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石点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石点头

石点头

明代拟话本小说集。题天然痴叟著,墨憨主人评。凡十四卷,每卷演一故事,题材多出于前代笔记小说。《贪婪汉六院卖风流》(卷八)揭露贪官污吏丑恶行为,较有意义。多数作品一味模拟,缺少生气。有明叶敬池刊本。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曾出版标点排印本,但删去第十一、第十四两卷。近有1985年中州古籍出版社王鸿芦校点本。

☚ 今古奇观   西湖二集 ☛

《石点头》

石点头

明崇祯金阊叶敬池刊本《石点头》扉页书影

明崇祯金阊叶敬池刊本《石点头》正文书影

明代白话短篇(拟话本)世情小说集。又名《醒世第二奇书》、《五续今古奇观》、《鸳鸯谱》。十四卷。题“天然痴叟著,墨憨主人评”。天然痴叟一说即席浪仙。成书于明崇祯年间。

现存主要版本有明崇祯金阊叶敬池刊本,藏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带月楼刊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同仁堂刊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历史博物馆;清道光十二年(1832)叙府竹春堂小字本;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上海书局石印本。1985年中州古籍出版社排印本,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典小说研究资料丛书”排印本,1985年台湾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说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金阊叶敬池刊本,1986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中国小说研究资料丛书”排印本,1986年吉林文史出版社排印本,1993年岳麓书社排印本,1994年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话本大系”排印同仁堂刊本。

第一卷 郭挺之榜前认子

南直隶庐州府合肥县秀才郭乔,字挺之,娶妻武氏,十分贤惠。郭乔虽然才高学精,奈何屡试不中,令他又烦又恨,遂辞别妻子,往广东韶州府乐昌县,投奔母舅、知县王衮,游玩散心。一日,郭乔在街上遇见一个因缴不起钱粮而被捕的老儿米天禄,其女青姐欲卖身赎父,郭乔颇为同情,就替他们缴了银子。米天禄感激不尽,要将青姐送与郭做小妾,郭开始坚决不肯,后见青姐貌美贤淑,知情识理,便托王衮作媒,把青姐娶进家门,两人非常恩爱。半年后,郭乔准备回家复习迎考,时青姐已有身孕,临走时,郭嘱咐青姐,若生下儿子就取名郭梓。回到家乡,郭又连考数场,还是不中。直到他五十六岁那年,郭遇到一位有眼光、赏识他的考官,信心大增,竟中了第三十三名进士。令郭乔惊奇的是,会试录上第三十四名进士,居然名叫郭梓。带着疑问,他请座师帮他查问,结果父子相认,欢喜无限。郭乔立即把青姐从广东接至家中,合家团圆。

第二卷 卢梦仙江上寻妻

明朝成化年间,扬州江都有个博雅老儒李月坡,生有一女妙惠,容貌端妍,知书达理。李在利津门龚家开馆,教着两个学生:龚家之女及少年卢梦仙。卢资质聪明,才学奇精,经雷秀才作媒,与妙惠结为连理。十九岁完婚之后,梦仙发奋苦读,二十一岁中了举人,随即赴京会试,偶因酒后做梦,误了考试时间,未能及第。卢梦仙来时已在亲友面前夸下海口,无颜回家,遂在西山寻了一间静室住下,准备明年再考。说来凑巧,西安府商州也有个叫卢梦仙的举子,因未中而身死,卢家亲友将他当作扬州的卢梦仙,十分伤悲。时值水灾,卢家败落,为维持生计,卢父将媳妇转嫁给大盐商谢启为妾。妙惠来到谢家后,坚守贞节,向婆婆艾氏禀明一切,艾氏怕闹出事来,只好答应。自此,妙惠终日服侍婆婆。一日,至金山寺游玩,妙惠在墙上题诗一首,并且署了自己的名字。再说卢梦仙在西山苦读三年,中了进士,衣锦还乡,得知家中变故,呆如木鸡,遂着人四处寻访,终于夫妻重圆。谢启亲自登门说明妙惠守贞之事,合乡之人无不赞叹。后卢生又娶龚家之女为二房。

第三卷 王本立天涯求父

北直隶文安县人王珣,妻子张氏,夫妻俩守着祖上传下的百十亩田地生活,只因天灾不断,收成无多,生计维艰。后王珣被指派为里役,负责替官府收租。王本老实之人,又兼荒年,收租难如上青天,而收不到租,却要被官府责打,他无法忍受,遂别了妻子及幼儿王原,逃往他乡,一路漂泊,最后在卫辉府梦觉寺做了和尚。王原长大后,常为没有父亲而伤悲,书本上的许多孝子故事令他十分感动,于是决心出去寻父。他沿路乞讨,走乡串县,苦苦访求,孝心感动天神。一日,王原在破寺中休息,神人托梦,指点他往南方寺院中去寻找。王原依言投南而去,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在梦觉寺中找到父亲,但其父业已出家,不肯还俗。王原以头碰地,苦求不已,王父乃归,夫妻重圆,合家团聚。此事在当地引起轰动,人人皆赞叹王原之孝。后王家子孙满堂,享尽天伦之乐。

