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示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示儿 示儿七绝。南宋陆游作。为去世前绝笔诗。诗中对收复中原、统一祖国表示了热切向往和坚定信心,抒发了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 书愤 过零丁洋 ☛ 示儿 示儿宋诗篇名。七绝。陆游作。见《剑南诗稿》卷八五。嘉定三年(1210)一月,陆游临终绝笔。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前二句见出“九州同”是诗人一生最大夙愿,“不见九州同”是其一生最大憾恨。后二句表示要将实现夙愿寄托身后,可见诗翁强烈的爱国感情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此诗不假雕饰,直抒胸臆,境界壮阔崇高,风格深沉悲壮,情调昂扬从容。诗作以新颖立意、深广内涵和强大艺术感染力引起后世万千读者的共鸣。洪亮吉云:“陆临终诗云:‘……’人悲之,人复敬之。”(《北江诗话》卷三)此诗曾被郎瑛赞为“有三跃渡河之态”(《七修类稿》);被褚人获赞为有“三呼渡河之意”(《坚瓠补集》)。贺贻孙则评为:“率意直书,悲壮沉痛,孤忠至性,可泣鬼神。”(《诗筏》)胡应麟亦称:“忠愤之气,落落二十八字间。”(《诗薮·杂编卷五》)陆广文则云:“《示儿》君国之念,至瞑不忘。翁之生平大节,可概睹矣。”(陆艺香《问花楼诗话》卷二引) ☚ 沈园二首 观书有感 ☛ 示儿〔1〕诗人八十五岁临终之时写了这首七绝,时为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这是诗人的绝笔,也是他的遗嘱。 〔2〕元:一本作“原”,义同。 〔3〕家祭:子孙在家里祭祀先辈为家祭。乃翁:你的父亲,这里是作者自称。 这首临终绝句质朴无华,浑然天成,是内心真情的自然流露。其中有国土未曾收复的遗恨,有北伐事业必成的信念,捧出了对祖国的一颗火热的赤子之心,千百年来感人至深。 示儿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作于宁宗嘉定二年(1209)年底,是陆游的绝笔。这首诗几乎是率意直书,不假雕饰的。但人们一致认为此诗篇幅虽小,份量却重,完全可以作为诗人全集的压卷之作。 你能体会一个八十五岁高龄的老人临死的心情么?中年人要撒手人生,于心不甘;青年人面临绝境,简直是痛苦的。而老年却不同。古人说:“七十老翁何所求”。当死亡渐渐逼近的时候,他会觉得除了赶紧休息,一切都不重要了。所以梁漱溟之将死,家人问以编集的事,他说:“那都是小事。”刘海粟之将死,对身边人说:“很累,要休息。”陆游之将死,虽亦觉万事皆休,却只有一件事放不下,那就是“但悲不见九州同”。在一般人看来,有什么比死更可悲的呢,陆游却觉得“不见九州同”比死更可悲,足使读者感动。 他留下什么遗嘱呢?没有别的,而是要求儿孙到时不要忘记报告王师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在陆游面前,连一代英雄曹操分香卖履之类的遗嘱都未免琐屑。至于为几根灯草咽不下气的严监生之类,更可以立即羞死。 盼了一辈子恢复,皇帝都换了几代了,活到八十五岁的份上,居然还没死心。还肯定会有“王师北定中原”之日。这是何等坚强的信念,难怪前人赞道:“较之宗泽三呼渡河之心,何以异哉!”(徐伯龄) 《示儿》![]()
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卒于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这首《示儿》诗是他临终前写的,既是他的绝笔,也是他的遗嘱。 作为一首绝笔,它无愧于诗人创作的一生。陆游享年八十五岁,现存诗九千余首。其享年之高、作品之多,在古代诗人中是少有的;而以这样一首篇幅短小、分量却十分沉重的压卷之作来结束他的漫长的创作生涯,这在古代诗人中更不多见。 作为一篇遗嘱,它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一个人在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端交集,环顾家人,儿女情深,要抒发的感慨、要留下的语言,是千头万绪的;就连一代英杰的曹操,在辞世前还不免以分香卖履为嘱。而诗人却以“北定中原”来表达其生命中的最后意愿,以“无忘告乃翁”作为对亲人的最后嘱咐,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在这一点上,古往今来又有几个人能与他相比? 陆游生于北宋覆亡前夕,身历神州陆沉之恨,深以南宋偏安一隅、屈膝乞和为耻,念念不忘收复中原;但他从未得到重用,而且多次罢职闲居,平生志业,百无一酬,最后回到故乡山阴的农村,清贫自守,赍志以没。他的一生是失意的一生,而他的爱国热情始终没有减退,恢复信念始终没有动摇。其可贵之处正在于他的爱是如此强烈,如此执著。这从他的大量诗篇,可以看得出来;从这首《示儿》诗中,更会受到他对国家民族一往情深、九死不悔的精神的强烈感染。 南宋初年屡挫金兵的宗泽,在临终时,也念念不忘恢复大业,曾连呼“渡河”者三。徐伯龄在《蟫精雋》中称赞陆游的《示儿》诗说:“较之宗泽三呼渡河之心,何以异哉!”这一评语看到了这首诗有其悲中见壮的色彩。诗人在他的有生之年内,时时刻刻都以收复中原为念,到他写这首诗时知道再也不能实现这一愿望了。这不能不使他心怀沉痛之情,发为悲怆之音。但在同时,他又满怀信心,坚信最后一定有“北定中原”之一日。因此,这首诗的一个值得重视的特色是寓壮怀于悲痛之中,其基调并不低沉。 从语言看,这首诗的另一特色是不假雕饰,直抒胸臆。这里,诗人表达的是他一生的心愿,倾注的是他满腔的悲慨。诗中所蕴含和蓄积的感情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却出之以极其朴素、平淡的语言,从而自然地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贺贻孙在《诗筏》中就说这首诗“率意直书,悲壮沉痛……可泣鬼神”。这说明,凡真情流露之作,本来是用不着借助于文字渲染的,越朴素、越平淡,反而更能示其感情的真挚。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