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社会因素与健康/自然因素与健康/中国古代卫生/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卫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卫生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卫生事业/中国卫生工作原则/卫生行政组织/卫生部/卫生法规/卫生事业计划与管理/卫生事业费与管理/医疗保健制度/卫生经济学/卫生统计学/医学人口统计/静态人口统计/婚姻统计/生育统计/生长发育统计/疾病统计/疾病调查/疾病分类/疾病统计指标/残疾统计/死亡率/胎儿、婴儿及幼儿死亡率/死亡原因/寿命表/卫生事业基本情况统计/爱国卫生运动/卫生宣传教育/中医工作/中医医院/中医教育/中西医结合/少数民族医药学/医政工作/医院/门诊机构/医疗工作统计/分级分工医疗/基层卫生保健/城市地段保健/行为医学/急救医疗/血源与血站管理/康复医学/联合医疗机构/防治方法/传染病防治/寄生虫病防治/地方病防治/结核病防治/职业病防治/肿瘤防治/心血管病防治/精神病防治/皮肤病防治/牙病防治/眼病防治/卫生防疫/卫生监督/卫生标准/国境卫生检疫/卫生防疫站/环境卫生管理/放射卫生防护管理/食品卫生管理/学校卫生管理/卫生防疫统计/妇幼卫生/妇幼卫生组织/妇幼保健网/妇幼卫生队伍/孕产期保健/围产期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指导/集体儿童保健/散居儿童保健/三岁前集体儿童教养/伤残儿童保健/妇幼卫生统计/老年保健/农村卫生工作/农村卫生建设/农村卫生院/赤脚医生/合作医疗/少数民族卫生/工业卫生管理/职业病防治院/厂矿卫生所/劳动能力鉴定/工业卫生统计/药政管理/中国药典与药品标准化/药品质量监督与药品检验所/新药审批管理/麻醉药品和毒、剧药品管理/医院药剂管理与临床药学/生物制品与血液制品管理/医疗器械的生产与管理/医学教育/高等医学教育/中等医学教育/初等医学教育/医学进修教育/医科研究生/医学学位/卫生技术职称/医学科学管理/医学科学研究体制与机构/医学科学研究规划与计划/医学科学技术的成果与发明/医学科学技术情报/医学科学技术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同行评议/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医研究院/中华医学会/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中国药学会/中华护理学会/中国防痨协会/中国红十字会/卫生工作者协会/世界卫生组织/人民卫生出版社/健康报/卫生事业管理中的数学方法/计算机技术在卫生事业管理中的应用
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
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是研究卫生事业发展规律和科学管理的科学,也是以医学科学和社会科学为基础,综合观察分析人类健康与疾病因素的学科。它是从事卫生保健与卫生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学科。
目前,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已经涉及到医学科学的各个方面,并日益显示其重要性。它的思想性、科学性、政策性都很强,因此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社会学说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从演变着的科学实际出发,根据各国的国情,研究社会环境对人的健康的影响,自然因素(细菌、病毒等)的致病机理,提出预防保健的原则,制订措施消除对人心身健康的不良影响。社会医学和卫生管理学在中国具有深厚的基础,卫生工作必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十分有利于探索和创建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卫生管理科学,并保证它朝着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正确方向前进。
中国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的主要任务是: 研究中国各族居民的健康状况和影响健康的各种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研究中国卫生事业管理的理论原则和实际应用;研究与中国卫生政策相适应的最优的卫生服务组织管理和工作方法; 研究世界各国卫生事业组织管理的历史经验。
研究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必须尊重历史,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应用统计学、流行学、生态学、人口学、社会经济学的方法,通过科学实验、调查研究、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充实为人类健康服务的科学内容。