第四卷 瞿凤奴情愆死盖

嘉兴府王江泾人瞿滨吾,妻子方氏,女儿凤奴,另有一个使女春来。瞿得病身亡,方氏与女儿、使女度日,十分寂寞。一日,方氏在门口遇见年轻英俊的米商孙谨,不久就发生了奸情。方氏因自己年纪较大,担心与孙谨的私情不能长久,遂说服女儿凤奴,嫁与孙谨为妻,又把孙招赘入家,这样一家人混作一团行乐。婚后,凤奴与孙谨非常恩爱。不想瞿家的丑事传了出去,族中之人一则怕家族蒙羞,二则欲侵吞瞿家的财产,就报了官,结果官府将瞿家财产分成三份,方氏母女仅得一份。族人又将凤奴卖与富户张监生为妾,凤奴与孙谨生离死别,孙谨为表忠心,竟把自己阉割,令凤奴伤心痛哭。到了张家,凤奴誓死不肯与张监生作云雨之欢,后闻知孙谨病死,凤奴亦自杀殉情。两人尸体火化之时,双方胸口均长出一个人像,凤奴长出之像似孙谨,孙谨长出之像则似凤奴,一时传为奇谈。孙谨后代将两像收起供拜,合乡男女皆来观看,忽一阵狂风吹来,两像俱随风化作血水。

第五卷 莽书生强图鸳侣

明朝永乐年间,广西桂林府临桂县举子莫可,生性风流,举止轻薄。那年进京会试途经扬州时,莫可因病滞留,偶去琼花观进香,窥见斯员外之女紫英,美貌无双。莫可使出无赖本事,拦住小姐归路,要求约会。紫英无奈,约他三月三至其家会面。是日,莫可色胆包天,果真前去,且与紫英成就私情,留宿于闺房竟达十数日,后又携紫英及使女莲房私奔去广西。紫英原已许给通判之子,斯员外怕通判怪罪,乃以一死婢冒充小姐诈亡。莫可家人来元久等主人不归,遂去斯家寻找,结果被当作盗贼送官,关入大牢。次年,莫可中了进士,到扬州救出来元,又与紫英一起去拜望斯员外,却被员外痛骂一通,赶将出来。莫可亦心有悔意,将莲房赠与来元为妻,给自己的两个儿子,一个取名莫我如,一个取名莫我似,严厉教导。后莫可生一怪病,一日鬼神附体,点明莫可与紫英乃前世夙缘未了,故有今生之事。不久,夫妻先后病死。

第六卷 乞丐妇重配鸾俦

淮安府盐城县人周六,妻子早亡,有一女名长寿,两人靠织芦席为生。长寿嫁与渔民刘大为妻,因她不习船家生活,更不会捕鱼,遭到刘大嫌弃,回到父亲家。周六贪酒,不幸酒醉落水身亡,止剩长寿一人无依无靠,只得乞讨为生。一日,长寿正在唱莲花落,忽遇幼时替她算过命的严老大,严断言百日之内长寿必有奇遇。富户朱从龙闻之,知严老大相法神妙,言必得验,遂存心欲提拔此女,将长寿收为厨下婢女。再说有个书生吴公佐,本世家出生,性情豪放,喜欢赌博,交游极广。一日,公佐与几位秀才同到朱从龙家喝酒,朱有意将长寿许配给公佐为妻,公佐大喜。婚后,公佐了解了长寿的身世,非但不嫌弃,反而深表同情。也是命该发财,此时正好有一富户寻公佐赌博,公佐赢钱巨万,开立当铺,生意兴隆,竟成为豪富,周长寿后被封为孺人,一切皆应了相士之语。

第七卷 感恩鬼三古传题旨

宋朝淳熙年间,富阳县书生仰邻瞻,赖妻子姚氏绩麻织布,供其读书。仰邻瞻寄读于报恩寺中,一日夜晚,仰生正在吟诗,忽一女鬼来和诗。仰生大惊,问了寺中和尚,才知此女乃是官宦小姐,暴病而死,寄棺寺中。仰生遂立誓:若自己功名成就,便将小姐之棺埋葬。是年贡举考官汪藻起,有心要提拔旧日同学郑无同,将他密约至报恩寺,暗中把试题透露。不想给女鬼听见,她托梦告诉仰邻瞻,仰即熟记于心,临考之时,一挥而就,博得头名。却说郑无同自恃得了考题,再不复习,终日寻花问柳,竟积劳成疾,不能赴考。发榜后赶到汪家,闻听好事已为仰生得去,眼红心热,嫉妒成恨,千方百计要报复。后竟状告汪、仰舞弊,圣上命人查办,因无实据,乃判郑无同虚告,流徙边陲。仰生感激女鬼,不仅择日将她葬了,而且将她母亲之棺也寻来合葬,完了自己当初发下的誓愿。后一路官星高照,直做到枢密使。

