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石钟山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石钟山记》

《石钟山记》

宋文篇名。苏轼作。宋刘克庄云:“坡公此记、议论,天下之名言也;笔力,天下之至文也;楷法,天下之妙画也。夫水石相搏固有声,然非风无以发之。蒙叟之言曰:‘是惟无作,作则万窍怒号,虽大木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者,皆激谪叱吸叫嚎突咬’。况山下皆石穴,又大石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其受风不愈多乎?公夜舣舟,其所闻其噌吰者,又闻其铛鞳者,李似之侍郎云亦尝于此舣舟,止闻其吞吐者,疑水仙靳铛鞳之声私于坡公者。余谓蒙叟固云:‘冷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窃意李是夕适值风恬浪静耳。”(《后村先生大全集·坡公〈石钟山记〉》)明杨慎说:“通篇讨山水之幽胜,而中较李渤、寺僧、郦元之简陋,又辨出周景王、魏献子之钟音,其转折处,以人之疑起己之疑,至见中流大石,始释己之疑,故此记遂为绝调。”(《三苏文范》)罗洪先说:“丙午春,余过湖口,临渊上下两山,皆若钟形,上钟尤奇。……夫音固由窾以出,苟实其中,亦复喑然。故钟之制,甬则震,弇则郁。是石钟者,中虚外窾为之也。……东坡舣涯,未目其麓,故犹有遗论。”(《念菴罗先生文集》)清俞樾述彭雪琴语云:“湖口县钟山有二,一在城西,滨鄱阳湖,曰上钟山;一在城东,临大江,曰下钟山。下钟山即东坡作记处。然东坡谓山石与风水相吞吐,有声如乐作。此恐不然。天下水中之山多矣,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吰铛鎝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门出焉。久之,其中透露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途径蜿蜒如龙,峭壁上皆枯蛤粘着,宛然鳞甲。洞中宽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春在堂随笔》)吴楚材、吴调侯说:“世人不晓石钟命名之故,始失于旧注之不详,继失于浅人之俗见。千古奇胜,埋没多少。坡公身历其境,闻之真,察之详,从前无数疑案,一一破尽,爽心快目。”(《古文观止》)今人孙亚英说:“苏轼所记的石钟山情况究竟是否准确、全面,后人是有争议的。……他强调对任何事物要做出正确的判断,都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以实地了解亲见亲闻为据的认真求实的精神,千古之下还是值得肯定,值得效法的。”(《古文鉴赏辞典》)赵齐平说:“有人说石钟山形似大钟,苏轼完全没有从以形得名上考虑,不免失之片面;而且夜间泛舟,没有在白天进行反复仔细的观察,又不免失之粗略。可见他也犯着‘臆断’的毛病。这种责难大约同样是‘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苏轼所见既然是‘大石侧立千尺’的‘绝壁’,山势巉岩如 ‘猛兽奇鬼’,则石钟山之外形决非圆拱状。他在山下发现的既然是‘石穴罅’、大石空中而多窍’,则石钟山之内部决非悬顶虚腹,一如覆盖。‘山形似钟’云云,固可聊备一说,但不可据以轻易批评苏轼不知整体,浅尝辄止。至于‘暮夜月明’泛舟,恰恰是因为夜深人静,才便于谛听水上声音的发生、变化,而月夜潮生,回流激湍,更是观察空石‘与风水相吞吐’的大好时机。这正体现了苏轼的认真、刻苦、深入、细致。”(《介绍苏轼的〈石钟山记〉》)本文叙事,写景,说理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层层推进,见解深刻。体现了宋代散文重议论说理的特点。