社会因素与健康的关系,在古代和中世纪的中外学者中已有了一定的认识。《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就有关于社会状况、居住环境、饮食起居的变化与疾病发生有关的见解。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已有了地理状况对人类健康和疾病影响的论证。古罗马医生盖伦已注意到社会环境和心理因素的致病作用。这些朴素的社会医学思想虽然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在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进步的医学家逐渐认识到社会因素对疾病发生的重要作用。他们开始理解到疾病的防治只靠几个医生的技术和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运用社会力量,消除不良的社会因素,才能从根本上保护人类的健康。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政权时期,一些卫生学家撰写文章揭露了当时工人们恶劣的居住条件和劳动环境对健康的严重危害。1947年德国医学家诺曼提出,医学科学的核心是社会科学,次年病理学家魏尔啸进一步认为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社会应对居民健康负责。德国医学家格罗蒂杨创立了社会卫生学理论,认为社会医学是医学监督、医学服务适应社会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他特别重视慢性病社会因素的研究,提出用社会观点系统地研究疾病的一些重要原则。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苏联学者开始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研究医学实践中的社会问题和卫生工作中的组织管理问题。苏联第一任卫生部长谢马什柯指出,苏维埃社会卫生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社会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制订有效措施消除环境中的不良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在世界各国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各国的社会制度、民族传统、卫生事业的发展情况不同,因此这门学科所包含的内容和重点也不尽相同,每个国家各有自己的特色,甚至连学科的名称也不一样。例如英国在19世纪已有公共卫生学,到二次大战期间逐渐被社会医学所代替; 二次大战后,由于疾病构成的改变和“社区”医疗保健的实施,“社区医学”就随之而兴起,其主要教学内容是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苏联于1922年开始建立社会卫生学,后来由于卫生工作实践要求加强保健理论、政策方针和组织管理的研究,于1941年改名为保健组织学;五十年代中期,学术界指出这门学科有过分强调实践、忽视理论研究的缺点,因此到六十年代中期又改称为社会卫生与保健组织学,其内容仍以卫生事业组织管理为主,适当加强了社会因素的研究。在日本,社会医学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并列,社会医学的内容包括公共卫生学、卫生统计学、法医学、环境医学、医院管理学等。在美国,由于管理科学发展迅速,社会医学和卫生管理学已基本上分为两门各自独立的学科。
解放前,中国医学院校的公共卫生学课程中包括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的部分内容。新中国成立后,在五十年代初曾开设过卫生行政学,后来又从苏联引进了保健组织学作为正式课程,并设立卫生干部进修学院轮训各级卫生行政干部,以保健组织学为业务主课。到五十年代末,中国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的基本队伍已初具规模,还编写了本国教材,开展学术活动。实践证明,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我国不能把别国的经验生搬硬套。因此,在卫生部领导下,保健组织专业人员和卫生行政部门相结合,选择若干基地,进行调查研究,结合实际,现场实验,总结经验,以探索中国卫生工作的客观规律。可是,从五十年代末期起,特别是在十年动乱中,这门学科的发展被迫中断。
1978年,卫生部决定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设立《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分卷,组织了原保健组织学的教学、科研人员,卫生部和地方卫生行政、事业单位的卫生管理干部进行编写。与此同时,在有条件的高等医学院校内设立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研究室,逐步开展科研工作。少数学校已向医科大学生开设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讲座,有些地区开办了卫生管理干部训练班和成立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形成了全国的卫生干部培训中心,将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作为主要课程讲授。有些从事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人员,也与卫生人员一起研究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学术空气日趋活跃。
新中国建立已三十多年,我们在卫生工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缺少理论概括和科学总结。我国的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应该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总结中国卫生管理工作的丰富实践经验、探索其发展规律为主要任务。同时也要研究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作为创建中国社会主义卫生管理科学的借鉴。例如国外有些地区应用医学社会学来研究医学卫生工作中的社会问题,成立社会医学科研或教学机构,研究家庭计划、人口动态、慢性病与老年病的疗养和康复、精神病与社会病的行为和心理,以及从卫生立法等行政角度来研究社会医学问题等经验,都值得我们重视。在国内需要加强发展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的专业研究机构,培养专业人员,开展学术交流,为发展中国卫生事业,保护人民健康,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