第八卷 贪婪汉六院卖风流

宋时西和人吾爱陶,秉性凶恶贪婪,中了秀才之后,耀武扬威,横行乡里,搜刮乡民钱财。后来到京中,四处贿赂,竟然中举,被授为荆湖路条例司监税提使。他上任后,巧立名目,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害得百姓苦不堪言。有个姓汪的徽商带着几千金绸缎路经此地,吾爱陶欲行敲诈,遭汪拒绝,他便把徽商抓入衙门,一顿毒打,又把所携绸缎逐匹剪破,一半归徽商,一半没官。另有个王大郎,住在税科衙门旁边,适有贼盗窃了吾爱陶家财物后经王家逃脱,吾爱陶乘机问罪王大郎,竟至其家破人亡。一时激起民愤,众人纷纷向新来的御史告状。御史查明案情,将吾爱陶革职,削为平民,又遭到民众的辱骂追打,他急急如丧家之犬,落荒而逃。吾爱陶花钱买了六个妓女,开设妓院,号称“六院”,赖此度日。一日,汪徽商来到妓院,将吾爱陶尽情羞辱一番,报了前仇。不久,王大郎的阴魂缠上吾爱陶,令他暴亡,尸首腐烂不全。吾爱陶的女儿亦沦落为娼,一家皆不得善终。

第九卷 玉箫女再世玉环缘

唐代宗时,京兆县人韦皋,自幼聘张延赏之女芳淑为妻。后张延赏发达,升为四川节度使,便看不起穷酸的韦皋,倒是张妻苗夫人认定女婿是个未发迹的贵人,十分爱重。韦皋本就心傲,见丈人如此看轻他,遂离家出走,来到江夏父亲的朋友姜齐胤家,伴姜之子荆宝一起读书。荆宝之婢玉箫美丽可爱,韦皋十分钟情,荆宝赠他为妾,两人非常恩爱。不久,韦皋父母催归,韦赠玉箫玉环一只,依依惜别。韦皋立志要成就事业,四处投奔,几经坎坷,终因立下军功,被授为四川节度使,替代张延赏。延赏羞愧难当,离家而去。韦皋与岳母、妻子合家团聚。偶审及荆宝家人失火烧毁衙舍一案,救出荆宝,始知玉箫已因情伤而死。韦皋悲痛万分,梦见玉箫鬼魂,约定十二年之后重相见。十二年后,韦皋收到别人所送的歌女一名,实即玉箫再生,其女手上有玉环痕。后韦皋经过玉箫墓,开棺视之,止有玉环一枚,取之套于歌女手上,玉环痕即刻消失。后韦皋进爵为南康王,芳淑、玉箫皆生子,克绍家声。

第十卷 王孺人离合团鱼梦

南宋高宗年间,汴梁秀才王从事携妻乔氏,来到临安,所赁之屋恰好紧靠妓院。嫖客赵成窥见乔氏美貌,起了歹念。王从事后悔寻错了地方,重觅一个清静之处,准备次日搬家。事为赵成所知,他遣人冒充王从事,将乔氏接入家中,企图强占。乔氏抵死不从,搏斗中,乔氏用金簪刺瞎了赵成的一只眼睛。赵成见无法上手,将乔氏卖与新进士王从古为妾,临去之时,乔氏头上金簪被赵成之妻拔去。乔氏嫁到王家后,终日闷闷不乐,在王从古的追问下,才把事情经过说出,王甚为同情,答应帮她寻找丈夫。后王从古到衢州上任,恰巧王从事亦在此处任教授,几经曲折,夫妻重又团圆。王从事不久升官,任钱塘县知县,在审理一桩诱赌劫财案时,见到乔氏的金簪,遂知赵成在其中作祟,就加紧查访,将赵成问个死罪。赵死于狱中。后王从古喜得贵子,与王从事成了通家之好。

第十一卷 江都市孝妇屠身

唐禧宗时,洪州府人周迪,娶宗氏为妻。因生活困窘,遵寡母之命携妻去襄阳经商,途中被人偷去五十两银子。正无以自存,恰有徽商汪朝奉关照,同去扬州。扬州节度使高骈宠信吕用之,纲纪丧失,引起部将毕师铎、杨行密互相争战。周迪携妻欲逃离扬州,怎奈妇女行动迟缓,未及出城便被困住。城中百姓无以充饥,亲属互卖,公然杀人吃肉。宗氏为了让丈夫回家奉母,毅然卖身受剐。周迪受了妻子的卖身钱,悲痛地离开了扬州。路上歇息在三闾大夫庙,得屈原神助,乘泥马回家。宗氏杀身成仁,感动上帝,被封为上善真仙。

第十二卷 侯官县烈女歼仇

宋朝靖康年间,威武州侯官县士人董昌十四岁丧父,与继母徐氏不和,应童子试,入学读书。有老士人申屠虔见董昌相貌非凡,文字又好,便把女儿许配给他。董昌婚后,夫妻相得甚欢,一年后生了一个儿子。一日,徐氏结拜姊妹姚二妈来看望徐氏,被董昌撞见,董昌讨厌这不三不四的婆娘出入家门,将姚二妈打了两巴掌赶了出去。姚二妈记恨在心,挑唆地方恶霸方六一阴谋霸占申屠氏。方六一老谋深算,一方面买通盗犯咬定董昌为主谋,使其被捕入狱,一方面又假意殷勤,使费、探监、送饭。董昌被斩决后,方六一便指使姚二妈登门说亲。申屠娘子看出其中的丑恶用心,将计就计,暗蓄报仇之心。新婚之夜,申屠娘子杀了方六一及姚婆使女等五口,提着人头到董昌坟上祭奠,然后自尽。事后地方官具奏朝廷,封申屠氏为侠烈夫人。

