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礼记集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礼记集说 《礼记》集注本。一百六十卷。宋卫湜撰。大致成书于宋宝庆元年(1225年)。 卫湜,字正叔,自号栎斋先生。生卒年不详,盖为南宋中期人。华亭嘉兴人(属浙江)。累官朝散大夫,曾知常州武进县。好性理之学,颇通经书。他认为:《礼记》自“二戴分门,王郑异注,历晋起陈,虽南北殊隔,家传师授代不乏人。唐贞观中,孔颖达等详定疏义,稍异郑说,罔不芟落,诸家全书,自是不可复见。由贞观至五代,逾三百年,世儒竟攻专门之陋,学《礼》者几无传矣。”宋代解经之风大兴,诸儒或自名家,或辑众说,但于《礼记》独无通解。诸儒间有讲明,也总是散见杂出,且“穷性理者略度数,推度数者遗性理”。因此,卫湜积二十余年之功,参究历代诸儒之说,为《礼记》集注。 《礼记集说》取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继而博采诸家之说。于治《礼记》群书和有关《礼记》的零篇散简都有采撷,计有郑玄、孔颖达、贾公彦、陆德明、王安石、范宣、张载、陆九渊、朱熹、扬简、吕大临、吕祖谦、李格非、叶梦得、马晞孟等凡一百四十四家。诸家之说有与郑注孔义相异而于理具通者,即予以采纳,与郑孔义并录。有驳诘郑孔,或与孔郑相抵触者,只要援据明白,言意有本,也予并录,以俟读者折衷。于牵强附会、舛驳错伪之说,则舍弃不取。体现了兼存与削刊并重原则。《礼记集说》以采集为主,少有卫湜己见,卫氏自述其著书宗旨说:“他人著书,惟恐不出于己,予之此编,惟恐不出于人”。 《礼记集说》中附有《统说》,采辑孔颖达、二程、张载、朱熹等人对《礼记》一书的总体论述。还附有《集说名氏》,列历代来尤其是宋代治《礼记》者名录,可为了解《礼记》经学提供线索。 《礼记集说》网罗采集无所不周,搜集面之广无与伦比。每引一说,必标明姓名,以方便读者。是研究《礼记》和《礼记》经学史的极好参考资料。 《礼记集说》的版本有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纳兰性德《通志堂经解》校刻本。巴陵钟谦钧重刻《通志堂经解》本。 《礼记集说》训诂书。 礼记集说 《礼记集说》160卷。宋卫湜撰。采汉至宋说礼之书,凡144家,征引广博,去取精审,有“礼家渊海”之称。《通志堂经解》本。《四库全书》本。 ☚ 礼记正义 云庄礼记集说 ☛ 礼记集说❶ 一百六十卷。宋卫湜(生卒年不详)撰。湜字正叔、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历官武进令、朝散大夫、知袁州等。精于礼学,学者称为栎斋先生。是书始作于南宋开禧嘉定年间,宝庆二年(1226)成书并上表朝廷,九年后,即嘉熙末年复加修订,定为此本。自作《前序》、《后序》、《跋尾》,述其撰写始末颇为详细:盖首尾阅三十余载,故采摭群言,最为赅博,支取亦最为精审。卫湜广采自郑注以下凡说解《礼记》者共一百四十四家,其他书涉及《礼记》而被采录者尚不在此数。朱彝尊《经义考》考录经著最为繁复,而不知其书与不知其人者,尚有四十九家,可见卫氏之《集说》所采之宏富。明初修定《礼记大全》,乃以陈澔注立于学官,而湜注一直处在若隐若显之间。而所贵者,此书于所录诸书中,除郑注、孔疏外,原书无一幸存者,全赖此书得传,堪称《礼家》研究之渊源。而其所存资料亦可谓前无古人,后世亦罕见来者,故卫氏之 《集说》为《礼记》乃至经学研究贡献颇丰,且对后世学者影响深远,如黄震《读礼记日抄》、陈栋《礼记集义详解》等均依据此书删节,后附于己意而成。而清代名儒洪亮吉又作《续卫氏礼记集说》,就卫书再加以增益补充。然卫氏《集说》亦有不足之处,如卷帙浩繁,于初学者不利;对经文之说解一如清人杭世骏《读礼记集说自序》所言:“采葺至广,大约章句训诂之学。”传本有《通志堂经解》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