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马蹄袖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冠服類 > 身服部 > 襟袖帶佩 > 馬蹄袖
馬蹄袖  mǎtíxiù

即箭袖。因其袖端形似馬蹄而得名。流行於清代。《二十年目覩之怪現狀》第四回:“再看那主人時,卻放下了馬蹄袖,拱起雙手,一直拱到眉毛上面。”

马蹄袖mǎtíxiù

一种半圆形袖头,因被裁成弧形,式如马蹄,故名。盖在手面上,一般最长为半尺。马蹄袖分布、皮两种。早期狩猎用,皆皮质,手背附着毛绒以取暖;入关后,春夏多用白缎子,秋冬多用皮。马蹄袖平日挽起,出猎作战时则放下,覆盖手背,冬季可御寒。清时,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将马蹄袖弹下,两手伏地叩见,成为一种专门的礼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再看那主人时,却放下了马蹄袖,拱起双手,一直拱到眉毛上面。”《官场现形记》第七回:“他心上一急,一个不当心,一只马蹄袖又翻倒了一杯香槟酒。”徐珂《清稗类钞·服饰》:“马蹄袖者,开衩袍之袖也。以形如马蹄,故名。男子及八旗之妇女皆有之。致敬礼时,必放下。”

马蹄袖

马蹄袖

满族衣袖名。满语为“挖憨”。亦称“箭袖”。满族男子喜穿窄袖长袍,袖端加制一半圆形袖头,长可覆指,酷似马蹄,故而得名。初创乃以皮为质、冬季骑射籍以保护手部。清朝入关后,定为礼服。男女官服袍,袖端均制成马蹄式,以示不忘旧俗。居常袍改为平袖,有时权作礼服用时,则于衣袖夹缝间用纽扣将另制的马蹄袖系结之。此袖之礼袍,单、纱、夹、棉均有之,平时将袖端卷起,凡下属谒上司,少辈拜叩尊长,必先放袖头,先左后右,单手或双手伏地。满族特有之服装,北方各民族冬季衣袖多有类此以取暖。

马蹄袖

清代满族旗袍的袖头式样。亦称“箭袖”。它是在本来就比较窄瘦的袖口前边,再接一个长约10多厘米的半圆形袖头,因其形似马蹄,故称。一般平日绾起,冬季行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故又称“箭袖”(满语称之为“哇哈”)。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

马蹄袖

满语为“挖憨”。亦称“箭袖”。满族男子喜着窄袖长袍,袖端加制一半圆形袖头,长可覆指,酷似马蹄,故而得名。初创乃皮为质,冬季骑射藉以护手。清朝入关后,渐有变化,成为礼服定制。居常袍为平袖,礼服袍仍为马蹄袖。单、纱、夹、棉袍均有之。平时卷起,凡官员朝见皇帝、下属谒上司、少辈拜叩尊长,必放袖头,先左后右,单手或双手伏地。是为满族独有之服装特色,男女礼袍皆同,终清之世,其制无改。

马蹄袖

马蹄袖

清代长袍的一种袖口样式。清代长袍多开衩,官吏士人开两衩,皇族宗室开四衩。开衩之袍,袖口装有箭袖,以便骑马射箭,因其形似马蹄,故称“马蹄袖”。平时袖口翻起,行礼时则放下。

☚ 黄马褂   号衣 ☛

马蹄袖

清代满族一种礼服袖口式样。流行于东北、北方满族地区。其制独特,袖口狭窄,呈斜线状,上长下短,盖手背处稍长,对着手心处稍短,因形似马蹄,故名。如以便服作礼服,则要另做马蹄袖,扣于袖内,俗称“龙吞口”,礼毕解下仍作便服。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0:2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