第十三卷 唐玄宗恩赐纩衣缘

唐玄宗深冬祈雪,近侍黄番绰咏雪诗中有“凤阁龙楼催雪下,沙场战士怯衣单”之句,玄宗心有所动,令三千宫女每人做一领战袍,押运潼关为守军战士御寒。第三十六阁宫女姚夫人,一时感情冲动,写了一首“今生已过也,愿结后生缘”句子的诗歌,并将诗笺缝在衣领中。战袍运往潼关,为战士李光普所得。李发现衣领中诗笺和金钗一股,不敢隐瞒,呈送主帅哥舒翰,因事关宫禁,主帅将两物转呈朝廷。玄宗见此大怒,与杨贵妃一起审问。玄宗夫妇见姚夫人供词情状凄婉,动了恻隐之心,转怒为喜,将姚氏护送至潼关赐与李光普为妻。李感激皇恩,奋勇杀敌,屡立战功。夫妻偕老,其子则建节封侯。

第十四卷 潘文子契合鸳鸯冢

晋陵人潘章生得风流标致,人人爱慕,长沙湘潭县有个秀才王仲先,与之同学,心里则怀了淫邪的念头。一夜,王仲先百般纠缠,出尽丑态,终于将其勾引下水。从此,两人无心读书,终日淫乐。不料此事被先生发觉,将其大骂一顿,赶出学堂。二人无面目回归乡里,双双入罗浮山般若庙居住。潘、王两家得知两人下落,携未婚媳妇来找,两人却已绝食而亡。两女也觉无颜存世,上吊自尽,被埋在潘、王两墓之侧。后来潘、王两墓上生出连理大木,上有比翼鸟同声歌唱。


石点头 - 通俗小说鉴赏 - 可可诗词网

石点头

 明席浪仙 (天然智叟) 著。十四卷。包括平话十四篇。书成于明崇祯年间。最早的版本为崇祯金阊叶敬池刊本,卷首有龙子犹序,又有清重刻本。1935年,戴望舒据叶敬池本重排标点本,收入施蛰存主编的贝叶山房 《中国文学珍本丛书》。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再版。1985年、1986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和吉林文史出版社分别据贝叶山房本出版了新的校点本。
 