古典文学作品《石钟山记》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石钟山记

 《水经》云〔2〕:“彭蠡之口〔3〕,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4〕,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5〕。”是说也〔6〕,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7〕,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8〕,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9〕,南声函胡〔10〕,北音清越〔11〕。枹止响腾〔12〕,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13〕。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14〕,所在皆是也〔15〕,而此独以钟名〔16〕,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17〕,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18〕,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19〕,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20〕,余固笑而不信也〔21〕。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22〕,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23〕,磔磔云霄间〔24〕,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25〕,或曰:“此鹳鹤也〔26〕。”余方心动欲还〔27〕,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28〕。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29〕,不知其深浅,微波入焉〔30〕,涵澹澎湃而为此也〔31〕。舟回至两山间〔32〕,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33〕,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34〕,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35〕,与向之噌吰者相应〔36〕,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37〕?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38〕,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39〕。古之人不余欺也〔40〕。”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41〕,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42〕,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43〕,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44〕,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45〕,自以为得其实〔46〕。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本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四十九。宋神宗元丰七年六月,苏轼从黄州团练副使移官临汝(今河南省境内)团练副使,乘船顺便送长子苏迈去德兴上任,路经湖口(今江西湖口),父子同游石钟山并写下了此篇文章。石钟山,著名游览胜地,在今江西湖口县鄱阳湖的东岸。山分南北,城南的叫“上钟山”,城北的叫“下钟山”。(苏轼生平,见宋词部分)
 〔2〕《水经》:我国第一部记录河道水系的地理专著,相传为汉代桑钦著,一说为晋郭璞著。苏轼所引几句,《水经》及《水经注》今本中都没有。
 〔3〕彭蠡(li):即鄱阳湖。
 〔4〕郦元:即郦道元(约公元467~527),字善长,北魏时范阳涿(今河北涿鹿南部)人,官至御史中丞。曾游历祖国各地,为《水经》作注,注文生动、优美、翔实,在地理学和文学上都有很高价值。著作仅流传下来《水经注》四十卷。
 〔5〕洪钟:大钟,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
 〔6〕是说:这种说法。指《水经注》中说法。
 〔7〕磐(qing):古代玉制或石制的打击乐器,马鞍形,用木槌敲击而发声。
 〔8〕李渤:字浚之,唐朝洛阳人。曾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刺史,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据游览所见而定其名。遗踪:旧址,陈迹,指石钟山所在地。
 〔9〕聆:听。
 〔10〕南声:南边(山石)的声音。函胡,同“含糊”,模糊不清。
 〔11〕北音:北边山石的声音。清越:清亮而高亢。越,高扬。
 〔12〕枹(fu):鼓槌。腾:传扬。
 〔13〕得之:得到它(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14〕铿(keng)然:形容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声音。
 〔15〕所在皆是:到处都是这样。
 〔16〕名:命名。
 〔17〕六月丁丑:农历六月初九,古人常用天干地支相配来纪年、月、日。
 〔18〕舟行适:乘船到。适:去、往。
 〔19〕迈:苏迈,苏轼的长子,字伯达。德兴:今江西德兴县,宋代属饶州(今江西波阳县)。尉:县尉,位于县令下,常管一县的军事。
 〔20〕硿硿(kong):形容用斧击石的声音。
 〔21〕固:此用来加重语气,在这里形容笑而不信的神态。
 〔22〕森然:阴森可怕的样子。搏人:扑人。
 〔23〕栖鹘(gu):宿巢的鹘鸟。鹘:鸟名,即鹘鸼(zhou),尾短,青黑色。
 〔24〕磔磔(zhe):象声词,指鹘鸟的叫声。
 〔25〕欬(kai):咳嗽。
 〔26〕鹳鹤:水鸟名,形似鹤但无红顶,腿长嘴尖,全身灰白。
 〔27〕心动:内心惊动,吃惊。
 〔28〕噌吰(cheng hong):形容声音沉重宏亮,多用来形容钟声。
 〔29〕罅(xia):洞孔,缝隙。
 〔30〕焉:代石穴罅。
 〔31〕涵澹:水波荡漾。此:指“噌吰”之声。
 〔32〕两山:指石钟山的上钟山和下钟山。
 〔33〕当:对着。中流:水中央的激流。
 〔34〕空中:中间是空的。窍:窟窿。
 〔35〕窾(kuan)坎:东西撞击之声。镗鞳(tang ta):钟鼓之音。
 〔36〕向:刚才。
 〔37〕识:同“志”,记得。
 〔38〕周景王:姓姬,名贵,公元前544~前520年在位。无射(yi):钟名。《国语·周语》记载,周景王二十四年铸成无射钟。
 〔39〕魏庄子:春秋时晋国大夫魏绛的谥号,据《国语·晋语》载,晋悼公十二年伐郑,郑人献女乐、歌钟给悼公,悼公赐给魏绛歌钟一列。歌钟:古乐钟,也叫“编钟”,用十六口钟按音阶排列而成的乐器。
 〔40〕不余欺:宾语前置句,不欺余。
 〔41〕臆断:根据主观想法作判断。臆:胸。
 〔42〕殆:大概,将近、差不多。
 〔43〕终:总是。
 〔44〕渔工、水师:渔夫、船夫。
 〔45〕陋者:见识浅薄的人。斧斤:斧头之类的工具。斤:斧的一种。考击:敲打。
 〔46〕实:事物的真象。
 
 这篇说理性游记笔调轻松,但又不乏传奇性,全文围绕石钟山名的由来层层展开。苏轼父子不唯书,只信实,通过亲自考察得出了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作者的描写手法巧妙,几笔轻点,便使读者置身于一个阴森可怕的石钟山夜景中,表现了高超的驾驭语言能力。通过对山名含义的实地探索,阐明了“臆断”如何妨碍对于事物的正确认识,具有普遍的认识方法论意义。本篇体现了宋代散文借游记说理的特色。
石钟山记

《石钟山记》

宋苏轼撰。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作者由黄州移任汝州途中,游湖口石钟山时。文章通过对石钟山命名的研究、考察,终于获得真相这一事件,反对“事不目见耳闻,而断其有无”的主观臆断的作风,主张对一切事物都应当经过考察与验证,才能作出结论。文章围绕石钟山名的由来,介绍郦道元和渤的观点,点明他对二人的说法都抱有怀疑的态度,从而带出夜游石钟山以探知究竟一事,并在此基础上对郦道元和李渤的观点加以纠正和补充,得出结论,这样把记游和说理结合起来写,虚实相间,显得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说理透辟,令人信服。文章最精彩的一段是对月夜乘舟的描写。这一段写得有情有景,有声有色,有缓有急。作者以灵活多变的笔法,峭崛流畅的语言,创造了情景交融的幽森意境,使读者得到了极大的美感享受。

☚ 记承天寺夜游   韩文公庙碑 ☛

《石钟山记》shi zhong shan ji

Record of Stone Bell Mountain→苏轼(Su Shi)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3: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