如仅考虑严格社会偏好的传递性,阿罗的条件就可以同时被满足,社会选择的不可能性就不存在。对阿罗不可能性定理的另外一个拓展途径是弱化社会选择必须是二元 (binary) 的要求,即社会选择不一定严格要求是二元关系。社会选择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投票理论的研究。研究表明: 单峰型与多数投票的传递性或准传递性联系主要是在一维 (Unidimension)选择集合的情况下存在。如果选择集是二维的,效用函数在此平面上具有单峰,多数投票在逻辑上基本是不可接受的,将产生在一个社会选择的循环问题。当投票过程是投票者不按自己的真实偏好进行时,就存在一种对投票过程的操作行为。70年代由吉伯德 (A.Cibbarel) 和萨特斯怀特 (M.A.Satterthwaite)提出了 “操作定理”,来探讨这一问题。这个定理说明: 每一个至少有三种结果的投票方案肯定是可操作的。吉伯德认为不存在至少有三种可能结果的非独裁的博弈形式,这种博弈形式是坦直的。每个人都有一种主导策略,就是他针对各种结果的偏好序的策略,而与其他人的策略无关。这样就每一个非独裁的博弈形式,至少有一个人没有针对结果的偏好序的主导策略才能有解。其定理: 如果投票方案是非操作的,那么每个人都应有主导策略,由于主导策略的存在是不能建立的,因此不可能存在无操作的投票。萨特斯怀特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此后,对诚实地显示偏好的集中讨论逐渐让位于对均衡及其执行的讨论。如果社会选择的目标是在达到适宜结果意义上的有效性,所讨论的就应是有效机制是否存在而不是策略检验机制。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