 这是明末清初一部优秀的短篇小说集。天然智叟的好友冯梦龙 (即龙子犹) 在 《石点头》 的序中说: “石点头者,生公在虎丘说法故事也。” 以 “圣僧说法,顽石点头” 名篇,清楚地表明了作者企图 “耸动世人之心”,“使凡夫俗子积迷顿悟”的创作旨意。但是它与那些忠实地阐释封建的伦理教义、读来让人废然思睡的拟话本相比,又冲破了陈腐说教的迷阵,使人读之难以释卷,思之颇受启发,有较强的艺术魅力。作者的创作意图本身是矛盾的。尽管他以肯定的态度、欣赏的笔调描绘了一些不合情理的残酷的事情,但毕竟还追求更为合理的生活,愿意看到社会的正气; 尽管作者煞有介事地鼓吹了一些封建统治者借以杀人的教条,进入创作时又能够从生活出发,敢于描绘真实的人生画面。所以,《石点头》虽是一部“劝善书”,却真实地奏出了朱明王朝末世社会黑暗、灾害遍地、战乱频仍、哀鸿四野的时代哀歌,再现了封建社会中 “天理” 对“人欲” 的压迫,有较高的认识价值。
 《石点头》艺术风格鲜明。内容的真实性、残酷性;故事的传奇性、悲剧性;人物心理的变态性、行为的讽刺意味是其突出特点。“有奇事方有奇文”。《石点头》大多演小人物的奇事奇遇。十四篇故事可分为四种类型: 一、为求官而云游四方的士子;二、为贞孝铤而走险的节烈;三、为爱情而上下求索的比翼;四、为贪欲而性行乖戾的小人。只有《乞丐妇重配鸾俦》这一卷较难归类,直接宣扬了 “富贵在天” 的宿命论主题。
 中国人 “官崇拜” 的心理莫过于对官的追求。第一类中所写的主人公都有一番在蹉跎岁月中因祸得福的巧遇。《郭挺之榜前认子》 中的郭挺之、《玉萧女再现玉环缘》中的韦皋、《卢梦仙江上寻妻》中的卢梦仙均是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的念书人。郭挺之体貌丰洁,家道充足,却年年科考不中,三十多岁了,气恼之下将纸笔尽焚,游居在亲戚家中。韦皋亦是一个意气超迈的伟丈夫,无奈心性虽高,官运不通,为当西川节度史的岳父瞧不起,也负气出走,借读在朋友的后园。卢梦仙资质聪明,常爱卖弄浮夸,进京赶考时,因自鸣得意而误了考期,觉得无颜再见江东父老,索性与家里断了音讯,在外攻读三年。虽然三个人最终分别实现了金榜题名的愿望,但都付出了失信于人,良心不安的代价。于是认子、纳妾、寻妻,衍出三个曲折的故事。此类题材有助于人们了解孔孟之道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以及所谓君子之行的虚伪。第二种类型写孝行和贞烈。每每演出一幕家庭悲剧,篇篇笼罩着 “世事残酷” 的阴影。作者意在暴露人的感情欲求的丑,以彰扬儒家传统美德的美; 客观上却透露出人的感情欲求的真,显示出封建传统道德的假。而悲剧的最后承担者往往是无辜的妇女。《瞿凤奴情愆死盖》、《王孺人离合团鱼梦》、《侯官县烈女歼仇》中的瞿凤奴、乔氏、申图希光都有婚姻家庭社会恶势力虐杀、自己被强迫改嫁的遭遇。寡妇的女儿瞿凤奴品性端庄,为了遮盖母亲失节的 “丑”事,并完成自己从一而终的人生理想,嫁给了母亲的情夫刘三,婚后与刘三感情尚好。但她的招婿又构成了对族人财产的威胁,因此,族长和 “嗣子”便强行拆散鸳鸯,将她嫁给一富商为妾。势利的母亲和不负责的刘三不敢抗争,顺水推舟。年幼的凤奴只能将内衣密密缝结,以维护尊严。面对恶势力四面八方的摧残,瞿凤奴的路只能是一条,即悬梁自尽。烈女申图希光也是一个知书达理的贤惠娘子。无奈祸从天降,丈夫与 “贪食性懒” 的后母不睦,被恶邻姚氏挑起事端,中了坏人方六一设下的圈套,遂冤死在囹圄中。申图希光在被方六一霸占之夜,亲手割下了仇人的首级,为丈夫报了仇,自己和幼子也自杀身亡。南宋汴梁人王从事携妻往临安避难,谁知乔氏的美貌被奸人赵成看中,将其劫掠,与丈夫失散。乔氏拼死反抗,用头上的簪子将赵成的右眼戳瞎。后被赵成转卖给知县王从右为妾,度过两年光阴。乔氏的先前操守,后而顺从均是万不得已的选择。最后她虽然与丈夫团圆,但终自觉有污点,临死时无颜与丈夫合葬。《石点头》诸篇的大背景多写苛政、灾荒、战乱、兵祸。站在同一块倾斜的大地上,百姓个个自危,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般恐惧、惶惑。社会的灾难破坏了家庭的安定,而妇女处在宝塔式的封建社会的底层。男子们逃避社会压力的办法往往以牺牲妇女的利益为前提。《王本立天涯求父》中的王珣起初被苛捐所逼,抛下妻子和未满周岁的儿子离家出走,后来为要逍遥,数十年不归。其子王原长成后,又弃含辛茹苦的母亲于不顾,外出寻父十二载。行前,他新婚妻子才过门三天。父子二人不顾妻儿老小的死活,一个要成佛,一个要行孝,也许能使内心获得暂时的平衡,从而心安理得。但这样就把连自己都难以承受的痛苦一古脑转嫁到妇女儿童这些需要保护的弱者身上,不能不说是一种自私残忍的表现。再如 《江都市孝妇屠身》写唐朝安史之乱,连年欠收,百姓竟互相鬻卖,煮人肉为食。有 “孝妇”宗二娘为了成全丈夫的“孝道”,保全婆婆的性命,自愿将血肉之躯剁断在屠夫的肉台盘上,换来卖身钱与丈夫作回家的盘缠、养母的费用。在这里,妇女已等同于供他人充饥活命的牲畜。
 第三类以爱情和两性关系为主题的篇目主要有 《莽书生强图鸳侣》和 《潘文子契合鸳鸯冢》。前者是《石点头》中唯一的才子佳人的故事。写员外小姐紫英去庙中为母亲烧香还愿,被会试举人莫谁何撞见,他一腔爱怜,遂起 “勾搭”之心,经过一系列想方设法的拦截和纠缠,终于使紫英冲破礼教的束缚,与他私奔而去。后者是小说中最为奇特的一篇。故事写文士潘文子,因生得美貌,被人垂诞,多人欲与之结为男风朋友。后与同窗王仲先结为金兰,倾心相爱,竟至淫奔,死于异乡。在封建社会里,乱伦莫过于通奸、私奔。即便是最大逆不道的,也还是男女情事。但此处却写同性恋,而且写从统治者直至平民中阴藏着的这种道德沦丧行为。不仅反映了封建道德观念的崩溃,而且谴责了统治阶级的丑恶灵魂。说明这种变态的腐朽的生活方式早已寄生在森严的封建道德律条上。
 人物心理与行为的变态的描写在 《石点头》 中比比皆是,尤以第七卷《感恩鬼三古传题旨》、第八卷《贪婪汉六院卖风流》最为典型。宋徽宗年间瑞州人郑无同演出的是一场我欲得不到满足便企图去剥夺别人幸福的闹剧。善门弟子仰邻瞻为避社会动乱,寄居在一寺中攻读。他做学问坚信“有德者天必有报,有学者天又怜其苦心。”谁知就在他躬身君子之行时,当朝贡举官汪藻起早已把状元的桂冠许给了旧好郑无同。汪藻起约郑无同去寺中透露题旨,不料被停在寺廊下棺材里的女鬼伊小姐听得,托梦告诉仰邻瞻。结果 “十年窗下,铁砚磨穿”的仰邻瞻一举中魁,而“根器浅薄,禀性又懒惰”的郑无同却名落孙山。眼见到嘴的肥肉被人叨去,郑无同忌妒得肝郁火旺。他先是装痴卖傻、胡搅蛮缠,继而又在报恩寺内大打出手,并疯狂地上奏皇上,诬谄仰邻瞻。一个成年人的我欲与现实相脱离,便会导致病态的人格。贪官加酷吏的吾爱陶又是一例。这个“衣冠中的强盗”,“纱帽下的窃贼”刚入贡举便以借盘缠为名搜刮乡亲。做了税务官后更是雁过拔毛,鸡过留蛋。不知多少人被他害得倾家荡产、家破人亡。因为他劣迹昭彰,引起公愤,被罢官削职。可是他决不肯洗心革面,又开起了妓院,算计着既可赚钱又能淫乐的无耻生活。作者以漫画的笔法来写这两个歇斯底里的人物,可谓入木三分、淋漓尽致,对这两种人做了道德上的彻底否定。反映出濒临末日的朱明王朝的腐朽性、疯狂性及其与人民群众的尖锐对立。笼罩着温情脉脉面纱的封建伦理的教义,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那些天良泯灭的人的道德彻底沦丧,有主持公道的一面,但更多的却是对正常的 “人的大欲”的不近情理的剿杀。明代民歌曾经哀叹:“月子弯弯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妇夫同罗帐,几家流落在他州?”明代社会为什么愁多乐少,苦难重重?只能到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想结构中去寻求原因。《石点头》则为我们提供了较为广阔的时代画面。
 作者在艺术上有较高层次的追求,他不满足于改编前代故事,而是根据当代史实,进行了生动的再创造。在这之前,哪怕是典范性的拟话本 《三言》、《二拍》,也只是收辑修改历代民间作品。尽管其中有少量是作家自己的创作,但整个作品集在题材、笔法、风格等方面多有因袭原作的痕迹,创作风格、艺术质量并不统一。《石点头》不仅继承了话本文学的优良传统,而且汲取了史传、诗词、戏曲等各种文学样式的长处,形成了统一的风格。在小说发展史上,《石点头》和 《西湖二集》、《十二楼》等作品一起最后完成了拟话本从民间文学向作家文学的飞跃。作为作家文学,《石点头》在艺术上有独特的贡献:其一,承继发扬了史传文学实录的笔法,打破了 “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的古老艺术传统,开始由写单一的、净化的人物性格向写多面的、复杂的人物性格起步。其二,用悲剧性冲淡了大团圆式中国小说、戏曲的套子。如前所述,这本拟话本集在内容上孕育着大大小小的悲剧,十四篇中即有五篇是在悲剧性的高潮中结局的。因此,小说中的现实主义因素大大加强,传奇性有所减少。其三,从某些方面逸出了讲唱文学情节化的描写,从侧重于反映外部现象,扩展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其四,是在整体上汲取了中国古典诗词和戏曲的审美意识,追求诗的韵味和舞台效果。这一切都是作家文学有别于民间文学的重要标志。在某些方面,作者显然也受到了明代几部传世的著名长篇小说如《水浒》、《西游记》、《金瓶梅》 的影响。
 就具体的表现手法而言,大量的心理描写是这本短篇小说集首先可以称道的。《石点头》不仅对主要人物,而且对次要人物都没有停留在外部情态描写,而忽略他们的内心世界。在不少地方,内心的冲突是情节开展的主要动力。如第五卷中的女主角紫英本是个知书识礼、家教甚严的大家闺秀,当她封闭式的心初步受到爱情的冲击时,良知和本性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她以自我意识中的“文饰作用”企图让自己和别人相信自己的清白,可是在潜意识中却又为莫谁何的风流所倾倒。作者写出了她的内心矛盾和逐渐放开的过程,展现了她乍惊乍喜、有情无情、欲进辄止的心理情境,一步一步地把她的心中波澜推向高潮,直至使情节急转直下,产生突变,爱情获得全胜。作者善于体察入微地再现人物内心形象的细节和逻辑,有层次地把握内心活动的递进、转化的轨迹。如第三卷中的大孝子王原撇下感情盛笃的母亲,去茫茫人海中寻找从未谋面的父亲,他的不近情理,在作者笔下也不是毫无反映的。的轨迹。如第三卷中的大孝子王原撇下感情盛笃的母亲,去茫茫人海中寻找从未谋面的父亲,他的不近情理,在作者笔下也不是毫无反映的。下面是他在几个阶段中的心理活动。六岁时,他最关心的莫过于 “人家有娘,定有爹,我家爹怎么不见”这件奇怪的事。八岁时,奇怪变成了推论:“天下没有无父的儿子,我又不是天上东方朔,空桑中的大禹圣”。待到念书识理,自责心更油然而生: “我已一十四岁……终日讲论孝悌忠信,怎的一个父亲却生不识面,死不知其处……”十六岁时,他便在心里发誓:“我王原若终身寻不着父,情愿刎颈而死……”伴随着他的长成,他的孝悌的理念也合乎逻辑地发展到走火入魔的境地。作者还注意把握内心变化与外力作用的微妙关系,注意内心情境在神态上的映现,充分发挥小动作、小道具的作用。写宫怨题材的第十三卷,入手就写唐玄宗的宫女桃夫人在灯下做女工时萦绕纷呈的种种思绪。其中心内容的实质倒不是盼望“车驾临幸”,而是向往一种平民式的夫妻团聚的正常生活。思前想后,她不知不觉进入梦境。在梦中,作者以一种似真又假、似断又连的奇特情景,展现出她的种种颠倒梦想、恐怖挂碍的心境,将非人的宫庭生活在她心灵深处造成的创伤揭示出来。接着,便把她的心理活动与真实的宫庭生活结合起来加以描述。她的 “怀春”怨望,终于被揭发,几乎死于非命。可最终又意外地如愿以偿。这中间,恐惧、绝望、悲伤、惊喜等纷至沓来。毁灭感与重生感交互迭现,可以用 “心碎魂破”加以形容。这段唐玄宗遣嫁宫女的故事,本来很平庸无奇,因为有了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使之栩栩欲生。
 其次,这部小说的肖像描写、景物描写打破了当时颇为流行的定型化、辞赋化的套式,也为小说增强了表现能力。请看在第九卷中对婢女玉萧的描写:
 
 此时玉萧年方一十三岁,年纪稍长,身子越觉苗条,颜色愈加娇艳,唇红齿白,眉目如画,韦皋数杯落肚……冷眼瞧,玉萧在牡丹台畔,和着小厮,举纨扇赶花蝶儿,回身慢步,转折蹁跹,好不轻盈袅娜。韦皋……说道:“玉姐,蝶儿便扑,莫要扑坏了花心。”玉萧听了,心头暗解,未免笑了一笑,面上顷刻点上两片姻脂。遂收步敛衣,向花停立,微微吁喘。
 
 这段肖象描写,以明丽的春光为背景,以牡丹、蝴蝶为陪衬,通过书中另一人物的主观感受在流动中渲染而成,生动地描画出了一个清秀、娇弱、刚刚懂事的女孩子。在视觉上留给人的是一种舞台的形象。再看第十卷中的景物描写:
 
 一日,正值中秋。一轮明月当窗,清光皎洁。王从古在衙斋对月焚香啜茗,乔氏在旁侍坐。但见高梧疏影,正照在太湖石畔,清清冷冷,光景甚是萧瑟。兼之鹤唳一声,蟋虫络纬间为相应。虽然是个官衙,恰是僧房道院也没有这般寂寞。
 
 这段景物描写,有时间、地点、人物,有光线、色彩、声响,而这一切又笼罩在一片浓重的凄凉悲哀的主观情调之中。时当团圆佳节,为什么这么萧瑟寂寞,这显然是正在思乡怀人的乔氏的主观心境外化的结果。拿这种描写与《牡丹亭》中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相比,具有同样的韵味和诗意。
 再次,《石点头》中虽然不乏概念化、类型化的人物,但也有不少既无着意净化也无肆意丑化的典型。比如作者对几位“君子”和清官的描写就是有血有肉,真实恰切的。象第一卷中郭挺之是一个在他人困难面前能够“仗义疏财”,在弱者面前又有“恻隐之心”的君子,属正面人物。但在行动上却表现出忠诚与欺骗的自我背反,在心灵深处深藏着理智与情欲的矛盾。在内心冲突的消长和复杂环境的作用下,他的情感、行为表现或正或反,或美或恶的不同倾向,用“大好人”或“伪君子”来概括他的人格,似乎都不够全面。再象郭挺之的娘舅和第五卷的员外,按作者的描述都是清官。前者看到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平民百姓卖儿鬻女时不闻不问,继续漠然地纵容衙吏催科逼租; 后者得知女儿跟随情人出走,为了掩盖丑闻,竟将一个无辜的丫环毒死,李代桃僵。这些描写不是故用反笔,而是看到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又如写某些原来意在贬斥的人物,象第四卷中的刘三,作者也是按迹循踪,具现出他复杂的性格。对待爱情,刘三本是一种逢场作戏,缺少羞耻的人,偏偏遇上了瞿凤奴这样的忠贞不二的女子。当他吃了官司后,立刻象缩头乌龟似的躲回老家,见凤奴大怒,才前往作别。当他看到凤奴的态度是用 “彩线缝下左腋”,“非君来不解”时,大为震动,深愧弗如,以至痛恨起自己的卑劣来。为了报答凤奴,他产生了强烈要求惩罚自己的愿望,手起刀落,持刀自残……由于作者遵照了生活的真实,违背了初衷,自觉不自觉地把刘三写成了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反而使这个人物更加真切可信。
 明末清初是唐宋以来逐渐成熟的白话中、短篇小说发展的黄金时代,在短短四十年左右,涌现出数以十计的作品专集,数以百计的单篇作品,攀上了话本、拟话本的艺术高峰。从总体上看,《石点头》未必达到了 《三言》、《二拍》的水平,但在小说发展史上,它占有一席地位,从某些方面标志着书面文学的成熟,说明了古典白话小说艺术的发展提高。这种提高恰好为康乾时期一些小说巨著的问世做了铺垫。同时,《石点头》又是一部研究封建社会人性的极好参考书。
 作为传世之作,《石点头》也有许多不可否认的弊病。诸如陈腐的说教、自然主义的描写,无不打上封建社会的丑恶烙印。这是因为作者的思想不可能超越时代的局限,也是拟话本小说本身所具有的供士大夫阶级和小市民阶层消愁解颐的功能所决定的。
石点头

石点头

明代拟话本小说集。凡十四卷,十四篇,题“天然痴叟”著。刊于明崇祯年间。书中第八卷《贪婪汉六院卖风流》一篇,描写贪酷无比的吾爱陶掠夺他人财物的劣迹。尤其是审理王大郎一案,陷害良人,无故枉杀一家七人,被告到官。他“好生着忙,自料立脚不住,先差人回家,葺理房屋”,“多赍金银到京,托相知官员,寻门户挽回。”后在中书门下侍郎蔡确的“授意”下,只削职为民。这些艺术描写与《金瓶梅词话》中西门庆勾结蔡京、翟让等人,将“天大的祸事”化险为夷以及苗青案审理中贪贿银两后“无罪释放”的情节有某些相类之处。

☚ 二拍   鼓掌绝尘 ☛

石点头

形容作品的感染力极强。郭沫若《诗寿冯将军六十大庆》: “将军基督人称圣,丘八诗章石点头。”
○ 顽石点头

石点头

石头点头。指很难说动的人被说动了。

石点头

拟话本小说集。明佚名撰。十四卷。署“天然痴叟著”,“墨憨主人评”。每卷演一故事。题材多摭拾旧闻,改编历史故事。内容多为宣扬忠孝节义、封建伦理之作。如《王本立天涯求父》叙孝子王本立立志寻父,漂泊十余年,历尽天险,终于感动鬼神。使其父子团圆。《郭挺之榜前认子》美化郭秀才抛妻弃子丑行,宣扬节义思想。《江都市孝妇屠身》赞颂杀身卖肉以换钱养母的宗二娘。《卢梦仙江上寻妻》赞扬尽孝守节的李妙惠。《莽书生强图鸳侣》、《感恩鬼三古传题旨》宣扬因果报应和读书做官思想等。其中亦有少数篇章内容较有意义,如《贪婪汉六院卖风流》、《失燕翼作法于贪,堕裘箕不肖帷后》等,对黑暗现实和统治阶级都有一定的揭露。有叶敬池梓本,有图及眉批。北京市图书馆藏。带月楼刊本,无图。清道光十二年(1832)叙府竹春堂小字本,始标回数为六卷十四回。光绪二十一年(1895)上海书局石印本,改题《醒世第二奇书》。

石点头

《石点头》shidiantou

明代拟话本小说集。作者署名天然痴叟,号浪仙,生平事迹不详。全书14卷14篇,多根据旧闻和历史故事改编,旨在宣扬忠孝节义、封建伦理道德。少数作品,如《贪婪汉六院卖风流》,反映了官场的黑暗,具有一定的批判现实的精神。

☚ 金瓶梅   醒世姻缘传 ☛

石点头

十四卷。题“天然痴叟著,墨憨斋主人评”。前有古吴龙子犹叙。墨憨斋主人、龙子犹皆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号。从叙文中得知作者字浪仙,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认为是席浪仙。作者真实姓名及生平事迹无法考断,当为冯梦龙的文友。该书为白话小说集,题“石点头”三字取义于东晋和尚生公在虎丘说法,使顽石点头的典故,含有“推因及果,劝人作善”之意,旨在为讽世说教而作,因而塑造了一些孝子、烈妇形象,如《王本立天涯求父》写飘泊寻父、以孝道为根本的王本立,《卢梦仙江上寻妻》赞扬尽孝守节的李妙惠,《江都市孝妇屠身》颂扬杀身卖肉换钱养婆母的孝妇宗二娘,思想内容极为陈腐。有些篇什,也比较生动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矛盾,如《侯官县烈女歼仇》写恶霸方六一为夺人之妻而置人死命,《贪婪汉六院卖风流》写税务官巧立名目、豪夺鲸吞,为谋财而诬陷良民为盗,害得人倾家荡产、妻离子散。书中夹杂有一些色情描写。故事来源多取材于前人笔记和传奇、小说,如 《本事诗》、《夷坚志》、《情史》等,也有一些当代之事的实录,均经过加工整理。该书情节完整,人物言行和心理刻画鲜明生动,在明代小说史上有一定地位。有明崇祯年间叶敬池刊本,有图,1935年曾收入《中国文学珍本丛书》第一辑。另有带月楼刊本,道光壬辰叙府竹春堂小字本,同人堂本。1895年上海书局石印本,改题《醒世第二奇书》,又题《五续今古奇观》。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删去第十一卷《江都市孝妇屠身》和第十四卷排印《潘文子契合鸳鸯冢》两篇。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用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旧纸型重印,改正了个别错字和标点,并增收冯梦龙原叙及胡士莹《〈石点头〉故事的来源和影响》一文作为附录。1994年,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话本大系》(第四辑)出版弦声点校的全本,与 《醉醒石》、《警寤钟》合刊。

《石点头》shi dian tou

The Rocks Nod Their Heads→席浪仙 (Xi Langxia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8:44:50